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杭州为例,利用SPSS 19.0和Amos 18.0统计软件对历史文化街区游客体验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后,得到历史文化原真性、街区旅游产品、街区旅游服务与配套设施以及生活真实性等4个满意度维度及其包含的21个满意度因子。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发现,4个满意度维度对总体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因子是生活文化真实性和街区旅游服务与配套设施。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应重视历史文化原真性、关注街区生活真实性、注重街区旅游产品的丰富性与特色性及加强旅游服务与配套设施建设,以提升游客体验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富矿区"。本文在对青藏高原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系统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青藏高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和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3.
成都市文化旅游综合开发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都作为蜀文化的中心和四川省省会城市 ,历史文化积淀厚重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成都旅游开发的重点应落在“文化”二字上 ,即将成都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与旅游相结合 ,使传统旅游升华到全方位高层次多效益的文化旅游 ;加大已有人文历史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 ,赋予原有景观以更深、更新的文化内涵 ;注重发掘一般景观的文化价值 ;同时要不断开发全新的文化旅游项目 ,逐步形成古代文明和现代文化相辉映 ,都市生活和田园风光相融合 ,具有成都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网络。  相似文献   

4.
花山文化是壮族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的瑰宝,它应该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化品牌.开发花山壮族民俗文化资源应该注意其民族文化的真正裁体,应该确保民族文化的正确展示及其真实性.花山文化品牌具有产业和事业的两重性,应该组建成花山文化产业集团,并以集团产业化方式运作文化艺术旅游,逐步提升节庆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发展花山文化旅游产业,应该着重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庙会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种定期集市。它融宗教、艺术、民俗、经贸和游乐为一体。南岳庙会是衡山地区目前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庆典活动。是衡山地区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有着重要的旅游价值。南岳旅游业要得以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其旅游价值,以吸引远道而来的朝圣者.招徕四面八方的观光游客。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有着得天独厚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资源 ,但山西的旅游文化资源却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 ,山西的旅游经济与其它省份和地区相比相对滞后。造成这种旅游经济落后的原因很多 ,其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山西各旅游景点的文化、历史、古迹以至服务业的外文翻译欠规范 ,甚至错误百出 ,直接间接影响了山西旅游文化的对外宣传 ,特别是影响了国外游客对山西历史文化的正确和深入的了解 ,从而影响了山西旅游文化的对外开放 ,影响了更多的国外游客来山西观光旅游 ,给山西的旅游经济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已经形成许多现实必要条件,旅游开发效应正在不断显现,并与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文章以杭州沿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为对象,从核心旅游产品生产、旅游延伸市场、旅游产业外部动力和旅游产业关联形成等方面具体探讨其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构建起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框架,并基于杭州的城市旅游发展特点提出若干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饶峻姝  饶峻妮 《南方论刊》2009,(5):89-90,82
大理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其旅游资源丰富全面,旅游景观相对完善,文化品位高,知名度大,对海内外游客来讲具有无穷的魅力和强烈的吸引力,拥有开展文化旅游的天然优势。为了充分展示大理古城的魅力和旅游竞争力,保证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实施大理文化旅游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体化建设,使其成为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直接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9.
论"大众化旅游"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晞 《社会科学家》2002,17(6):35-38
当今“大众化旅游”对旅游地社会文化既有积极促进也有不少负面影响,如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文化传统遭到异地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逐渐消失;民俗文化出现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文化设限”宽松化,旅游犯罪率上升;旅游地“仆从性”文化加剧,居民的媚外或排外情绪直接影响当地文化的健康发展等。这类负面影响给该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桂东南具有历史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发展旅游项目的优势。利用网络方式对桂东南文化旅游项目进行品牌传播,可实现全方位传播,有助于桂东南履行文化传承的使命,还可提升其知名度、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当前,为解决桂东南文化旅游项目网络品牌传播中文化旅游信息分散零乱、传播手段单一、可信度不高的问题,应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加强多方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各种资源和民众的力量,提高传播内容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赫哲族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是我国的六小民族之一,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文章对赫哲族民俗旅游的开发模式、内容选择及相关问题方面作了论述,旨在促进赫哲族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继承。  相似文献   

12.
经济民俗特性与广州经济民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现代民俗学从乡村民俗到都市民俗的发展现状和需求出发 ,探讨作为物质民俗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经济民俗的基本功能 ,并在此基础上 ,从历史的客观规律和现状的演变形态分析了广州经济民俗的特点。本文认为 ,广州特有的经济活动与民俗的互为作用 ,形成了广州的民俗文化 ,其中 ,经济民俗是最具有广州地域特色的 ,是广州民俗文化的主体。原因在于两方面 :一是广州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港口城市 ,经济活动频繁 ,形成了重商轻仕的传统 ;二是广州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民俗传承悠久 ,富有强固的生命力 ,足以保存原有的传统意识。民俗文化与经济活动互动 ,形成富于地方特色的一体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宗教、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二人转流行的东北地区也是满族的发祥地,因此,在二人转的传统剧目中,蕴含了丰富的东北地区满族民俗文化的内容。本文对二人转中的满族民俗文化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调查、描述、分析和研究,包括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婚姻民俗、称谓习俗等。这些民俗事象纷繁复杂,真实地再现"原滋原味"的满族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反映了东北二人转的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字产生后,我国就有关于傩的记载。傩舞广泛流传于农耕文化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是传统文化中独具一格的复合文化体——集多元宗教、祭祀仪式、民俗、音乐、舞蹈和面具艺术于一身。江西南丰傩舞由此传承数千年并相沿成习,遗存了大量的上古文化信息,是不可多得的民间传统艺术珍品。从南丰本土文化的角度,重点分析南丰传傩时间最长、宗教文化最盛以及与戏曲艺术有着不解之缘的典型村落是广大学者们正确认识南丰傩舞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海南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还面临着诸多问题,表现在:在海南经济发展中的特殊贡献尚未凸现;旅游市场中民族民俗文化发展部分总体实力不够强,整体经济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弱;现阶段海南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线路单一,产品不够丰富;现有民族民俗旅游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品牌效应不突出。根据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潜力、趋势分析,提出如下对策:做好民族民俗产品市场定位,选准目标市场;树立海南文化旅游整体新形象,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旅游市场管理,全面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挖掘海南民族文化旅游的内在潜力,突出文化旅游的民族特色和区域特点。  相似文献   

17.
近代宁波区域历史研究的史料问题:以地方文献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宁波区域史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并不太多,在论述问题上则受资料的影响,包括"商业调查""地方志"、"海关报告"等类资料对区域史研究的影响甚巨。不过,宁波地方文献的"生产"却不限于此,其他内部性的文献包括各种公私机构留下的档案,以及各相关者的函稿及日记、文集等。宁波同乡组织也也有许多出版品。这些地方文献主要保存在杭州、上海、宁波等地的图书馆与档案馆,民间也有不少遗留,需要系统调查采访与整理。在此基础上,近代宁波区域史的重建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8.
杭州西溪湿地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其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对杭州西溪风景区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该区域开展文化生态旅游的优势,并对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对西溪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及管理项目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本研究为该景区的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海南省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要开发自然资源,还应大力开发黎族、苗族民俗资源,从而以旅游业的发展来带动海南中部黎族、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毛晓平 《河北学刊》2002,22(5):121-125
民俗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人群共同的生活方式,是形成一个民族国民性的重要因素。民俗文化影响着作家的人生观、审美观,是现实主义作家创作的源泉。民俗对文学的浸润不仅在于作家对民俗的“模拟”,同时也是作家对民俗文化的汲取与批判。本文以浙东现代作家为例,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