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2 毫秒
1.
词义的研究是属于语义学范围。词义,也称作词的语义,在语义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构成语义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文是对比藏语和汉语的词义,讨论的对象是现代藏语拉萨话和现代汉语普遍话的常用词的词义差异。 从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来说,各个词的语义关系,存在着依存性、相关性和制约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某一个词的语义内部聚合结构来说,除单义词外,凡包含若干义项的词,其义项关系也具有依存性,相关性和制约性,也是一个有机整体。而词的义项聚合是受到一定民族语言整体词义系统性的制约的;该民族语言整体词义系统性的特点,又往往可以在词的义项和义项聚合中显示出来。所以,本文在探讨藏语和汉语词义差异问题时,是从词的义项以及义项聚合入手的,以求通过对一些词的义项和义项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一起"的义项和语法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一起 VP”是三个形式的表层合一,因“一起”具有三个义项而致。这三个义项由具体到抽象分别是:(1)同一处所,(2)同一时间,(3)共同(表示动作本身或属性等的共同性)。三个义项的核心是:“一起”所关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之间具有共同性。江淮官话表达这三个义项分别选用不同的词(①一块、一堆;②一阵;③共同),可以进一步从一个侧面证明本文对“一起”义项所作的解析。进一步分解“一起”的义项、分析“一起”相应的语法功能,还有助于我们解释相关的一些语法和语用问题。  相似文献   

3.
对于带宾语后形容词的词性问题,语法学界基本倾向于形动兼类说,但这些形容词并非都符合人们心目中的动词标准。双音节形容词通常可以直接带宾语,对《新编现代汉语形容词词典》中所有双音节形容词考察的结果表明,其中115个双音节形容词可以直接带宾语,一半以上《现代汉语词典》已经列出了它们的动词义项,尚有接近半数的还未获得动词义项,这与形容词自身的语义特征和使用频率等因素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新、老制度经济学在逻辑起点和起点范畴、核心范畴、逻辑主线及理论构件等方面都各自有一定的特点,更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主要表现在逻辑主线和理论构成的方式上。新、老制度经济学逻辑主线是方法意义上的主线,一个在明,一个在暗;老制度经济学并不是没有统一的理论体系,而目前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体系也呈现出开放的、松散的特点。老制度经济学是一个“保护伞”,新制度经济学是一个“共识集合”、一个“集众多学科于一体的企业”,总体上,二者之间并非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脉传承的。  相似文献   

5.
同义词,包括同义词和近义词两类。我们一般所说的同义词主要是指那些同中有异的近义词,它们在词汇中大量存在,对语言表达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需要认真辨析。 其实,这些近义词,往往只是在某一个义项上相同或相近,在其它义项上并不相同,如“骄傲—自豪”只在“引以为荣”这个义项上构成同义词,在其它义项上就不能构成同义词。另外,即使在相同的义项上,同义词也往往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正是这些细微差别的存在,为不同的语言环境提供了不同的“唯一”。如“苍白—惨白”,在形容人的脸色时,语义相近,但“苍白”强调白而发青、…  相似文献   

6.
说“命”     
名词“命”和动词“命”各自有着不同的义项,它们词义的引申和演变走的也是不同的道路。”命”族词的构词理据包括语义理据、逻辑理据、熟语化和生动化。传统文化中“命”在不同历史时期各家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文化中的“命”的核心就是“天命”、“命运”、“生命”这些义项。  相似文献   

7.
《周易》、《老子》都是儒道文化的元典,二书有关“道”、“器”关系的论析更是儒道文化中心的中心、关键的关键。《易》、《老》二书都是将宇宙三分的:无形之道、有形之物、人为之器。它们一个对“器”是肯定的,一个对“器”是否定的;一个主张与自然并列,另外创造一个与自然同等辉煌的世界,一个主张向自然归依,实现与自然的兀然同化。  相似文献   

8.
《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的义项分层级排列以及义项菜单是两大特色,但频率为主的义项排序无法有效帮助学习者构建多义词的语义网络。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依据多义性形成的认知机制,尝试将《麦克米伦高阶》的义项菜单整合为展示词义演变路径的语义网络图,义项编排采取原型义项排列法和频率排列相结合的办法。这种编排模式既方便检索,又较好地展现了多义词的语义网络,为学习词典的义项编排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郭晓沛 《兰州学刊》2013,(2):196-200
“幅”是一个很常用的量词,在现代汉语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现代汉语词典》对“幅”的解释是:“用于布帛、呢绒、图画等”.文章就“幅”的本义入手,充分结合“幅”从古至今的例证,对其义项发展和搭配情况作出合理的解释,同时,在分析“幅”的认知语义的基础上对其认知功能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0.
汉语史上“无”取代“不”,并最终演变为疑问语气词“吗”,与它们的句法语义特点及当时的疑问语气词系统有关。“不”的否定语义强度明显大于“无”,“不VP”远多于“VP不”,而“无”一般不能与“VP”组合成“无VP”。南北朝时期,“乎”、“耶(邪)”等疑问语气词还有较强的生命力,限制了“不”向语气词演变;而入唐以来“乎”“耶(邪)”等明显萎缩,给“无”的演变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比方法分化副词“可”的语义,建立起不同层级的语义框架:“可1”与“可2”显示顺承与逆承的对立,“可21”与“可22”显示“弱式转折”与“强式转折”的区别,“可211”与“可212”显示“隐性对比”与“显性对比”的不同,“可221”与“可222”显示“隐性转折”与“显性转折”的不同。最后通过语义特征和焦点理论分析了它的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2.
取象完全一致,但喻意不尽相同甚至截然不同的"象同意异"现象与取象全然不同,喻意却大致相仿甚至完全一样的"象异意同"现象在先秦诗文中大量存在,成为先秦诗文比兴手法运用的一大特色,文中主要研究探讨形成这一现象的诸多原因、所取得的独特效果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萍萍 《文史哲》2002,1(3):22-26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学呈现出“文化综合”的面貌。宗教与文学这两种文化形式也在这一时代融合交织,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一种“文化宗教精神”。以张爱玲、徐讦、鹿桥和无名氏四人为代表的作家们便以宗教为精神立足点,以文学为手段,将文学与宗教作为那个动荡时代生存的慰藉,探索和思考人生的意义与永恒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禅宗认为存在的实相是超越性的"真谛",关于实相的表说是"俗谛"。事实上一切关于真谛的信息都来自不同形式的"语言",因而一切真谛都是俗谛,真谛与俗谛只是方便说,它们是"不二"的。禅宗为传达真谛创造了许多方便法门,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传达符号系统,虽然都是俗谛,但当它们引人到达实相领悟时也都是真谛。如禅宗的"即心即佛"是说明人心与佛性不二的著名谛理,是真谛也是俗谛,它的真俗差别在于对引人当下认取自心佛性的有效性。所以对真谛或俗谛的考察不仅是修辞学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认识论和实践论上的问题,问题不在真俗谛理论本身的澄清,而在于如何能更有效地让人完成"明心见性"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释"毛"、"舞"     
先秦典籍中,“毛”字含义有三:毛发与兽毛之类;草类;五谷。金文和《说文》中的“毛”,字形像谷子。“毛”字的基本含义就是“五谷”。甲骨文中无“毛”字而有“舞”字,“舞”字中一人所执之物非一般所释的“牛尾”,而是倒执的“毛”,即五谷。“舞”是古人在谷物成熟后执禾而舞。  相似文献   

16.
董志强 《文史哲》2002,4(5):81-85
“美的本质”问题是传统美学中的核心问题 ,这一问题经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分析哲学的批判 ,被当作一个形而上学的“伪命题”而抛弃了。但现代美学应重新审视“美的本质”这一传统命题 ,以汲取其中包含的深刻洞见。通过对“美”的语义分析 ,我们可以区分出“美”的 10种基本含义并将其转换为现代美学概念 ,从而揭示出“美的本质”是一个多层次的内涵丰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知止”三义与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思想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知止”。“回到你自己”是“知止”的根本义。这涉及到今人所关注的“认同”问题:自我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从内容上讲,知止这一观念强调的是文明与自然的内在贯通。由此,知止的观念又展开为三重意义:回归自然、回向历史与成德知本。此三义辐辏于第二义而贯通为一体。其特点则表现为一个“复古”的历史精神。但“知止”并非故步自封,止步不前,而是要在“进”与“止”之间保持一种内在的张力和协调的关系。“知止”观念从存在实现论意义上凸显了一种历史的精神和思想文化的差异原则。这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本、语境与内涵:马克思“完整的人”概念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完整的人”的概念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提出的这一概念,一直被视为“青年马克思”的不成熟观点而被忽视。从文本及历史语境的角度,重新考察马克思“完整的人”的概念及其生成条件、生成过程、生成途径,可以看到,“完整的人”概念作为贯穿于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对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语言的意义有静态和动态两个不同的层面。动态的语境意义与静态的语言意义的不同表现在概括与具体、泛指与特指、显示与暗示、规范与偏离、原义与增义、直接与间接、意在言内与意在言外等方面。理解语境意义需要依据语境进行“语义线索推导”,其具体途径有依据语境,从社会意义、联想意义、情感意义、违背原则的意义、预设意义、言语行为意义、暗示意义等不同角度对话语作出理解。  相似文献   

20.
八卦名义说     
正确理解八卦名义,有助于理解《易》本义,有助于深入发掘中国早期哲学。八卦之"乾"字本有向上、上达、刚健、不息之义,与"健"同,故曰"乾,健也";"坤"从申声,象地,其德当为厚,而不得曰"坤,顺也";"坎"谓地面低陷处,水之所在,故以代水,其德当为入,不得曰"坎,陷也";"离"借为"丽",取明丽义,而非附丽义;"巽"为卦名专字,其德当为顺,不得曰"巽,入也";"艮"借为"限"而有止义,本当音限;"兑"为"悦"古字,本当读"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