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网络文化的道德维度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网络文化的兴起带来了诸多伦理问题,使传统的文化道德面临严峻的挑战。网络文化的道德维度要求网络文化创作应当遵守公平、公正、自主、兼容、互惠、无害的道德原则;网络文化传播应当遵守爱国守法、诚信自律、友善互利、避免伤害的道德规范;网络文化消费应当进行兼顾功利与道义、个人与社会、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自由与授权相统一的道德选择;网络文化管理应当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建立网络道德监控机制、推进网络道德教育、实行积极的道德调控。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危害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在高校校园的日益普及,网络的负面影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日渐凸现。为此应通过提高网络工作者的素质,优化网络文化环境,加强制度建设来防范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  相似文献   

3.
网络道德建构刍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Internet(国际互连网 )的发展使传媒更加丰富 ,她以高效快捷的传播速度 ,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内容 ,廉价的办公手段 ,吸引了大量的网民。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网络文化成了当今社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然这是一种文化 ,那么就要对人类产生影响 ,而由此带来的问题 ,就不容忽视。作为网络文化中的网络道德 ,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并没有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标准 ,并由此带来了诸多问题。本文结合网络特征 ,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对网络道德建构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乌坎村村民维权事件为例,系统梳理了网络群体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般应对网络群体事件的四点策略:即提前介入,防患未然,将网络群体事件消解于未萌状态;网络群体事件防治的法治化;完善网络群体事件防治的多主体沟通机制;强化网络群体事件防治的事后评估管理。  相似文献   

5.
社会舆论对于道德的价值在于其作为文化环境、外在约束力量推动道德认知、调节、监督等功能的实现。网络舆论作为舆论的新形态,使舆论传播方式、舆论力量和舆论性质都发生了改变。舆论的网络化使道德认知更真实、道德调节更全面、道德监督更有力。网络舆论在道德中的运用为道德效果的提高开启了一个新路向。  相似文献   

6.
失范是制度、文化、心理、交往和主体方面的结构性失衡与功能性弱化状态的显性表达。在网络社会中,道德价值、道德规范的结构性失衡、局部性缺失以及社会化能力减弱,造成个体和群体认知、心理和行为的混乱,进而引发网络空间秩序的失范。网络道德失范既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失范,又是网络心理行为的失范,实质上是人的生存方式和实践方式的失范,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失范。基于对网络道德价值现象的图像化审视,加强网络技术控制,优化网络空间,加快网络立法,构建网络价值范式,主倡网络群体示范,成为应对网络道德失范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化的兴起带来了诸多伦理问题,使传统的文化道德面临严峻的挑战.网络文化的道德维度要求网络文化创作应当遵守公平、公正、自主、兼容、互惠、无害的道德原则;网络文化传播应当遵守爱国守法、诚信自律、友善互利、避免伤害的道德规范;网络文化消费应当进行兼顾功利与道义、个人与社会、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自由与授权相统一的道德选择;网络文化管理应当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建立网络道德监控机制、推进网络道德教育、实行积极的道德调控。  相似文献   

8.
网络群体极化是指在网络空间传播过程中,受到群体影响,网民的观点和行为越来越极端化,最终产生极端言论和极端行为的现象。网络特性催生极化群体,技术赋权助推群内同质,不良网媒引导群体情感,群体心理加剧群体极化,这些都是网络群体极化的生成原因。当代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原住民”,极易受到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负面影响而造成道德共识分化、道德认知窄化、道德选择失能和道德行为失当等现象。因此,必须通过突破圈层壁垒、破解“信息茧房”、疏导网络情绪、治理网络舆情等途径构建网络道德生态环境,以此来凝聚青年道德共识、夯实青年道德认知、优化青年道德选择、强化青年道德责任,促进青年道德品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化中的道德放纵,其原因在于网络的自由性和人的本能倾向。网络文化对人类道德发展的进步意义在于,它是一种非压抑性文明,它将塑造出新型的道德人格以克服网络文化中道德放纵。  相似文献   

10.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是道德失范行为的一种新类型,大学生作为网络群体中的主要成员存在着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因此,有必要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调适。根据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产生的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要应从提高大学生的自教自律水平和加强网络的规范与引导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11.
从汉语网络文化体系来看,缘于网络伦理生成的特殊性,任其呈现出道德文化、非道德文化与反道德文化三种模型.由于网络资源及其价值导向受制于法律、市场等因素的约束,使其伦理文化的道德性占主导地位,非道德与反道德文化据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当下网络昵称经历了单纯的文字表达、多变的文字样式及形象表达的表情图示演变过程,已然成为了当代青年疯狂追崇的虚拟文化体验。然而当下青年"起昵称""扮昵称"的文化现象并不是社会发展偶然事件,其背后是关于青年生活方式、群体认同、情绪释放等多种共同因素作用下的产物。对于在青年使用昵称中的不合理、不文明现象,我们应当注重加强网络秩序管理、注重青年群体优秀文化建设及注重青年群体的主流价值观重构,从而能够保证青年群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发端于网络的"抵制杜汶泽"事件,由于微博环境的影响和催化,内地参与抵制的网民在短时间内大量集结,事件升级速度快,影响范围大,最终导致杜汶泽参演影片票房惨败,杜汶泽本人宣布退出娱乐圈。其发展过程在内地与香港都呈现出典型的网络群体极化征候。民主社会、法制社会和文明健康网络的建设,需要人们理性使用网络舆论的话语权,恪守公民基本道德。  相似文献   

14.
网络信息模式经历了文字到图像再到视频的发展历程,当前网络中的视频多以娱乐化为主.这里通过对娱乐化视频分享的内在原理和视频分享网站的“播客”创作动机、视频网站活动方式,以及娱乐化视频在网络媒介中的传播特点等进行分析,试对网络群体遇到网络热点事件后的群体性心理状态和网络媒体中亚文化之趋势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网络群体事件与群体事件存在着天然的关联。随着后者被官方看作一种公共社会问题的同时,网络群体事件也越来越多地以负面形象出现。纵观目前国内的网络群体事件研究,已经出现了一种问题化倾向。但是,国内对群体极化问题的实证检验却表明,"群体极化"的发生存在限度,并不构成与现实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关联,因此重新对网络群体事件的问题进行辨正,以及对群体极化进行再认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新科技革命的到来使中西方网络文化在受众群体、应用方向和管理制度上表现出较大差异。随着社会发展和世界的区域性被逐渐打破,中西方网络文化在思想观念、应用发展和监管手段上愈加相互融合。网络文化对原有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产生了强烈冲击,为此必须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坚持核心价值观,提升网民整体素质; 发挥创新精神,优化网络产业; 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以促进我国网络文化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与普及 ,以它为载体的网络社会业已形成。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使得网络人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受到重大影响 ,使处于传统的现实社会和现代的虚拟社会之间的人类群体对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道德冲突问题进行思考。本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的高速发展,其特有的网络特征对所有人员都有所影响。作为群体组成中的重要部门—大学生,因群体自由的特性,使其往往深受新媒体的影响,也容易产生网络管理中的不良舆情。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征,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基本情况,以期在国家层面、学校层面、个人层面对预防和处理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提供些许思考,以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是从社会学视角下对道德冷漠进行界定,并从我国传统文化、公共道德事件中的群体心理以及社会现实环境对于公民文化人格、道德模式和个人行动潜移默化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解释道德冷漠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坚持传统道德伦理并赋予其新的内容和精神;建立和完善社会和国家的道德行为的奖惩机制;强化公民的主体意识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网络交往条件下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受到了巨大冲击,这既不利于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形成,也不利于网络的可持续发展。在网络交往条件下培养大学生的健康道德人格,应注意确立"以德立人"的网络道德价值取向,培养"以诚为本"的网络交往道德观,唤醒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道德文化自觉,充分发挥"慎独"在道德人格培养中的内控机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