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有计划控制人口增长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有计划控制人口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50年代中期政策的提出到70年代初。 1949年解放时,我国有人口54,000多万,到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已增加到6亿多。人口这种自发地、无计划地迅增,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更快地改善。为此,政务院早在1953年就指示中央卫生部帮助群众节制生育,并批准了修定的避孕及人工流产办法。  相似文献   

2.
<正> 一、为什么要进行人口普查人口普查,是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定,在统一的时间,用统一的方法和项目,对全国人口进行的全面调查。我们的伟大祖国,是一个拥有10亿人口和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社会主义大国。然而,同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们在经济上比较落后,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通过人口普查,以我国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有计划地限制人口增长,统筹兼顾,安排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我们进行人口普查,就  相似文献   

3.
<正> 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教育和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的政策和措施。各地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发展本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同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中的全国人口文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文盲半文盲的比例也有了较大的降低。但是,由于城乡的地理、经济条件相差悬殊,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以及对文化教育事业所采取的措施不同,致使全国城乡、地区的人口文化程度有很大的差异,而且人口文化程度提高的幅度和文盲半文盲比例降低的幅度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正> 社会主义的经济计划工作,是从基本经济规律出发,实现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一种手段。满足社会总人口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制订经济计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安排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比例,还是组织整个社会生产的平衡,归根结底,都是要从人口的实际出发。因此,人口生产必须纳入计划,人口生产计划,应当而且必须作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离开人口生产计划,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计划就是盲目的;没有人口生产计划的国民经济计划,是不完整、不科学因而也是难以实现的。周恩来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计划生育属于国家计划范围,不是卫生问题,而是计划问题。你连人口增长都计划不了,还搞什么计划”?我们认为:各级计划部门,  相似文献   

5.
现代人口普查越来越重视调查有关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在业人口的行业和职业就属于反映人口经济特征的两个重要的调查项目。有的国家把这两个项目归入优先调查项目之列。为了合理地使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将在1982年7月1日进行的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也把在业人口的行业和职业列为调查项目。  相似文献   

6.
关于在业人口行业登记中的几个问题刘家强,车孟娟1990年,我国成功地进行了第四次人口普查。这次普查,为党和政府及时地了解国情、科学地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以及检查我国人口政策的执行情况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业人口是社...  相似文献   

7.
人口普查是一项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大规模调查研究,它是人口统计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建国以来,我国曾先后在1953年和1964年进行过两次人口普查。从第二全国人口普查到现在,已经有十八年了。这些年来,我国人口况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之林彪、“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我国人口统计工作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全国人口数字不够准确,人口的各种构成也不很清楚,给国民经济计划工作和行政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年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是完全正确的。 较之前两次人口普查,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具有普查项目多、汇总内容复杂等特点。因此,从1979年下半年就着手准备。为了创造和积累经验,保证高质量地完成这次全国性人口普查任务,1980年6、7月间,在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在江苏无锡进行一次试点,并在那里召开了现场会议,为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迈开了第一步,为我国人口普查走向现代化提供了第一次试点的宝贵经验,成为把我国人口普查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8.
第三次全国人口科学讨论会,于1981年2月21—27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主要围绕如下三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这三个问题是: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两种生产——物质资料生产与人口生产的理论,对发展人口科学的政策意义;二、我国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同新、老马尔萨斯主义的根本区别;三、我国,在现阶段,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措施,及其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参与讨论的同志们认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的比例关系,是最基本的比例关系,在国民经济中,其他比例关系,都受它的制约。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既能使人们实现物质资料再生产的计划化,也能使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实现计划化。关于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评价问题,与会同志认为:我国的人口计划化,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它和马尔萨斯主义有根本区别。关于我国的人口政策问题,大多数同志认为: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是权衡利弊之后,所采取的一种合乎我国国情的最优人口方案。为了尽快降低人口增长率,从而在本世纪末,把总人口控制在十二亿以内,是实现四化建设对人口的要求而采取的果断措施。这次人口科学讨论会,收到学术论文180多篇,出席代表320多人。这种情景表明:我国的人口科学,正蒸蒸日上,飞速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给予这次会议以极大的关怀和鼓励。这次会议选出的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许涤新同志,作了题为《关于人口科学的几个问题》的讲话。现在,为了汲取教益,明确方向,从而做好我们的工作,特将许涤新同志的讲话,推荐给本刊的读者。  相似文献   

9.
导言——一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普查 中国正在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努力改善广大人民的生活并控制人口的增长。为了给制定政策和计划提供准确的、详细的人口数据,中国在1982年,以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进行了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  相似文献   

10.
<正>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查清了我国文盲人口的现状。10%机器抽样汇总资料的发表,有利于我们从多层次、多方位对我国文盲人口的特征及其运动变化规律进行系统地观察和客观地分析。本文想就我国文盲人口的城乡、性别、地区分布以及年龄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人口婚姻状况特点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人口的婚姻状况,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以及随后进行的各次抽样调查和最近进行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都表明,其一些最基本的特点,诸如未婚比例低、有配偶比例高、离婚比例低、终身不婚者少、婚姻关系稳定等尽管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在程度上的差异却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2.
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提倡节制生育,有计划地发展人口,经过曲折和反复,70年代逐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计划生育活动。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和其他人口调查结果证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取得了显著成绩,1988年在210多万人口中进行的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正> 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73.77%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联合国有关人口组织考察结果认为,我国适度人口应为6.5~7亿而农村目前就生活着近9亿人口。按I4.70%(三、四次人口普查8年间的自然增长率)的速度增长,到2000年我国农村人口将增至10亿。因而着重搞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是当务之急,是功在当今、造福后代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计划生育思想初探□费虹寰熊华源建国后,我国国民经济经过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口再生产也随之由解放前的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转变为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到1953年底,全国人口总数已由1...  相似文献   

15.
贵刊1990年第3期,刊登了沈良春同志的《浅谈人口计划的性质》一文。文章认为,人口计划属指导性计划,理由是人口计划是靠调节和引导来实现的。与此相反,笔者认为,人口计划是必须严格执行的指令性计划。 1.人口计划的地位。其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在编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在计划期间人口的发展状况。其二,人口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一个重要组  相似文献   

16.
人口城镇化对我国人口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引言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0.8%,大大低于世界城镇人口平均比例(1982年,37%;1985年,41%),也大大低于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的平均比例(1982年,32%;1985年,36%)。随着近几年城乡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城镇人口比例正在很快增长。据1987年全国1%城镇人口抽样调查,我国城镇人口比例已上升到36.9%,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公报公布的我国(包括设区的市的区人口,不设区的市的街道人口与所辖镇的居委会人口以及县辖镇的居委会人口)的市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26.2%。我们认为,我国的比较确切的城镇人口比例当在两者之间。因为前者完全按行政区划而把市镇郊区一部分农业人口人为地划分为城镇人口,而后者又没有包括居住在城郊甚至城区的长期从事非农业劳动,但未转非农户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们正在编制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七个五年计划,人口计划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七五”时期(1986~1990年)将是我国人口增长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我国第二次人口高峰的影响将由弱到强,并逐步成为左右我国人口再生产形势的主要因素。所以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将十分艰巨。坚持人口要有计划增长的正确方向,制定完整的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的人口计划,对于加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平衡两种生产的比  相似文献   

18.
<正> 三、加速我国人口再生产现代化的途径为什么我国人口再生产的现代化大大落后于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还不理想,特别是在二十年中就有两次大起大落,这必然会给人口再生产以决定性的影响。比如,受1958年开始的三年国民经济“大跃退”的影响,人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都满足不了,因而人口的再生产,不仅质量低劣,数量也急骤下降,造成了非正常的人口大量死亡。1961年是我国解放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一年,我省为-2‰。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由于国民经济走向崩溃边缘,造成我国人口再生产现代化的全面倒退。另一方面,我国人口再生产现代化水平所以落后,也是由于人口数量的盲目高速增长,使其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所致。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六普”数据的我国人口流动与分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已顺利结束,相关快速汇总数据也已经公布。依据全国和各省最新发布的主要数据公报,对我国人口流动和人口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人口流动已成为我国人口普查关注的焦点,不仅首次及时地在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发布了人口流动数据,而且第一次披露了市内人户分离人口数据;人口流动对人口的地区分布和城乡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十年来我国人口流动方向与人口地区分布变化是一致的,人口迁移流动对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36%,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将进一步查清我国人口的总量、地区分布、基本结构和居住环境等变化情况,为制定长期人口控制目标及相应措施提供依据;为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科学决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全面、准确的人口信息。根据这一目的,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与以往的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比较,有了很大的变化;二是《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方案》的制定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三是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更加注重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四是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将为我国人口科学研究提供更为详细的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