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池文君  谢红 《社会工作》2009,(13):25-26
不同的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当然也包括语言行为。语言文字,不仅只是约定俗成的符号,更凝聚了一个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此,本文试图从学习语言过程中思想、信仰、习俗的差异,阐述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闻彤 《社科纵横》2009,24(10):170-171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约定俗成的,能够反映出不同国家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学习一种语言,不但要掌握语音、语法和词汇等,还要了解该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思想意识等,即他们的社会文化。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习语言与了解文化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王岩 《社科纵横》2005,20(5):238-239
所谓非语言行为,即具有传递信息能力的语言行为以外的肢体语言。不同的文化之间非语言行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避免在学习日语以及与日本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摩擦,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化,我们有必要了解日本人在非语言行为上与我们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冯蓉  靳松 《社科纵横》2008,23(4):111-112
本文通过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分析,探讨了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的传播又离不开语言.要学习语言就要学习相关的文化,通过文化的学习了解语言构成和发展的轨迹,了解由于文化不同形成的思维定势的不同对语言的作用力.文章中作者通过以汉语和英语为比较蓝本分析说明文化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试图为语言学习者进一步拓宽语言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王云杰 《学术交流》2004,(6):127-129
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具有经由社会习得、为民族所共有、象征性和整体性的本质特征。文化的创造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学习,是文化的学习与渗透。因此,学习第二语言,掌握第二文化,必须同步并进,将语言置于其文化背景下,有助于开阔视野,获得较为全面的知识,从容地跨越文化交际的沟壑。  相似文献   

6.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汉强 《浙江学刊》2003,(3):194-19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两者密不可分。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 ,人们的言语表达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 ,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但随着我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国际交往日益频繁 ,英语的实际应用功能日显突出 ,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显得尤其必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拟从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导入的必要性、原则和策略等几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离开了文化内容语言也就成了空壳。因此,学习和掌握一种语言不可不学习这种语言所表现的文化。每一种语言都隶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化。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以经济活动、生产方式为基础,以语言...  相似文献   

8.
一、语言与交际美国现代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 (Bene dict)认为 ,任何群体的绝大多数个人都是按照某文化的形式培养起来 ,并按照这种形式生活的。B W Robinett指出 ,“语言是社会的工具 ,语言的使用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化。”从广义来看 ,作为社会现象的文化是一定的人的群体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含了可以感知的物质及精神产品 ,人际关系中的礼仪风俗、行为准则 ,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文化由人们的内在和外显行为构成 ,这当然包括人们的交际行为。人们的行为具有规则性 ,行为在…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关于文化概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文化(Culture),学者们下过许多定义,但这些有关文化的争议和讨论全都基于西方的文化传统,而这个词汇在其他文明中的演变却从未得到认真的研究。对其他伟大文明中的这个词汇作一番分析,能够帮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本质,能够提供一个实例来说明有关语言和思维方式的文化区别。语言对于思维、知识以及文化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一方面,现有的词汇术语影响着社会活动;另一方面,社会活动又创造出新的事实,这些新的事实必将被纳入语言中,以便表示未来的行为。这里我们将分析一下文化这个词汇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所讲的社会文化,是指人类社会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法律、制度、宗教、信仰以及语言、艺术等等物质的和精神的规则。社会文化是在一代一代相互传递中积累的,是社会群体共有的,它告诉人们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对待周围的生活环境。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其社会心理、习性、气质、性格、行为等等无不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人们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不仅在家庭、社区等民间礼俗社会教化过程中奠定其性格倾向  相似文献   

11.
跨性别交际中语言差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越红 《学术交流》2008,(5):148-15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制约影响着语言.性别差异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语言中得到了一定体现.在跨文化交际中,性别文化差异势必导致男性和女性在交际规则、交际风格、心理定势、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为两性之间的交际带来困难.这些差异的形成与生理性别有关,但社会分工、社会地位、社会心理等社会文化因素都决定了语言差异的形成.只有了解不同性别的交际规则和交际方略,培养性别文化差异意识,才能克服性别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交际失误,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夏莲茹 《社科纵横》2010,25(8):173-174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传授相关的语言知识外,还应进行适当的文化输入,帮助学生把语言内容和文化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分析了文化内容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及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的策略,为广大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4.
语言体现文化 ,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影响语言 ,二者相互融合 ,相互渗透 ,密不可分。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还要学习其民族的文化知识 ,了解该目的语的文化背景。本文就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进行了详述 ,有助于学习者掌握英汉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 ,并进一步提高运用语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5.
王文昇 《社科纵横》2007,22(11):170-171
网络文化的兴起,带来了大学生思想观念、教育方式、社会角色、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方面的改变,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大学生学习、生活及行为方式的社会化,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新任务。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近二十年来学界对于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的讨论中关于"本土文化与社会工作"入手,提出中国社会工作者需要在学习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过程中,重视文化对人的影响、重视中西文化差异。文章进而以"差序格局"概念对中国人我分际的理解举例,指出了中国社会工作者需要反省如何将案主行为放在本土社会脉络中进行理解,提醒中国社会工作者应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领域“社会文化”理论的转向,语言学研究焦点由原来的关注句法结构特点和认知特点转移到了交际的社会、文化和语用能力方面.伯恩斯坦对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的观点的质疑和社会学意义上的修正与批判,表明其所研究的领域已从语言学范畴的“语言能力”转向社会学意义上的语言使用的“合法能力”.这一转向揭示了伯恩斯坦独到的社会文化语言观,及其对语言本质与社会文化、语言习得、语言教育等相互关系的影响.对伯恩斯坦语言能力观的解读对我国当下研究教育公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彦仕 《社科纵横》2011,(10):172-175
以权力差异为先导的后殖民语境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无论在文化价值观、诗学规范,还是读者意识等问题上都会体现出一定的主观意识,表现其个人或社会的价值取向、翻译行为和策略选择。文化身份和翻译行为的关系实质上是译者在两种语言的诗学规范和文化价值观上加以抉择的体现。选择辜鸿铭的译者文化身份为个案分析,从后殖民视角分析他在译介实践中的翻译行为,探究文化身份有利于深化对译者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使用和翻译意图等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刘世情 《生存》2020,(9):0154-0154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与社会观点的结晶,将传统文化应用于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在教学课堂上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加深刻地感受语言文化的魅力、更 为深入的理解语文教学地重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高中语文学习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范兆兰  李越 《唐都学刊》2006,22(2):140-144
人类学习是一个广袤的课题。近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学习信念问题引起国内外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学习模式是一个包含学习风格等多个层面的复杂的意义系统,东西方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学习模式,学习模式以内隐的方式影响个体的学习过程和行为。通过对以努力的学习观为主的孔子学习模式和以批判创新为主的苏格拉底学习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西方研究者对东方学习方式存在一些误解,教育者在现代教育中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行为中的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