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学理的内在逻辑着眼,老子思想发展到战国末年被法家韩非承接,起码从两点看是顺理成章的:一是老子“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愚民主义,为韩非的君明民愚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无情主义,为韩非提供了以人君附会“天地”、“圣人”的可能,并由此进一步巩固和坚实了韩非君主专制独裁理论的逻辑基点。本文通过对《解老》、《喻老》的细读,揭示老子“治人”思路怎样由萌芽走向壮大,怎样被韩非改造和发挥的  相似文献   

2.
老子是否有愚民思想,古今学者见仁见智,至今争执不休。事实上老子不仅要愚民,而且还要愚君,他是君民兼愚的愚人主义者。老子愚人目的是希望通过“愚”的手段消除赘生于才智身上的各种伪诈行为,从而恢复人的美好天性。虽然其愚人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蕴含有否定之否定的意味,但这一美好动机却因不合时代需求而难以实施。  相似文献   

3.
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规律使然,也是社会发展现状的要求,是合乎规律和民心的历史选择。中国古代老子的思想蕴涵了“道法自然”、“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言善信,正善治”、“无为而治”的和谐观,对处理人与自然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对提高社会管理者的素质、倡导社会和谐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使道德仁义都不足以防范人的贪欲本能,最后只有通过“重积德”来净化人们的心灵,促进社会健康发展。老子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贯彻“两手抓”的方针,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孟子思想就是要使君民同乐互利,“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爱人的政治、利民的经济、人伦的教育三者要统合实施。而教育要注重每个人的人性修养,以至“化民成俗”;君主应“仁民爱物”,重民、亲民,与民共同追求惠民利君与相对均衡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生活于汉高祖刘邦至汉文帝刘恒时代的贾谊,面对楚汉战争结束、刘邦称帝之时的一片荒凉残破的社会景象,着力思考和解决如何恢复封建统治秩序、发展封建经济、巩固西汉政权统治等问题,从而产生并形成了著名的民本思想.本文试图探讨一下丧谊民本思想的内容、渊源及其对前人的发展.一所谓“民”,在三代、秦汉文献中,一般指以农业劳动为生的被压迫阶级.所以,“民本”思想就是以这类“民”为国家社稷之根本的思想.它是就君依附于民、民制约君的相互关系而提出来的,其中主要强调民对君的制约.贾谊认为。‘万物变化,固无休息”,且“忧…  相似文献   

7.
老子的大一统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老子的大一统思想,指老子以其道论哲学为指导,从“自然”之“道”(天道)推及人和社会之“道”(人道)的认识体系。“道”是核心,一切皆统一于“道”,并在“道”的规范下演变发展。老子的道论在思维方式上,主张整体性、和谐性和统一性;在社会政治思想上,着眼于中国自然主义的政治和伦理,探求解决社会矛盾和对立的根本原则,希望通过返朴归真的规劝和改良使充满矛盾与对立的“天下”复归到“道治”的境地。  相似文献   

8.
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家荻生徂徕在中年时期接触到明代文学家李攀龙和王世贞的著作,受二人影响创立了古文辞学说.就荻生徂徕对王世贞文学思想的接受而言,一方面受到其诗文观念的影响,编选《唐后诗》申明了取法盛唐的诗学主张,又编选《四家隽》确立了"修辞"与"尚法"的古文追求;另一方面也为其经学思想所启发,形成了政治色彩鲜明的经学观....  相似文献   

9.
严遵(或作尊),字君平。蜀人。“君平卜筮于成都市,……才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无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旨,著书十余万言。扬雄少时从游学。”①原姓壮,后人避明帝讳,改称庄为严。严遵著作,《汉书·艺文志》未著录。《隋书·经籍志》著录为《老子指归》十一卷,《唐书·经籍志》则为十三卷、十四卷(包括末尾序目为十四卷)。今本唯存七卷至十三卷,另附序目。《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此必遵为散佚”,“能文之士所赝讬”。唐鸿学等考辨其“确为君平所作”。此书即使有后人附盖的部分,大体应是严遵所作。严遵继承并发展了先秦老、庄的消极、无为的思想.使之与儒、法的名分、中庸调和、刑名法术等思想结合,形成一个新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反映了封建农民不满现实而又无力反  相似文献   

10.
荀子提出“从道不从君”的思想,以仁义礼之道作为社会的终极价值和处理君臣、君民关系的标准。强调君主的权位应服从于仁义礼之道,这是荀子对儒家道统思想的重要贡献。并把“从道不从君”与君主得道必须得人联系起来,提出立君为民,以对民的态度作为判断君主是否符合道、是明君还是暗君的标准。荀子“从道不从君”的思想颇具特色,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儒家道统论的一个显著特点,而具有一定的制约君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老子》通行本第十九章“弃智”,帛书本作“弃知”,楚简甲本作“弃鞭(偏)”。帛书本、通行本第十八章支持“弃知”、“弃智”的文本系晚于楚简本的后人所增,通行本第三章、第六十五章支持“弃智”的文本系晚于帛书本的后人所为,并非老子原有思想;帛书本、通行本第二十七章、第三十三章、第五十三章及帛书本第十章有否定“弃智”、“弃知”的文本。所以可以认定:“弃知”、“弃智”并非老子思想,系晚于楚简本的后人所为。  相似文献   

12.
日本儒学"古学派"代表人物荻生徂徕的思想很具批判性。他的工作主要分两部分:一是通过复原圣人之道的原貌来彻底颠覆宋儒的形上学,一是通过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来为制度重建奠定基础。由于圣人之道具体体现为礼乐制度,所以其在现实世界的落实就应当重建礼乐。荻生徂徕先肯定"礼"是先王制定的"准据",具有普遍性,同时指出圣人制礼以"人情"为依据,所以作为普遍性之"准据"的礼仪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运用,必须"斟酌己意"、"求合人情",并按照"心之所安"的原则来实行。但是徂徕深感中日"代殊土殊俗殊",故若要在现实日本重建礼仪已基本无望。  相似文献   

13.
老子构建了一个理想执政者——“圣人”,其以自然无为、弃智寡欲、尚谦不争为主要特质,映射出理想社会中任自然、不妄为,弃巧智、去贪欲,谦下不争的治国理念.对于当代社会物质文明高速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而言,老子的“圣人”理想治世模式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身”是贯串《老子》第十三章的一个关键字。章首的两个命题应句读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后一命题是以“身”之为祸患来例证“贵”之为祸患。紧接着,老子转出无身即贵身的思想。无身之“身”特指贪欲,贵身之“身”则指生命。从群己关系看,贪欲的扩张(此即“有身”),结果是人我两损;只有少私寡欲(此即“无身”),才能人我两利。易言之,无身始能绝患,绝患便是贵身。章末,老子又开显出无身以为天下的境界,作为执政的准入门槛。他认为,人君若能把“为身”看得比“为天下”还重,就不会把天下当成满足自身贪欲的工具,这样才会乐意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公共事务中来。此时,天下皆蒙其利而不受其害,如此方可托之以天下。这种道家式的内圣外王思想非常可贵,且颇具现代意蕴。理顺这些思想,将有助于我们打消老子究竟主张无身还是贵身、为身还是为天下、利他还是利己等疑惑,并理解老子的辩证智慧与公共关怀,从而避免一些误解和歪曲。  相似文献   

15.
论周初敬德保民思想对老子哲学的影响王光龙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人把老子哲学同周初的敬德保民思想联系起来,但事实上老子哲学深受周初敬德保民、以德配天论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老子哲学于“德”范畴使用方面,“德”的具体内容展开方面,以及整个老子哲学在逻辑思...  相似文献   

16.
日本“古学派”(Kogakuha)鼻祖山鹿素行(Yamaga Sokou)的实用主义和民族主义倾向,集中体现在他的两部著作———《圣教要录》(Seikyoyoroku)和《中朝事实》(Tyutyojijitu)中。其思想流脉的倒叙特征,较早地呈显了日本人的“发展论”诉求和“华夷名分”逆转的“去中华”意识。它间接地催生了日本的实学事功派“徂徕学”和“国学神道”派“宣长学”,成为江户(Edo)时代整体思想流脉中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7.
明清老学内容丰富,在思想上也仍然具有创造性,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通过梳理《老子》的注解,结合儒道释思想在老学中的融合与老学的民间化进程,对明清时期老学的主要特点、地位与价值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明清时期对老子思想政治功能的阐述达到了新的高度,主张藏富于民,提出如何限制君主权力的问题,同时以儒家的经世思想改造道家的贵身理念,继承了“天下为公”的儒家传统,同时有限度地肯定了私的价值和合理性,由此发展出具有一定政治启蒙色彩的公私观。研究还认为,在儒、道、释三教关系上,明清学者在老学中并不局限于简单的比附,而是注意揭示儒、道、释之间能够互通合一的深层原因,有的以气沟通三教之道,认为儒、道、释各家的修养方法虽然不同,但追求的理想境界却异曲同工;有的从老子“正言若反”的否定思维方式出发进行分析,认为老子并不是要绝弃儒家的仁义礼智,理解老子的思想,一定要注意其“立言之大意”,或正言若反,或反言若正,而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修身治国为主,抓住了这一主旨及老子的立言特点,便知“孔老之合一,儒道之同源”。研究表明,随着明清道教发展的下移,其与民间信仰的结合日益紧密,与此相关,明清道教老学中出现了民间化的趋势,这正是道教影响中国社会、文化、信仰的独特方式和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试从老子朴素辩证法观其人生哲学思想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老子在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辩证发展进行深刻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人生的总原则是“法自然”而“无为”,并由此出发,阐述了一系列人生应当恪守的原则和理想,如“致虚守静”、“守柔贵弱”、“谦退不争”、“知止不殆”等,从而形成了他的人生哲学体系。老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在当前构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进程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老子的无为思想三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著名的无为主义政治哲学既有着重大的影响 ,又面临着种种误解和曲解。从切实理解老子无为学说的本意出发 ,对与老子政治哲学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如老子无为思想与“人君南面术”、阴谋术、愚民哲学、黄老之学的关系做了深入的考察 ,从而对老子提倡无为主义思想的政治目的和意义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20.
西周哲学的性质及在日本哲学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1829~1897;文政二~明治三十)是第一个将面方哲学系统地介绍到日本的人,被称为“日本近代哲学之父”,“日本近代文化的建设者”,“明治初年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西周出生于石见国(今岛根县)津和野,祖上世代为藩主的侍医。幼年受到严格的正统儒学训练。18岁时接触到获生徂徕的《论语征》,“于是乎始知诸家不全非,程朱不可全信然也”。逐渐倾向徂徕学。25岁脱藩,此后开始学习荷兰语及英语,并入“蕃书调所”研究洋学。1862年受幕府派遣,与津日真道一起留学荷兰,在莱顿大学学习社会科学。1865年回国,任“开成所”教授、幕府的“直参”、沼津兵学校校长等职。明治维新以后,从1870年开始先后在明治政府兵部省、文部省任职,晚年任元老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