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试析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孙科之思想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析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孙科之思想演变王军武汉国民政府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这一时期却是国民党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孙科政治生涯的一个关键时期,在此之后孙科开始脐身于国民党政权的核心阶层。本文试就这一时期孙科在政治上的种种表现、思想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孙科与“非常会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1931年孙科在“非常会议”期间的种种表现,以及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理想与蒋介石建立个人独裁专制的愿望发生的冲突,认为孙科是有政治理想的,在国家政治体制问题上,最早提出实施宪政的政治主张;在国民党内,反对蒋介石个人独裁,呼吁实现国民党的民主化.但由于他在国民党内势单力薄,缺乏广泛的党内和社会的支持,无法在国民党内形成对决策有影响力的压力集团,无法成为国民党的重心,因而也就无法实现其理想。  相似文献   

3.
中国抗战时期,美国与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有密切关系,其中美国单方面援助蒋介石在客观上成为国民党发动反共内战的重要因素,但是不能由此推论为美国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起初,美国对国民党的反共分裂活动曾经不加干预,但是当皖南事变和第三次反共高潮危及到它的战略计划和远东政策时,它对国民党的反共分裂活动就采取反对的态度并予以制止。美国单方面授蒋促成内战爆发和美国反对内战的矛盾,构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4.
解放战争后期,美国为了应付国民党垮台后的局面,决定从中国内战中"脱身",逐渐远离国民党;而国民党蒋介石为挽救失败的命运,同美国进行了反"脱身"的斗争.  相似文献   

5.
1923年初,孙中山第三次开府广州,建立大元帅大本营。其间,孙科第二次担任广州市市长。孙科此次任期前后延续了一年半的时间,而其最重要之工作乃是通过投变广州市区官产以为大元帅府讨伐沈鸿英、东征陈炯明、举兵北伐筹措革命经费。然而,孙科以提成奖励的方式鼓励市民举报官产的做法,导致滥报官产之情事时发,市民啧有烦言,孙科本人形象因此颇受损害。1924年9月,孙科在广东政坛纷纭与社会动荡中辞职离任,广州市官产案亦告一段落。孙科离任之原因及其与官产案之关系,仍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1 932— 1 945年 ,对苏外交在国民政府对外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蒋介石为了加强中国在与日本交涉中的地位 ,在 1 932年底恢复了与苏联的邦交。孙科是蒋介石制定对苏外交方针的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作为“亲苏派”的著名代表 ,孙科在抗战初期三赴莫斯科 ,争取到苏联巨额军援 ,并在公众场合积极鼓吹对苏友好 ,其态度之热烈 ,言辞之浮丽 ,在国民党统治集团中十分罕见。 1 942年苏援停止 ,孙科在对苏外交中的作用明显下降。抗战后期 ,蒋介石决定以美制苏 ,转而起用宋子文和蒋经国经办对苏外交 ,孙科终于退出对苏外交的舞台  相似文献   

7.
宝鸡地处八百里秦川最西部,是通往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就在这里建立了枪械、弹药、军粮、军服等仓库,屯集了大量物资。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国民党更进一步加强了这里的物资军火基地建设,企图凭借这个重要的后方基地与人民解放军对抗到底,消灭人民武装。因此,占领宝鸡,摧毁国民党在西北这个重要后方基地,对于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缩短西北解放战争时间,加速全国革命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亲美附美政策,是抗战后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内外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国民党对外政策的核心。在美国对华政策变化、国共矛盾发展和国民党统治机能强弱诸因素交互作用下,出于国民党统治和反革命内战的需要,国民党的对美政策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坚持独裁、内战、卖国三位一体,不惜出卖国家主权,甘当美国附庸,获取美国全面援助,通过反革命内战消灭中共为代表的人民革命力量,以建立全国性独裁专制制度,是国民党对美国政策的基点。国民党对美国政策的演变过程,既是美国由积极援蒋到消极援蒋直至弃蒋过程,又是国民党由统治优势至统治崩溃的过程,带有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西安事变成为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合作抗日时局转换的关键,它促成了国民党改变政策,停止内战,容纳各党各派一致抗日。在西安事变的解决过程中,以宋庆龄、冯玉祥、李济深为代表的国民党民主派,捐弃前嫌,积极要求和平解决。他们联络各方,稳定了局面。同时,国民党民主派还反对主战派武力讨伐西安,支持宋美龄等飞赴西安,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 ,美国的对华政策是一方面援助国民党在中国确立其权力 ,一方面鼓励国共双方从事协商 ,尽力避免内战的发生 ;面对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威胁 ,杜鲁门任命马歇尔为总统特使来华进行调停 ,结果调停失败 ;内战全面爆发后 ,美国采取了有限援蒋的方针。 194 9年美国国务院公布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 ,标志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  相似文献   

11.
抗战胜利后初期 ,国民党内主政的政学系 ,为维护国民党的执政地位 ,主张以和平方式处理国共关系 ,策划和参与了国共重庆谈判、停战谈判达成协议、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等重大事件 ,使全国范围的国共军事冲突暂时得以平息。这顺应了战后国内人心望治、反对内战、和平建国的历史趋势。但政学系最终屈服于国民党内顽固派的压力 ,从以和平方式处理国共关系的立场全面后退。随后 ,内战全面爆发。  相似文献   

12.
抗战胜利后所出现的特定的政治环境,使国民党面临着和平民主或内战独裁的两难选择。最终,基于党派及其私人的既得利益的维护,以及对于共产党力量的低估,国民党选择了内战政策。这一错误的政策选择,使国民党政权很快陷入了空前严重的危机,丧尽了其统治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3.
抗战后期及其全面内战爆发前后,作为国共两党以外最大的党派--中国民主同盟,在坚持团结抗战、反对投降分裂,坚持和平民主、反对独裁内战的立场上,为争取抗战胜利以及维持国内和平民主、避免全面内战而积极奔走,为调解国共两党时张时驰的紧张关系、维护第二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中苏关系的一个侧面--孙科与中苏文化协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抗日战争期间,孙科以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大局为重,始终把握团结友邦的立场,以中苏文化协会会长和<中苏文化>杂志主编的身份全面而及时地介绍了苏联各领域的状况和中苏外交动态,通过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如展览、放映影片、讲演、纪念会等,为促进两国友好邦交而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中苏文化协会和<中苏文化>杂志成了国共两党开展合作的阵地和沟通社会各界的渠道,并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宣传自己政策的园地.  相似文献   

15.
战后初期中国经济恢复与重建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战胜利后 ,中国经济面临着恢复与重建的艰巨任务 ,其间包括解决土地分配、国家资本和通货膨胀等问题。但此一恢复与重建过程为时甚短 ,随着内战重起 ,国民党军事由盛而衰 ,其统治区日渐缩小 ,正常的经济活动已很难进行 ,更无论发展了 ,国民党没能把握国内人民望治心切的历史契机 ,内战成了战后中国经济恢复与重建中的种种困难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国的22年历史中,“训政”时期延续了20年之久,抗战前的国民政府训政是奠基和初期实施阶段。由于国民党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的相互牵制,训政的纲领以及训政体制的形成,有一个曲折演变的过程。为了维护和加强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抗战前的国民政府把“安内攘外”确定为具有全局性的战略国策,这一战略国策使国民党政府在军事、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不断增强“党治”色彩,走向专制独裁。然而历史事实表明,从总体上说,这一时期国民党的训政体制还没有从整体上完全形成个人专制独裁。政权由初建到相对巩固,在有些方面还有进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抗战后期,美国为了结束对日作战,实现在远东的各项权益,不断调整对华政策,积极推动国共谈判。总统特使赫尔利肩负着这一特殊使命,多次主导国共和谈。他在给中共以和谈希望的同时,又将希望之火无情的扑灭,使蒋介石坚定了专制独裁的信心,恶化了中共与美国的关系,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内战的爆发,最终使美国对华战略企图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18.
192 7— 193 0年间 ,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 (反蒋集团 )为了争取国民党的正统地位 ,都对孙中山的建国思想进行各自解释 ,并攻击对方违反了孙中山的建国思想。从他们的解释中 ,可以看出国民党内部建国理论的混乱和以后在中国大陆统治失败的部分根源  相似文献   

19.
在中华民国的最后几年中,国民政府为了应付内战而滥发纸币,将通货膨胀推到恶性发展的程度。物价飞涨与物资短缺,使广大人民的具体生活由紧张、骚乱而最终陷于绝望。无以为生的人民,自然对政府丧失信心。国民政府在遭遇经济崩溃、军事失利、政治破产的同时,又失去了民众的支持。其最终走向覆亡的命运,已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20.
1946年11月,国民党违反政协决议,一面大打内战,一面召集"制宪国大",但为争取美援,贯于排斥异己的国民党政权迫于美国的压力而伪装革新,急需一两个少数党参政以粉饰门面.民社党人在犹豫、挣扎之后,终于提出"附条件的参加".究其原因,民社党不仅在政纲、立场上与国民党有相近或相同之处,背后还有功利主义的驱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