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北绥德炕头石狮文化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陕北绥德炕头石狮文化进行溯源,就我国狮子、石狮、绥德石狮、绥德炕头石狮出现的时代、文化背景、传承进行了考证和论述,对绥德炕头石狮的艺术风格、雕刻手法进行了阐述,从而说明:绥务炕头石狮这一特殊的民俗工艺品,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2.
中国不产狮子,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获得域外贡献的狮子。狮子传入中国,主要作为奇兽供观赏之用。狮子传入中国之前,狮形艺术品已经传入中国。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后,西域国家不断有狮子入贡中国。狮子异于其他野兽的形象引起中国人的兴趣,因而创作出各种不同的狮子造型的艺术形式,狮子意象融入了印度、波斯和中土等多元文化元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3.
墨石 《社区》2012,(2):9-9
在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佛塔、桥梁、府邸、园林、陵墓.甚至是印纽上都常常会见到石狮子的身影.可见中国人历来是把石狮子看作吉祥物的。尤其是在建筑物的门前摆放石狮子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然而狮子并非中国本土的动物。古人为什么如此热衷用石狮子来把守大门呢?  相似文献   

4.
狮子被誉为“百兽之王”,大约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狮子也成为人们信仰中的一种图腾,被视为辟邪驱恶的吉祥物,并与龙凤攀附在一起,成为威镇八方,惟我独尊的王权与胜利的化身。因此,人们在修建宫殿、陵墓、桥梁、府第及房屋建筑时,总喜欢安放上栩栩如生的石狮子。  相似文献   

5.
汉代画像石中有胡人、骆驼、狮子、象以及佛教人物等许多外来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反映了汉代战争、丝绸之路、佛教的传入所带来的外来文化对汉代文化艺术的影响。汉代对外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汉代画像石的创作素材,还在造型手法、创作思想上对汉代画像石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汉代画像石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传统舞狮的形成应是西域狮子舞与汉代百戏相融而成;隋朝舞狮与雅乐同台,是最早的舞狮配乐形式;唐朝"五方狮子舞""凉州狮子舞"对现代舞狮具有深远的影响;宋元舞狮出现创新,"武""舞"开始结合;明清南北舞狮明显区分,南狮"武""舞"结合紧密、神似狮子,北狮偏重技巧、形似狮子。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狮子雕刻艺术肇始两汉时期,历经两千多年的吸收、融合与创造,已经形成为形态各异、种类繁多,带有中国独特风格的狮子艺术大家族.两汉南北朝时期,狮子造型多为矫健雄强的辟邪行狮.随着佛教艺术的传播,蹲狮造型开始出现在北朝佛窟中.唐代时期蹲狮造型开始流行,并由此形成中国狮子造型的基本模式.宋代以后,狮子文化进入民间,其艺术形象渗透于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狮子雕刻造型艺术亦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狮子艺术形象广泛出现于雕塑、建筑、绘画艺术中.  相似文献   

8.
汉唐凤文化的演变,表现在凤文化发展的连续性与时代的特色性中。连续性体现了汉唐凤文化的一些趋同性;时代特色又决定了汉唐凤文化的差异性。总体而言,汉代凤凰与唐代凤凰的风格是大异其趣的。汉代凤凰富于神性和仙气;唐代凤凰的神性与仙气趋于淡化,更富于生活化。依托文献与考古资料,对比汉唐凤凰在政治祥瑞、墓葬、日常俗世生活及两性关系的表现等几方面的承袭与变化,分析汉唐凤文化演变的社会背景因素,可以考察汉唐凤文化演变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石狮自汉代传入中国之后,就以极其成熟雄伟的姿态,屹立在墓园前,自此以后,石狮的形象遍布华夏大地。在国人眼中逐步被升格为守护家国、驱逐邪祟的吉祥神兽。它既代表着家园的精神符号,又是各种精神意象的结合体。为了能满足老百姓种种美好的生活意愿,构建其因果,享受"神"与"神力"的眷顾而创造的多种符号,都反映了古代匠人对石狮的理解,也显得十分有趣。对于石狮,笔者一直非常喜欢,从2005年开始就特  相似文献   

10.
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在周秦两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重心”所在: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诸子百家之学的兴起、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及汉代经学的繁荣做出了独特贡献;汉代以后两千余年,齐鲁文化以“圣地”的文化气象,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标志、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支柱、历代中国人向往的精神家园以及传统道德文明的示范之乡,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是生成于中国中世纪前期而持续至近代的一项综合性文化制度.它内含学科考试、文化传承、政治选举、士人品第等多重文化要素,以制度文化的历史递进自觉激促自身革新,呈示了这项制度从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向隋唐直至近代科举制的规范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古代城市文学成形之作的汉代京都大赋,审美内涵存在明显的文化缺失.作家将城市之美物体化,普遍显示出重物轻人的审美取向,堪称城市灵魂的城市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多被忽略.同时,作家外在于对象、物我分离的现象十分突出.而导致这种缺失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农耕文化精神的影响,汉代作家普遍缺少自觉的城市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丰富的汉代水井遗存显示出汉代水井文化的重要性。水井在汉代有诸多文化含义。首先,祭祀与追思,神格化的水井成为汉代人祭祀的对象并引申出追思名人水井的文化现象;其次,灵异与灾变,水井异常的情况常与时局相联系,令汉代人形成敬畏的心理认知体系;再次,死亡与恐惧,与水井有关的死亡生发出了危险与恐惧的文化意象;最后,闭塞与隐匿,水井的特殊结构衍生出闭塞与隐匿的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14.
汉代是一个各种思想都比较活跃的时代,如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谶纬、长生等思想盛行。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还产生了与其相应的衍生思想,如符瑞思想。符瑞对汉代的政治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汉代是祭祀盛行的时代,符瑞对汉代祭祀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化传播方式对教育的影响至关重要。汉代文化传播方式的进步,为汉代女子提供了较之汉以前更为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了汉代女子教育的发展;而汉代文化传播方式的局限,又使得女子教育受到家庭经济奈件与文化传统的严重限制。  相似文献   

16.
狮子对英汉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从狮子的联想意义在英汉语言中的体现,狮意象的英汉宗教文化起源,建筑中的英汉狮文化对比,英汉民俗中的狮象征等四方面对英汉狮文化的内涵、特点等进行了阐述对比,揭示出英汉狮文化的同异。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不乏从政治和文学角度描摹狮子的作品,但直至清初仍没有讨论这一动物的专门文献。伴随康熙十七年的贡狮活动而出现的利类思的《狮子说》,是第一篇从动物知识的角度讨论狮子的汉文文献,也是一部欧洲"狮文化"的简明百科全书。利类思试图通过《狮子说》传播西方的动物文化,特别是基督教动物知识;并从基督教传播的角度切入,试图打破佛教文献中关于狮子与佛教的联系;又通过质疑历史上陆路贡狮的可靠性,企图在中国开创基督教系统叙述狮文化的新传统。通过《狮子说》与亚里士多德《动物志》中有关狮子内容的比对可知,利类思《狮子说》中提及的"亚利",并非如方豪所说的为"亚特洛望地",更有可能是指"亚里士多德"。  相似文献   

18.
试论礼与中国传统文化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模式。西周的礼乐文明是这一文化模式的上古形态,汉代礼文化的重建完成了从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为开端的文化转型。此后,礼文化通过对一些新的、外来的文化要素的不断整合、吸收,保持了自身内在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和统一。礼将整个民族的物质生活、制度规范和精神心态融为一体,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民族成员的精神依托和心灵归宿。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过程,认为其始建于殷周,第一次重建于汉代,第二次重建于隋唐,第三次重建于宋明。当前要进行第四次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不能脱离传统儒释道文化这一历史根基,也不能脱离近百年来西方文化大规模传入后在对中国社会,特别是对中国民众思想观念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竹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代是我国古代社会竹文化确立的关键时期。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竹与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所形成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衍生而出的各种形态。两汉时期竹文化有较为广泛、坚实的基础,竹子在后世所具有的某些特殊含义在汉代的积淀、升华而渐趋定型,决定了汉代的竹文化在我国古代竹文化中的地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