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昌方言在叠音式组合以及部分助词、趋向动词“去”、量词“个/月”、虚语素“头”、表示方位意义的语素或词和部分其他构词语素等变调的规律性较强,而其他变调只能从词汇层面逐个考察。除了叠音式“上+上”的后字变成低降调外,其余变调均是后字变成高平调。平昌方言的变调模式跟成都话、重庆话大体一致,从中可以窥探四川方言,至少是其中入声归阳平区的变调情况。  相似文献   

2.
<正> 潮州话的连读变调主要分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前字变调,本文称为A式;第二种是后字变调,本文称为B式;第三种较为特殊,字组各字都变调,本文称为  相似文献   

3.
固原方言的两字组连读变调和轻声,可分后虚类、叠字类、一般类三类进行观察和讨论。出现的连读变调类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重读连读变调、轻声连读变调、轻音连读变调。轻音连读变调是单纯语音层面的调值变化,轻声的连读变调还与语义、语法层面有关。固原方言轻声音变至少有两种:一般意义上的后字轻的形式和音系学意义上的后字不轻的形式“。上声+上声”两字组中有一种21+53的连调式,或许可以看作前字轻的轻声音变形式。  相似文献   

4.
依据后字弱读与否,攸县皇图岭话的两字组可以分为非轻声两字组和轻声两字组。利用自主音段音系学理论分析攸县北乡皇图岭话的两类两字组变调现象后发现:轻声两字组的轻声后字主要通过声调扩散和缺省调值插入规则获得调值;非轻声两字组的前字经历了浮游调的脱落和曲拱节点下h特征的删除,后字的调域因重音音节的同化而调整。皇图岭话复杂的变调现象的根本成因在于左重型重音模式,而词重音的分布受词汇形态结构的制约,体现了形态影响音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探讨甘肃西峰方言中后字非儿化韵的两字组连读变调及其规律。附带指出西峰方言的轻声有两类:调值的轻声和调类的轻声。两字组变调从重重型和重轻型两方面入手分析,有四种变调类型,变调六个:24调、211调、31调、53调、51调、55调。变调主要跟今音的语音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6.
石门方言里,每个词语都有与语法结构相对应的轻重格式.轻重格式里的轻读音为石门方言的轻声.石门方言的轻声不限于重轻式,轻声音变主要表现为原有声调的变形.这种轻声引起的声调的变化是石门方言里惟一的变调形式.轻声变调所产生的调值一般与本调有关,与前后音节的声调无关,可分为语法变调、区别新旧词的变调和别义变调等.语法变调中的结构变调是石门方言轻声变调的主流.这些不同类型的轻声变调目前已出现合流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巨峰方言处于冀鲁官话和胶辽官话两个官话次方言的交界地带,相对复杂。文章描写巨峰方言的语音系统,并分析六项语音特点,即中古端组、见组、日母字的读音,曾梗摄开口一二等入声字的读音,入声调的读音和两字组连读变调。端组和见组声母都有塞音型和塞擦音型两种读音类型,具体音值不同;日母有声母、声母、l声母和零声母四种读音;曾梗摄开口一二等入声字韵母多读作ei;从入声调读音上看,巨峰方言属于冀鲁官话;两字组的变调都发生在前字,前字为平调时最容易变调。  相似文献   

8.
目前一些方言论著对成都话叠音词音变规律(简称“规律”)的总结是:1.阴平不变调;2.阳平、上声、去声三调①在连读中都变调。变调规律是:阳平或去声,后一音节变阴平;上声变阳平。尽管这个说法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正确的,但它缺少了一个前提,表述也不甚明确,易使人产生误解②,有必要加以补充。  相似文献   

9.
团风方言中存在利用声调的转换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的现象。这种“变调构词”手段所构造的变调词都是有音无字的,其语音形式大多是填补团风方言中声韵调配合中的空格,其与原词的意义相关而不相同。文中以变调为纲,列举了变调构词实例106个。本文认为,这种现象绝不只是存在于团风方言中;这种现象的存在,为正确解释汉语史上的“破读”现象提供了现实的方言依据。  相似文献   

10.
山西中阳方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副词、代词、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等都有变读53调现象,以名词居多.这种变调不同于语流中的连读变调,更像是一种小称变调的残存,只不过小称意义因磨损和泛化已经不太明显.变调以阳平字为主,但其他调类的字也有变调现象.  相似文献   

11.
变式教学是一种在我国盛行的数学教学方法。"重复依靠变式"是我国"双基"数学教学的理论特征之一。基于传统的概念性变式教学的特征,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提出变式教学的两个视点,以加强过程性变式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相似文献   

12.
连读变调类型划分标准主要有三种:(1)以单字调和连读调的关系为标准划分类型;(2)根据不同的语言层面与连读调的关系划分类型;(3)从语音变调和音系变调的角度划分类型。三种分类方法各有优势和不足之处。标准(1)的分类模式比较容易把握连读变调现象的语言地理类型分布特征,但不便于做历时比较研究;标准(2)便于研究不同语言层面之间连读变调的互相影响、演化关系,且使连读变调现象在语言系统中的位置更加明确。标准(1)和标准(2)的分类体系中,众位学者对于轻声现象的处理尚未达成一致。标准(3)的分类模式使连读变调的研究对象清晰明确,使连读变调的描写更加科学、规范,不足之处在于协同发音和调位变调不易区分,且并未对连读变调做穷尽性的分类,与调位变调对立的变调类型还应包括韵律变调。  相似文献   

13.
论汉语方言的语流音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汉语方言的变声、变韵、变调,以及轻声、儿化及其他小称音变等,可统称为语流音变。它不是纯语音的联合音变,有时是为了区别词义和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而形成的。各种音变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顺序,一般从连读变调开始,而后产生轻声,进一步发展为合音(包括儿化、小称变韵和小称变调)。各种音变是唐宋以来多音词大量产生后发生的,是自北向南扩展的,现代方言中是北方变得多,南方变得少。  相似文献   

14.
乾县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有语音环境制约和语法因素决定两种变调,其中前者表现为为非重叠式,后者表现为重叠式;非重叠式两字组连读变调共有九种类型,其中后字变化频率远远超过前字并且以变21调为多;重叠式具有特指、爱称、小称、泛称、尝试、成词等语义语法功能,主要表现为名词和形容词,动词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尝试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重庆话叠音词的形态、语音和语义。按照词性的不同,重庆话叠音词可以分为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和副词性等四类,每类下面又可以按照构成的不同有选择性地分为AA式、ABB式、AAB式和AABB式等四种形式。叠音名词和动词要读成前重后轻,叠音形容词和副词要读成前轻后重,且重音都与长音对应。叠音词连读后一般发生变调,尤以第四声连读变调最为明显,第二声连读后可以变调也可以不变调,具体因口音不同,第一声连读变调和第三声连读变调最不明显。构词韵律主要有双音步、[1#2]、[2#1]和[2#2]等四种。各类重叠式大都不发生声母类化。叠音词在取义上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同义、多义现象普遍,语义色彩上大多数偏向中性或贬义。研究旨在更好地勾勒出重庆话的某些个性及与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的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16.
汉语方向性连读变调受节律条件制约,是节律结构的实现方式。汉语实现节律重音的方式主要是增强时长和凸显音高。声调通过在调素、调型、调域等方面的调整来满足节律结构的要求。左凸显结构和右凸显结构方言点中默认的无标记性变调模式分别是右向变调和左向变调,部分声调组合选择标记性变调模式是由于无标记性变调模式生成的表层形式无法实现特定的节律结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归纳分析湘潭方言入声变调的类型、影响因素、发展规律 ,证明变调是入声最终消亡的前兆 ,也是入声消亡中的必经环节。其过程应是 :入声字通过变调由低升调 ( 2 4)转为中高的平调 ( 4 4) ,然后一般归入阴去调 ,部分字会归入与普通话相应的调类 ,入声最终消亡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上古汉语有无四声别义的问题,从清代顾炎武到现代诸位学者,一直有不同看法。本文通过对晋以前经师注音材料的分析,举出数十个例子,证明四声别义不始于六朝,而早在晋以前就有四声别义的情况。别义情况有二:1.因词性不同而变调:2.因语义不同而变调。研究上古汉语四声别义的具体情况,对于汉语词汇的探讨和字(词)典的编写都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 一、问题的提出一般认为广州话的字调有九个调类小类或六大调类。历来学者多认为广州话变调多半发生在连读的后一个音节;变调的调值不同于基本调类的调值,并提出基本调类外存在两类变调调类,但诸家所用调名和其所指范围有同有异。如王力认为其中一个是平上去声的变调第十声,调值近似于第二调阴上而略高,等于普通话的阳平,另一个是入声的变调第十一声,是以第十声为基础再加上入声的尾音-b,-d或-g构成。而袁家骅和高华年等则把变调调值略高于阴平者称为高平变调(符号为(?)~*),此变调为王氏书  相似文献   

20.
“是”字存在构式在不同语境中语义语用有所差异,我们视不同语境下表义有所差异的“是”字存在微观子构式为“是”字存在构式的微构式。微构式在凸显事物存在状态或属性判断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语义上具有连续性。我们把“是”字存在构式放在构式网络中考察,发掘微观子构式的形成演变机制及表义特点。在构式网络中,“是”字存在构式节点承继于存在构式与“是”字判断构式,体现了构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