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以下简称《纪》)是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从发表年月看,它是作者第一篇以自己虚构的位于密西西比州北部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中心的杰弗生镇为背景的短篇,也是第一个在全国性杂志上发表的故事。它以美南方一小镇为背景,通过镇民们对往事的回顾描绘了“可怜的”爱米丽小姐的奇特命运遭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方贵族阶级的衰亡历史和心理状态;现代人与社会的不协调导致了一场命运悲剧。爱米丽生长于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是个有顽固陈腐思想的封建贵族阶级的卫道士。她还是个妙龄少女时,就受到父亲的严厉的控制,以便…  相似文献   

2.
蒋艳丽 《社科纵横》2007,22(1):91-92
张洁的《方舟》和王安忆的《弟兄们》代表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女性建构自我的不同倾向。本文将两位作家的女性观和书写态度及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焦点,从“谋生与谋爱”、“做人与做女人”两个角度进行比照解读,从中梳理出女性追寻自我本体价值的转向。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也是一部研究先秦时代婚姻家庭问题的珍贵史料。本文根据有关古代婚俗著作的论述 ,结合《诗经》所提供的材料线索 ,对先秦的婚礼、婚姻制度以及相关的一些习俗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先秦贵族婚礼有六道手续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先秦的婚姻制度除一夫一妻制和媵妾制等主流外 ,还有“群婚制”、“内婚制”、“收继制”等特殊形式。先秦的婚礼制度表现出了先秦婚俗文化的多元性 ,在《诗经》中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边缘”和“极端”的女性书写与殊途同归的悲剧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缘”和“极端”的女性书写与殊途同归的悲剧主题高音90年代活跃在北京文坛上的陈染、林白、徐小斌、徐坤、海男等女性作家与她们的前辈作家宗璞、张洁等人相比,表现出强烈的性别意识,和处于男性中心话语包围中的孤独与抗争。陈染的《潜性逸事》、《无处告别》、《...  相似文献   

5.
《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九年第三期刊载的《试论殷代的众、众人与羌的社会地位》一文指出:“……众作为奴隶主贵族参加生产以至于艰苦的生产劳动,是很自然的。至于自由民则在奴隶制晚期的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高度才能形成‘独立’阶级,在殷代奴隶制尚无这种可能。” (着重点是笔者加的)①这就为我们指明殷代的奴隶制,一方面是“参加生产以至于艰苦生产劳动”的奴隶主贵族;另一方面是受奴隶主贵族残酷剥削的奴隶。这就是说,殷代奴隶制是奴隶主贵族与奴隶都参加生产劳动的奴隶制,而且奴隶主贵族参加的劳动甚至是“艰苦的生产劳动”,并且达到了…  相似文献   

6.
森鸥外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德意志留学三部曲”之一的《泡沫记》1 ,其舞台搭在德国的慕尼黑。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日本画家巨势是一个自费留学生 ,专攻美术 ,他在慕尼黑切身体尝到与德国少女玛丽纯真的、泡沫一般转瞬即逝的恋爱 ,目睹了巴伐利亚国王癫狂的恋慕为女主人公一家带来的灭绝之灾。  《泡沫记》中飘荡的 ,是芳醇甘美的异情调和浪漫主义氛围 ,其中 ,也融进了欧外青春的憧憬和人生的感伤。研究日本近代文豪森鸥外的民主意识及其创作心理历程 ,《泡沫记》是一篇不可忽略的重要作品。一、从《泡沫记》、《神曲》和《风流佛》看爱的升…  相似文献   

7.
范阳阳 《唐都学刊》2012,28(6):92-95
鲁迅是现代历史语境中对"牺牲"意识有着深刻体悟与自觉承担的作家和思想者。他在《呐喊》中所表现的是先觉者为大众自愿牺牲后所遭受的不被理解、甚至被大众所利用、嘲笑的主题,《彷徨》表现的则是先觉者在改革主张受到挫折、打击后退回家庭生活时甘愿为亲人牺牲而最终仍无法得到爱的主题,即"为爱而牺牲"的主题,而且在《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作品中表现出这一思路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8.
《雪国》赞扬“女性的生命”,艺伎被塑造成清洁美人,并有着良好的审美情趣。驹子不是一个积极的行动者,而是一个映入有怜悯之心的受众眼中的女子,她没有近代特色的自我,她对岛村的爱再炽烈,也还是一个古典女性。就女性的爱而言,川端有着无际的梦。他笔下的男主人公往往从女主人公那里得到了更深的爱。驹子向具有纯粹感性的率真者投注了生命,她明知这一切是徒劳的,却依然热衷于“无偿”行为。川端认为,驹子越是如此,越能提高关的纯度。《雪国》利用这种美的力学,吸引了读者。川端将美的力学引至优美纤细、充满生命力的感动之中,构造出洗练的唯美世界。  相似文献   

9.
张润芝 《东西南北》2013,(11):57-59
一部电影《萧红》,把作家萧红重新拉回人们的视野。不久前,霍建起导演、宋佳主演的电影《萧红》上映,对萧红好奇的人多了起来,不过大众最好奇的是萧红的情事,如何逃婚了又和未婚夫在一起,如何怀着萧军的孩子嫁给了端木蕻良。还是没有人说,萧红是个好作家。不见其文,只闻其情,从1942年在香港逝世至今,萧红被低估了71年。萧红的被低估,像是一场“两边不靠”的误会。在“左翼阵营”中的时候,她显然不重要;当人们想法改变了,她又被淹没在“左翼作家”群体里。  相似文献   

10.
变风变雅论     
西周末期至春秋之际 ,周王朝内忧外患 ,社会动荡 ,国势衰败。统治阶级内部又派系纷争 ,攻讦不已。一些富于理想和批判精神的贵族士大夫 ,出于对朝政的不满和积个人不幸遭遇的怨愤 ,以诗的形式 ,或批判日益腐化沉沦的执政者的恶德恶行、倒行逆施 ,或忧国伤时 ,陈善闭邪 ,表现出他们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忧患意识。对这一文学现象 ,《毛诗序》总结说 :“王道衰 ,礼仪废 ,政教失 ,国异政 ,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 ,言下之意还有“正风正雅”及其时代与之相对。顾炎武对此做了更深入的研究 ,认为 ,《小雅》正十六篇 ,《大雅》正十八篇 ,即“正风正雅”…  相似文献   

11.
川端康成是为日本文学赢得荣誉的一位世界性著名作家,他在1968年10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授奖的主要理由是:“以卓越的感受能力,表现了日本人的心灵的精华,叙述富有技巧”。那么,他作为一位具有很突出的创作个性和成就的作家,他的“卓越的感受能力”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他所表现的“日本人的心灵的精华”又是指什么?简约地说,川端康成的艺术感觉与思维的最突出的特征,可以用“女性化”这一概念来表述;与此相应,他所表现的日本人的心灵的精华也主要是指将女性美、自然美、古典美熔于一炉的审美理想,并于无意识的深刻层次上,表现了日本文化源远流长的一种民族情感,即对爱与美的一往情深的崇拜,在川端的笔下,则具象化为对女性之情、女性之美的崇拜与  相似文献   

12.
《关睢》是一首有争议的诗。当今持汉儒旧说,认为它是讽喻康王君妃“晏出朝”或领“后妃之德”进行美刺的,几乎没有了。但是还存在“婚礼诗说”与“爱情诗说”、“贵族诗说”与“民间诗说”的分歧。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并就教于大方。一、《关睢》不是婚礼诗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里论《关睢》。“此诗盖周邑之咏初婚者。”今人高亨、李长之、郑振铎、余冠英、吴小如诸先生也都持此说。1980年第二期的《文学评论》《〈关睢〉章臆断》一文也认为:“《关睢》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边城》的原型与表现技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从文《边城》的原型与表现技法〔韩〕朴宰范一、序论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前期,有一位擅长描写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间生活和体现纯净的心理世界的作家,他就是沈从文。沈从文是一位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亦即是追求所谓的“人爱文学”、“人性文学”的作家,因此...  相似文献   

14.
《魏见·伐檀》的文化释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说周蒙《魏风·伐檀》是一曲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古代歌谣佳作,由于它暴露了奴隶主贵族阶级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阶级本性,深刻表现了广大奴隶群众不堪剥削压榨的心声,同时抒发了满腔的怨愤情绪和试图反抗的觉醒意...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教师的法律。在长达八年的制订过程中,广大教师们曾经相当兴奋,纷纷提出意见与建议,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然后,令人惶惑的是1993年10月31日,《教师法》在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及公布之后,在教师中却似乎没有引起应有的“轰动效应”。相反,《科技日报》载文称:有些高等学校的教师对《教师法》相当“淡漠”。文章中说“这样的淡漠实际上是一种无声的呼唤”。于“淡漠”中表现出部份大学教师对《教师法》的心态。那么,中小学教师的反映又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上海部份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两次调查。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再现了以贾府为代表的贵族大家庭盛极而衰的过程,描写了宝黛钗爱情悲剧和婚姻悲剧,又以众多女性形象作为主要角色群,从而揭示了作品主旨:对封建社会的合理性和永久性提出了怀疑,表现人性美及其被压抑毁灭的时代悲剧。  相似文献   

17.
妇女问题一直是富有人文意识的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关注点,蔚为壮观的女性题材作品即是一个明证。《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作家丁玲的杰作。作品问世虽已近70年,但主人公莎菲精神人格的现代内涵,小说独具的审美价值,仍激发着研究者探索的热情。本文作者认为,爱作为莎菲的宗教式信念,体现了现代知识女性受“五四”精神洗礼后发生的深层心灵苏醒。莎菲对真正的爱的理解、感悟和渴望,给她拒绝被爱提供了精神条件,而被爱作为对传统女性“以色事人”命运的人生写照,既是对女性人格和价值的漠视和消融,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男权意识无限膨胀所导致的两性自我价值确证的艰难。拒绝被爱是对传统女性命运的大胆抗争,是现代知识女性独立人格的伸张。同时也意味着,只有在更高起点上寻求和选择真爱,女性的人格和价值才会最终实现,不再重蹈被爱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林胜 《社会》2001,(11):40-41
爱是谈论了几千年的话题。但究竟什么是爱 ,大家见仁见智。弗罗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中 ,独辟蹊径 ,为我们提出了对爱的全新理解。弗罗姆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早期为弗洛伊德的信徒。弗洛伊德注重个人的心理分析 ,而他则主张把心理分析与社会学结合起来。作为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弗罗姆 ,他的著述很多 ,而《爱的艺术》就是他众多卷帙中篇幅不大的一本 ,然而却受到许多读者的青睐。在这本书中 ,作者从“激起的心理分析”角度 ,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自己“爱”的人生观 ,引发了我们对爱的重新思考。爱是一种能力 ,而不是无师自…  相似文献   

19.
张洁的翘楚之作《爱是不能忘记的》 ,虽然由政治性表层深入到伦理的、心理的、人性的境界探讨了女性的真实存在。但从女性视角看 ,作者无非为我们建构了一个真爱理想 ,表现在 :一是文本中的婚恋仍然处在意识形态制约之下 ;二是文本中虚构的女性爱情神话只是男性权力文化思维笼罩下的一个隐喻  相似文献   

20.
1993年以来,报刊寄语、视听点歌在神州大地上火红起来,人们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表现自我、推销自我,正成为时下社会交往的新时尚。 一、报刊寄语热 稍稍用心浏览一下时下的报刊就会发现,开设名称各异的“寄语”专栏的有《公共关系》的“天涯芳草”、《爱情婚姻家庭》的“爱的赠言”、《知音》的“觅知音”、《女友》的“绿色沙龙”、《分忧》的“忘忧河”、《深圳青年》的“刊底寄言”、《人之初》的“情人寄语”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