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固有的两重性,理论和实际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这两个统一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党性。中共党史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是高等学校政治论课的组成部分之一。将这“两个统一”贯彻于中共党史教学,就具体化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这是中共党史教学应当遵循的唯一正确的方针。目前在党史教学中,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误解为“原则加例子”、“贴标签”,抓住学生中某一错误言论牵强附会地泛泛说教等简单化的做法已经不多见了,但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并未完全解决,仍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魏连  王清涛 《东岳论丛》2011,32(2):79-83
厘清马克思学说同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学之间的关系,是正确理解马克思学说科学内涵的前提,是科学构筑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基础。科学的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建构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新发展的动力,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科学性、革命性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内含着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回答,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性的思考.对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视野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可作多个关系层面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实质上是指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体系与价值观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批判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这实质上是指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思想与科学思想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实质上是指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这实质上是指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具有一系列体现自身本质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表现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表现为其所具有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严整的科学体系,表现为其历史传承、主题、主线和体系结构综合揭示出的理论体系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表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高度融合、理论和实践不断与时俱进、内容及体系严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具有实践性、时代性、开放性及发展性的理论体系。这一系列基本特征也呈现出整体性特点。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和理论范畴体系的总体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严整性和发展性,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及以实践为基调的统一性;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史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端是从实践概念的论述和转变开始并始终以实践为主线贯穿全过程的.因此,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的主线.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于6月20至21日在成都召开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研讨会”。会议围绕如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稳定社会秩序这一主线展开了讨论。现将讨论中涉及的主要问题简述如下: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学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体系具有完整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和超前性。以马克思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二十年代末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诞生后所面临的一项重大的史学理论问题.这一问题提出后,我国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从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出发,广泛地涉猎当时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并结合中国历史的具体问题辛勤探索,取得了一系列融革命性与科学性于一体的成果.诚然,迄今为止,这一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但是,我国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初步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原始社会史、奴隶社会史和封建社会史的科学体系,推动了中国古史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个体发生哲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性 ,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个体发生哲学理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个体发生哲学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当中主体性维度这一概念的解析,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的"人"的概念与康德等哲学家的理论相对照,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性意义及其科学性和预见性。  相似文献   

10.
姜迎春 《江海学刊》2012,(5):55-60,238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是马克思的哲学批判、经济学批判和文化批判理论的总称,它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和实践性的重要体现。其批判所指是资本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体系。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这主要表现为哲学批判与经济学批判、客观主义批判与主观主义批判、精英主义批判与大众主义批判的统一。把握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特点,是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实质的需要,也是正确把握当代社会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哲学学说。它作为工人阶级的“革命的哲学”,对构成资产阶级社会整体的经济、政治、法律的社会结构以及艺术、宗教和哲学等意识形态进行总体批判。 这种总体革命观要求把哲学当作具体的现实来对待,它的目的在于把消灭哲学作为消灭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现实的一个部分。柯尔施的这种“反哲学”为我们从本质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也为我们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开拓了更为宽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不断革命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并非意味着激进,而是代表一种彻底的革命精神和科学的革命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并未否定过这个理论,其实际作用还在苏联和中国革命成功的历史事实中得到证明,当今中国改革发展也仍然需要这个理论。对"不断革命论"进行再认识,可以在方法论上提供启示:研究马克思主义既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去理解,又要结合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去认识。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学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阐述 :( 1)生态学的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概念的理解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辨证统一 ,自然不仅是一个自在概念 ,也是一个社会概念和生态概念 ,即辨证概念 ;( 2 )生态学的社会观 :自然是一个辨证概念 ,又是一个革命概念———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 ,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才能有机地结合 ,自然的异化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相似文献   

14.
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前提。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和核心,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的主线。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体现和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5.
自《历史与阶级意识》诞生以来,卢卡奇被誉为开西方马克思主义先河的一代巨匠。在他看来,现实的革命运动所提出的理论要求就是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设法掌握真正按共产党人意义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他提出,“马克思主义正统决不是守护传统的卫士,它是指明当前任务与历史过程的总体的关系的永远警觉的预言家”;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就在于革命的辩证法。现通过对青年卢卡奇正统马克思主义观的分析,述评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和把握的闪光点及其于现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理论建设是我党建设的根本,而这一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是不断创新的理论,是我党建设的基础和灵魂。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理论建设是我党建设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具有自己的“以人为本”思想:其创立的出发点是为了解放无产阶级,追求实现的最终目标是无产阶级解放基础上的全人类解放;理论整体立足于“现实的人”、围绕着“现实的人”的生产、生活实践展开。但是,很少有人把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来思考。立足于文本研究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我们发现其主要特点有:以人类为本、以非异化状态的人为本、以一般的人与具体的人、现实的人与理想的人统一为本、以人与自然的统一为本。具体揭示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将经济学区分为本质经济学和表象经济学,可以正确理解不同层面经济学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也是中国主流经济学创新与发展的基本前提。就经济学的核心层面而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根本对立的,尤其体现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要素价值论这一根本问题上。但就表象形态而论,两者完全可以达成共识,也能够相互借鉴与相互融合,并且已经取得了可喜成果。中国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创新,既要从本质层面上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精髓思想,也要在表象层面上积极吸收西方经济学的合理内容。这两方任何一方的偏失,都将影响中国主流经济学科学地、开放地、与时俱进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分析学派以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为原则,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基础,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动机理论进行了"道德重建"。本文认为,尽管该派学者的"理性重建"结果作为一般性观点是可以接受的,然而,重建所使用的方法论立场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从而在无产阶级革命的道德动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分析学派所提供的解释路径与理论图景并不具有正当性与合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