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张亚新 《江汉论坛》2005,(4):122-125
中国古代小说还在幼年时期,诗歌就开始渗入其体了,魏晋南北朝的<搜神记>、<世说新语>都不乏例证.从唐传奇开始,中国古代小说便展示出"文备众体"的特征,即在用散行文字叙述事情、塑造形象的同时,又加进诗词曲赋等多种文学样式,使小说的语言形式丰富多彩.其中,以主人公本人的赋诗填词来抒发感情更是古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司空见惯的一种手法.在这方面,曹雪芹的<红楼梦>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而在<红楼梦>的众多诗人当中,最为杰出的则要属林黛玉了.无论在<红楼梦>这部名著中,还是在整个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林黛玉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个性诗人,给人以最为浓厚的诗意.其诗作,凄丽清婉;其诗论,主性灵,重神韵,贵创新;她还是善于教诗的先生;她的名篇名句无不淋漓尽致地传达了她的人格理想和不幸意绪;对名人名作,如<西厢记>、<牡丹亭>等,她的接受能力比一般的诗人更有诗人气.在林黛玉的诗词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塑造这一"诗人"形象的作者曹雪芹的身影,聆听到的是他所独有的诗人的呼吸,从而感受到他那种挥之不去的浓郁的诗人气质.  相似文献   

2.
诗词曲赋是小说<红楼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也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诗词融入情节,给叙事带来诗意;情节充满诗意,更增添小说的审美效果.林黛玉作为小说<红楼梦>中的典型人物,她的诗词真切地反映出她的审美品格.若从中国古代诗学中"味"的角度出发,可以品出黛玉的诗蕴含着美味、鲜味、奇味与苦涩之味;若从西方文论中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这些诗词与宝黛之间恰好构成一个作者-作品-读者-世界这样一个施受自足的读者反映批评系统,宝黛的爱情,在这样一个系统中推向高潮,其悲剧也表现出独特的、诗化的意蕴.  相似文献   

3.
依据的版本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进行讨论的版本是程高本《红楼梦》。林黛玉的死不是因为婚姻问题,不是因为她误会宝玉负心,也不是因为贾母、王熙凤等人设计的"调包计"。程高本中对林黛玉之死的描写也不符合曹雪芹原著的风格。林黛玉的死有许多原因,眼泪还债的原因是前世注定,具体的原因主要是林黛玉多心多疑、多愁善感等性格因素,以及林黛玉爱情至上,把爱情看得比生命还重的爱情理想。林黛玉自身的身体弱不禁风的加速了眼泪报恩的进度。林黛玉之死虽然是悲剧,但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贾府败落的无人照顾的情况下,死亡也是林黛玉的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4.
刘士林 《河北学刊》2007,27(1):162-167
古代诗人政治家是马凯诗词的远景,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则构成了其近源。马凯及其旧体诗词表明,曾经无比辉煌的中国诗人政治家一直延续到当代。马凯作为经济学家,又从事旧体诗词创作,其旧体诗词也不当以普通文学作品看,而应纳入到“学人之诗”的范围。由于生活的时代背景与个人际遇、学术理念与学科背景等不同,马凯诗词与元白新乐府、现代学人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些明显的区别。古代士大夫以儒家实用理性入诗,是产生现实主义诗歌的根源;马凯以现代实用理性入诗,其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现代学者以现代人文学术入诗,开辟了古典诗词的新境界,马凯旧体诗词以当代政治经济学入诗,是现代学人之诗的延伸与发展。与元白新乐府相比,是两种实用理性的不同;与现代学人之诗相比,是两种人文价值的不同。中国诗性智慧、现代经济学理与当代政治实践三者的和谐,既是其作品的独特之处,也是他作为诗人的贡献所在。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既是大政治家,又是大诗人。他的政治杰作,即他缔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本身就是一首传奇般史诗的物化;而他的诗,则很少不渗透社会政治意识。怪不得有人说,毛泽东是诗人政治家,是政治家诗人。如若要细细的考察,毛泽东从事诗词活动的时间要比从事政治活动的时间更长久。也许,他在诗词上如果不比在政治上更得心应手的话,至少在技艺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政治塑造了一个革命家的毛泽东一样,诗塑造了另一个风骚独著的毛泽东。毛泽东离不开诗。只要一踏入诗的领域,就像鱼儿来到水中,毛泽东便又临驾于自己另一声美妙奇幻的天地。…  相似文献   

6.
文、武是中国古代男性气质的核心,是男性气质的重要体现。宋明话本小说中的男性气质书写呈现出了明显的偏重性、阶段性,实为一个持续构建的动态过程,与不同阶段的文化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关联;而女性气质书写乃至女性形象塑造则更进一步地受制于男性意愿,在相当程度上实为基于某种男性需求而对当时的男性气质、男性形象所做的有益补充,是为男性意愿下的进一步"被书写"。受制于文化形态的男性气质书写、男性形象塑造与进一步受制于男性需求的女性气质书写、女性形象塑造彼此搭配进而构成了这一时期文本表现中具有代表性的两性关系模式,并在两性关系的构建上体现出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选择与男性意愿。  相似文献   

7.
<正> 鲁迅并不以写诗见长(虽然他也写过新诗和旧诗),但却早就被称为伟大的诗人。这不仅是因为他具有思想家兼诗人的气质,而且也因为他的许多文学作品——不论是小说和散文,都饱含着诗的成分:诗的感情、诗的想象、诗的语言。对于这一点缺乏足够的认识,是无法深刻了解鲁迅的作品的。许广平说过:鲁迅的性格特点是:“对于有些人过于深恶痛绝,简直不愿同在一起呼吸,而对于有些人又期望太殷,不惜赴汤蹈火,一旦觉得不副所望,便悲哀起来了。”这正道出了鲁迅的喜怒哀乐具有较强烈的敏感而热情的诗人气质。自然,他的这种感情和气质  相似文献   

8.
将徐志摩《偶然》一诗中的情感表达视为诗人对于人生际会的感悟是可以理解的,而诗歌中体现出的自由、自然、忧郁等诗歌气质,也与徐志摩的一段人生际会有着莫大的关联。从应然的视角审视徐志摩与罗素、泰戈尔和哈代的交际与交流,能够找到《偶然》的更深层意蕴。他追随罗素,追随自由;亲近自然,亲近泰戈尔;翻译哈代,濡染忧郁。这些看上去驳杂的诗绪,构成了徐志摩以《偶然》为代表的一系列诗歌的重要气质,也让他在新诗坛成为一位具有独特价值的重要诗人。  相似文献   

9.
研究一下《聊斋志异》中的诗词,分析其中诗词与小说结合的特点,以及诗词在小说创作中的作用,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评价这部古典文学名著,而且对我们从中取得借鉴,在今天的小说创作中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描写环境、渲染气氛等,都是有意义的。 在评注本《聊斋志异》的四百三十八篇作品中,有三十三篇中含有诗词。其中除断句、联句共十六句外,完整的诗十八首,词曲五首。下面试就《聊斋志异》中诗词与小说结合的特点,《聊斋》诗词在小说中的艺术作用以及中国古典小说中小说与诗词结合的情况,作一些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0.
花与中国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作为意象,它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成为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古典小说压卷之作《红楼梦》在塑造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时广泛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养料,特别是借鉴了传统诗词中芙蓉花、菊花、桃花、柳絮等典型花意象的文化蕴含,这些花意象或揭示黛玉隐秘的心灵世界,或衬托黛玉不俗的气质,或暗示黛玉未来命运,人物形象因此更加丰厚饱满,韵味深长。梳理林黛玉与花意象的多重联系,将有益于进一步理解这一形象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的新诗人以反传统文化为旗帜,但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不可能一笔勾销的。这种影响,有时以“集体无意识”的形态方式呈示出来;有时则由于现实与历史的文化氛围有某种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使得不同历史时期的诗人具有某些共通的文化气质。宋代的诗坛和五四时期的诗界就具有某些相似的文化氛围,这种时代风尚,使得五四时期的新诗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呈示出宋代诗人的某些文化气质,从而对五四新诗运动和诗人的诗学观念和创作实践发生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时诗界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12.
熊六良 《云梦学刊》2003,24(5):77-80
秦可卿在小说《红楼梦》中所占篇幅虽短,但在小说中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其性格内涵来说,她集林黛玉的自由心性、薛宝钗的温柔娴淑、王熙凤的精明强干于一身。就其在小说的叙事结构上来说,她处于小说叙事的枢纽位置,为整部小说之总纲。在其身上寄托了作者对人类理想生存状态的探索和这一理想无从实现的悲剧性精神命运。  相似文献   

13.
"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诗人气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怀远 《甘肃社会科学》2003,(4):123-125,143
自信、天真、狂傲、仗义是李白性格的主要特征,而性格又表现为某种气质,李白的诗人气质主要体现于自信、天真、狂傲和仗义.李白的气质造就了他的诗仙地位,同时李白的气质也导致了他政治上的失败.作为诗人,李白登上了一个时代的高峰;参与政治,李白每每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是一部诗化小说,在其众多意象中,"桃花"意象有着丰富的涵义,它与全书着力塑造的重要人物林黛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探索桃花意象与林黛玉人物塑造的关系,利于深入揭示林黛玉人物塑造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废名的诗与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废名的诗与禅有难解的因缘,不从禅理、禅趣、禅思来解读他的诗,是难以深入其堂奥的。废名小说创作的质与量远在他的诗歌创作成就之上,然而渗透在他小说中的却是诗的精魂。他“写小说却象蒸溜诗意,一清如水”。废名曾自道写小说是“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探究诗人的废名,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作为文学家全人的废名,更深一步透视废名的诗化小说,也可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寻得某些启示。上篇:精神的“逍遥游”废名的诗歌主要创作于三十年代。在新诗史上,他被认为是一位具有现代主义诗风的诗人。废名的诗不象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人,表现的多是雨巷中寻梦的寂寞惆怅与彳亍于街头的凄惋迷惘,他不焦不躁,内心宁  相似文献   

16.
论唐寅诗风对《红楼梦》诗词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的压卷巨制.《红楼梦》又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与作者曹雪芹同时代的评论家脂砚斋说:“雪芹撰此书,亦有传诗之意”.曹雪芹在这部小说中创作了大量诗词曲赋,人们通常称为“红楼梦诗词”,其各体兼备、寓意深邃,具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红楼梦诗词或为了深化主题,陈述此书立意之本,或塑造典型形象,隐寓人物命运,或描绘周围环境,烘托故事氛围,或预示大厦将倾,家运消亡的悲剧结局…….作者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刻的思想见解、精湛的艺术手法熔铸出一种独特的诗的境界.这些诗词一直成为“红学”领域研究和探求的重要课题.诸如:其中内容之一,就是《红楼梦》诗  相似文献   

17.
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被林黛玉的形象所打动,她伤心时,我们和他一起落泪,她高兴时,我们和她一起欢笑.林黛玉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她的形象之所以让我们终生难忘,是因为她的悲剧是美和诗的悲剧,是美和诗的毁灭,黛玉的形象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不朽的光辉形象,她的悲剧唤起我们的惋惜和痛苦并对当时的社会发出深深的痛恨和批判.黛玉的形象不仅是悲剧的典型,而且可以把她的一生当成我们的教课书.黛玉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想起黛玉的名字,就会唤起人们对美和诗的遐想,而她的悲剧又唤起我们的悲和泪,透过黛玉的悲剧火花去看人生,自己,从古想到今以至更广阔的未来,黛玉的形象将伴随着我们度过一生.《红楼梦》从诞生的第一天起,人们对作品中人物形象认识就没有一致过,有人觉得林黛玉这一形象塑造的不真实.要对林黛玉这一典型形象获得正确的认识和作出公正的评价,就必须首先认真观察一下她的思想、性格的诸方面.倘简单地把林黛玉看成是位自尊、敏感、尖刻、孤傲、脆弱、令人感到有些难以接近的少女,恐怕就失去了林黛玉的形象.我们在作品中,一看到林黛玉的名字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有人认为她浪漫、自私、狭隘、尖酸、刻薄、对爱情的要求过高,作品中的林黛玉似乎是一个爱哭“小性儿”的人,  相似文献   

18.
刘荣林 《云梦学刊》2013,(6):101-109
《红楼梦》有一个突出特点是诗言志歌抒情诗词情意浓,塑形象创意境尽从诗词出.《水浒传》、《西游记》等诗词歌赋非小说化行为非常严重,而《红楼梦》诗词歌赋创作则几乎没有这样的问题,它自然天成,而成为《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为《红楼梦》诗意美意境、诗化小说的创设、哲理的表达、艺术形象的塑造和构成故事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渲染环境和制造气氛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形成了《红楼梦》的经典和优秀,进而成为小说的摹本.  相似文献   

19.
一、气度恢宏的个性美 毛泽东雄视千古,胸罗万壑。他的光辉的诗篇,是他半个多世纪追求、奋斗、革命实践的产物,是他博大、精深思想的艺术表现。在他的诗中溶入了他的整个的生命。因此,他的诗篇真正地表现着他鲜明的个性,不同凡俗的气质,他的人即诗,他的诗亦即其人。 法国雕塑家罗丹认为,“性格即是美”,让我们通过他的诗词,去认识这位无产阶级伟大领袖的个性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0.
"当代旧体诗人",肩负着民族诗形传承与发展的使命,不少旧体诗词作者的"诗人意识"被"诗形意识"遮蔽,落入模式化创作.诗,总是处在人生存的时间境域中,投身命运的诗人才能发现民族历史的天命,"当代旧体诗人"从中国传统诗学的局限中觉醒,要有"诗人意识",看清现代社会与家天下的本质区别,看见中庸国民性的危机,从而有所担当,才可以和新诗人共添诗国秋色;发掘当代诗词艺术的认识价值,从言志、缘情、闲适的传统视野中,从徘徊千年的艺术的伦理价值中突围,用诗词的艺术体制求真,求生存之真,求人生之诚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