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封建社会是全世界各民族、各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的阶段,有共同的发展规律;但同时我们应当承认,各民族、各国的封建社会都必然拥有一些各自所具有的特点,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应该在肯定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一视同仁地研究各民族、各国封建社会的特点,而不应当把某一民族或某一个国家的封建社会看作绝对的典型和标准的样板。什么是封建社会的典型呢?某一个国家的封建社会在某一方面或某个环节上越是以最单纯、最直接的形式体现共同规律,就越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个环节上具有典型性。但必须指出,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封建社会在所有的方面和各个环节上都成为典型,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历史学家不应当形而上学地看待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论述了我国民族关系发展中的历史特点及其特有的内在规律性。作者认为:“中国”这个概念应与历史上的“朝代”相区别;多民族的中国是中国务民族在历史上逐步实现统一的;所谓中原正统和古代各民族无法往来等论点不符合历史实际。文章还论证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迁徙、杂居、近百年中国民族关系的变动和民族关系的历史连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对中国封建社会有一种想法,认为中国封建社会不象马克思所说的西欧的纯粹封建社会,而是一种具有弹性的封建社会,它是早熟而又未成熟,有发展而又有迟滞的社会。但它绝不是长期沉睡的,也和其他国家一样,会按照共同的历史规律走上历史的道路。为着具体地说明这个问题,我曾经就封建土地制度的各个方面进行探讨,现在我想就中国农民斗争说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道路来论证中国是个具有弹性的封建社会。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封建社会生产的条件下,要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是相当困难的。特别中国这个弹性的封建社会,由于它早熟又未成熟的历史特点,要冲破它的束缚颇为不易。所以我仍认为阶级斗争还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因此,谈到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便必须从明清时代的农民斗争谈起。  相似文献   

4.
<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接触的日益广泛,民族精神振兴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然而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在不少人的历史文化意识中尚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本文旨在指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误区以及振兴民族精神之关键所在。一、民族虚无主义对民族文化的态度毛泽东同志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曾经说过:“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  相似文献   

5.
梁鸿 《阴山学刊》2006,19(1):55-58
在《茶叶之路--欧亚商路兴衰三百年》中,邓九刚先生纵向跨越几百年的历史,从纯粹商业发展的角度描述分析历史的发展和成因,展示了封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基本特点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可读性,同时又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诗情、诗性是本书最为突出的艺术特点.全书真正和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他用一种宏大的历史主义观点来思索这段历史的意义,由此引申出对整个民族的文化思考和经济学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悠久,发展缓慢,形态完备,这在世界历史上是少见的。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产生了许多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同时在统治阶级内部也产生了一大批推动历史前进的贤达、廉吏、明主。中国历史上的反腐败斗争对我们今天的政权建设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中国历史上反腐败的特点和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代社会的民本思想和明君贤士的反腐意识 自从阶级产生,国家权力建立以来,腐败问题始终相伴而生,成为阻碍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大障碍,针对这种顽固的社会弊端,我国古代有许多明君贤士对腐败的危害、反腐倡廉…  相似文献   

7.
封建主义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之深,是有深远的历史根源的,它不仅涉及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和意识形态,而且与中国奴隶社会的某些特点及其对封建制度的历史影响有密切的关系。对此作进一步的说明,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封建主义的认识和批判。本文就此历史根源,试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二千多年,其间王朝更迭,兴盛衰落。在历代皇帝的“家天下”统治下,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工这一问题,曾出现过两种现象:一种是“外重内轻”;一种是“内重外轻。”这两种现象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各自有什么特点,与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有什么关系?本文试图对此谈一点看法。中国封建社会里,中央与地方权力分工上表现出的“外重内轻”现象是:中央给予地方很大权力,使之能独立统管地方的军、政、财大权,结果形成“尾大不掉”,不再听中央的调遣,乃至形成封建地方割据。其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因素对于经济发展及社会演进的作用,可以在政治腐败与经济崩溃、王朝更替的关系,国家的制度和政策与历史上经济发达局面的出现之间的关系,封建专制政治与中国没有产生出近代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中典型地表现出来。从这三种关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政治因素的作用的两种特性:决定性和双重性。这两种特性对现代中国也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仅就以上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就教于学术界前辈和同人。政治腐败与经济崩溃、王朝更替的关系纵观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从封建社会的内部来说,造成封建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回族历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里,拟以中国民族关系历史的几个重要规律与回族的形成、发展和特点的关系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周期率的发生特点、发生形式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揭示了这一周期率发生的本质原因——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一些有助于社会主义中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到唐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前后约1100年,在中国历史上称做“汉唐时期”。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确立到蓬勃发展的时期,是汉唐帝国作为当时的世界大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方面空前强大的时期,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缔造出现崭新局面的时期。本文旨在对汉唐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状况、发展原因和历史局限性作个剖视,这对我们认识和掌握中华民族凝聚力运动和发展规律或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3.
中西封建社会人口发展的异同及其对社会历史的影响王渊明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深刻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对中西封建社会中人口的发展作些比较分析,以期对加深中西封建社会形态和中西历史发展道路的认识有所帮助。(一)由于中国与西欧的封建社...  相似文献   

14.
法家学说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产生过消极影响。特别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它对中国传统社会演进的消极作用十分明显,导致了生产方式的单一化,社会结构的凝固,对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抑制作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不能迅速成长,往往夭折,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相悖。最后以中西历史比较研究的方式,探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正> 所谓从宏观角度看农民战争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把农民战争放在封建社会的广阔背景上,从封建社会的基本规律出发,去把握这种历史现象。特别注意社会基本规律对它的制约作用;二是从中西历史比较来看中国农民战争的特点及作用。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及其内在规律中国农民战争次数之多、声势之大、斗争之壮烈,都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这一点已为史家所公认。照以往的“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的论断进行逻辑推理,中国应该较早地结束封建制度,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然而历史事实却恰好相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佛教与封建政治的关系问题,涉及到封建政治的特点以及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特点。这里只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料对这个问题作些初步的探讨。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宗法式的封建社会。在政治上,它在家长制的基础上实行家天下的封建世袭制,在经济上,它在一家一户的分散的个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超经济的剥削体制。那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在历代帝王的思想中是根深蒂固的。君权神圣,这是中国封建政治的重要特点。只有掌握这个特点,才能对佛教与中国封建政治的关系问题作出正确的观察。  相似文献   

17.
资本主义在中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因,不仅有其经济根源,而更重要的是由于它的政治历史状况所决定的。因此,本文着重从中国的政治历史状况来探讨资本主义在中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问题。 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同世界上别的许多国家一样,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到了明末清初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发展极其缓慢。究其原因,须将中国的社会历史作一具体分析。 鸦片战争前封建专制政权束缚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其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即  相似文献   

18.
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我们正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我们需要联系中国近代史和香港发展市场经济的实际,深刻地认识这一选择的历史必然。 改革开放,还是闭关自守?这是从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就遇到的一个直接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生死攸关的问题。 十八世纪,世界上发生一件大事:西方资产阶级展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亦即产业革命,始于英国,继之以法国、德国、美国。从历史发展方面看,这场革命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建立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学科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是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历史人物对中国民族关系认识的历史,是各个时期几乎所有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中国民族关系思想有其形成、发展、成熟与完善的历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建立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学科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作为一个边缘学科,它是中国民族关系史的一个分支,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它又是一个新兴学科,在开展研究时应该明确对象,弄清它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发掘和整理资料,深入研究代表人物,还要加强学科间的整合  相似文献   

20.
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是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建立和巩固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持续达四百余年之久的封建的统一王朝,其所建立的制度影响及于此后的二千余年,对世界的影响也远远超过亚洲;其所表现出的社会发展的某些规律在以后的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一再重复出现。因此,秦汉时代可以称为中国封建社会奠基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文明发展,概括地说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