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重女 《理论界》2005,(4):36-37
我国现有国债规模适度,发债空间有限,国债政策效用的充分发挥必须要注意防范国债的挤出效应和规避财政风险.在积极财政政策淡出情况下,政府应采取积极对策.  相似文献   

2.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与持续 1998年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动荡、国内经济运行变化和体制转换所引起的需求不足,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方针,特别是在适当的货币政策配合下,着力推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一政策对经济扭降转升和推动经济继续快速稳定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经过几年的运行,这一财政政策的效果并不很明显,对启动社会总需求的效应也不如过去那样全面而迅猛。 从投资需求方面看,经过 20年的体制改革,我国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投资行为趋于市场化,投资风险机制逐渐强化,企业、银行的财务约束逐渐硬化。所有这一切影响了投资…  相似文献   

3.
积极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回顾了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做法 ,从投资、消费、外贸三方面分析该政策与经济增长的效应。认为国债投资对经济增长发挥了正向作用 ,但效应不能过分高估 ;财政支出与社会总需求存在正相关关系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对促进消费增长作用有着重要作用 ;积极财政政策对出口增长有一定作用 ,其效应有一部分是间接的 ,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所致 ,分析表明 ,积极财政政策不能持久 ,预计有望在 2 0 0 5年以后淡出。据此 ,提出转换积极财政政策模式和扩大其内涵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由于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自 1 998年开始启动积极财政政策 ,以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几年的实践证明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非常正确的 ,对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拉动经济增长、刺激投资需求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 ,近两年来 ,我国经济运行已进入新一轮快速、稳定增长期 ,民间、地方政府投资能力迅速扩大 ,我国投资总量的增幅过大 ,同时货币供应量增长偏快 ,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如果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将形成逆向调节并加大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和阻力。因此必须实施财政政策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刺激中国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扩大国内需求 ,拉动经济增长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从1998年以来 ,我国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 ,这既是针对当前通货紧缩状况的现实选择 ,也为我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为应对通货紧缩,我国从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2000年我国经济出现重大转机,投资、出口、消费需求出现了可喜的回升势头。但我国经济还没有出现根本性的转变,出口需求继续增加的可能性很小,消费、投资还有待于进一步启动,为此,目前还应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状况以及国外经验,建议继续适度增发国债,并配合实施减税和增税政策。  相似文献   

7.
2000年我国仍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作者认为,总结一年多来的经验,分析新的形势,2000年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改进:(一)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制度创新,加强各项改革和政策对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持和配合,避免财政孤军深入、单独作战;(二)加大"减费"或"费改税"力度,努力消除预算外收费和乱收费对国民经济的紧缩作用;(三)进一步扩大财政补贴(主要是财政贴息)的作用范围,努力刺激民间投资;(四)选择乘数效应大,拉动需求明显的领域,采取有力措施,强力突破.  相似文献   

8.
本文指出四年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目前,我国经济正逐步走出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疲软时期。但是,我国经济增长势头的恢复是不稳固的,不仅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而且仍然存在着令人担忧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本文认为更好地巩固和加强经济增长势头,正确理解和把握积极的财政政策、适时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取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四川社科界》2003,(3):54-55
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应该“淡出”,成为时下人们关注的热点。从过去5年该项政策所发挥的效力和我国目前所处的国内国际经济态势分析,以扩大内需为根本着眼点的积极财政政策并非仅仅是一种“反经济周期”的权宜之计,而是处于经济起飞时期的中国可以  相似文献   

10.
积极财政政策在我国具有中长期性.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我国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积极财政政策应该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我国以增发国债为主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稳定宏观经济形势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连续增发国债的增长拉动效应逐年减弱;国债投资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企业税收负担加重,对经济回升产生抑制效应;连续举债扩支,增大了财政税收的压力等。因此,“十五”期间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考虑做如下几方面的组合调整:彻底清理税外收费,合理减让税收,调整税制结构;合理调整财政资金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加快财政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步弱化政府在扩大投资方面的主导作用等。  相似文献   

12.
继1998年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来,1999年我们仍然坚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这表明当前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已由注重依靠货币政策为主转变为依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且以财政政策为主。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如此强力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作用经济生活,是极其罕见的。本文拟就当前正在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作几点剖析。  一、当前积极财政政策是在特殊的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连续出手收效甚微,财政政策审时度势,登上前台的。  稍作回顾,还是在1993年,当时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高居不下,中国政府…  相似文献   

13.
1998年以来,我国在外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内受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影响,导致出现通货紧缩的关键时刻,党和政府英明果敢地实施宏观积极财政政策,尽快地扭转了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形成了举国上下一条心,安定团结搞活经济的喜人新形势;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积极财政策对国民经济的调控效应和可持续性.本文旨在对分析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和可持续性问题作点努力.  相似文献   

14.
1997年下半年以来,为了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我国从宏观上实施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经过几年来的实际运行,虽有成效,但不很理想。运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一方面要选准政策的着力点,把握好政策的调控力度;另一方面要注意经济环境的治理,即从各项配套改革,强化法制环境,提高管理水平,转变政府职能,实施严政管理,创造机制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积极财政政策:七年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德保 《云梦学刊》2005,26(1):55-57
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至今已有七个年头,七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实践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98年下半年至1999年上半年为启动阶段,1999年下半年至2003年上半年为强化阶段,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为深化阶段。  相似文献   

16.
2001年世界经济的衰退对我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消极作用。为此,中央政府决定在2002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促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积极财政政策可考虑从增发国债、调整税制结构和适度增加财政赤字入手;同时考虑到我国实际情况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做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以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效力。  相似文献   

17.
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广西财政风险防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财政风险包括财政收入风险、财政支出风险、财政赤字风险、政府债务风险等,这些风险的形成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又有体制、政策方面的原因,还有管理方面的原因.广西要防范财政风险,应夯实地方财政收入基础;突出财政支出重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完善地方财政体制;加强债务管理,等等.  相似文献   

18.
自1998年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并辅之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来,迄今为止共计发行国债9000亿元,有效地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经济增长.但随着新的经济上涨周期的形成,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着调整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后危机时期积极财政政策的优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需进一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从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应兼顾短期与长期效应、经济与社会效果两个方面入手,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阐述了基于我国国情的"让利于民"的消费刺激政策应是下一步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实现促进消费、优化结构和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积极财政政策的新导向:刺激消费需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分析1999~2007年国内需求状况入手,认为消费需求不足是我国内需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因而当前我国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扩大消费需求.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侧重点和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应以刺激消费需求为导向,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减税以及扩大转移支付等政策手段切实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