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圣城拜占廷作为一个东方思想文化的汇聚之地深深地触动并启迪了诗人叶芝的创作灵感,并使得诗人的《拜占廷》与《驶向拜占廷》成为不朽的艺术篇章。圣城拜占廷及其思想艺术的辉煌存在既有当下的现实和久远的历史,又有永恒灵魂的佑助和显现;它不仅展示物质世界的流变不休,也引领着诗人永恒艺术和永恒生命的希望之途;《拜占庭》与《驶向拜占廷》意象的塑造既是诗人“历史循环”与“不朽艺术与灵魂”的见证,又是诗人民族文化复兴的前例,它所昭示是神圣火焰中的希望和回归永恒世界的航程,诗人凭借不朽的艺术之路和诗歌的永恒意象而战胜恐惧并获得永生。  相似文献   

2.
《希腊古瓮颂》是济慈脍炙人口的颂诗之一,诗中的“美即真,真即美”观念尤为世人关注和争论不休。本文拟就诗人所主张的美、真以及美与真的关系,结合他的《希腊古瓮颂》、《忧郁颂》及其书信来揭示这个命题的深刻含义,并认为诗人美学思想的核心乃“美即真、真即美”。  相似文献   

3.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其诗作《希腊古瓮颂》中用心灵的眼睛透视希腊古瓮这一艺术珍品,发掘其艺术的真和美的光辉。诗中展现出的独特的音乐美、幻觉美、忧郁美及哲理美表达了诗人的审美追求和深刻的艺术美学观。  相似文献   

4.
栖居于审美和历史之间─—再读《希腊古瓮颂》冯文坤一在《希腊古瓮颂》众多的评论者中,C·布鲁科斯是从历史家视界评论颂诗的第一位。然而,其论文的副标题─—没带注脚的历史,最终强调的是古瓮蕴含的普遍住,而不是它的历史特殊性。布鲁克斯用自相矛盾的语言指出:古...  相似文献   

5.
《希腊古瓮颂》是醉狂的酒神与静穆的日神之完美结晶。抒情诗人济慈以颂歌的形式,对尼采式悲剧做了最好的诠释,谱写了一曲伟大的尼采式悲歌,表现了不朽的酒神精神,肯定了生命,肯定了"强力意志",使读者在一种音乐情绪的激励下获得超越恐惧、超越生命的悲剧快感。  相似文献   

6.
济慈诗歌的艺术性与其独到的美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其不朽之作《希腊古瓮颂》,想象丰富,语言优美,充分体现了诗人在想象力、"客体感受力"及诗作原则方面的美学思想。无疑,这对进一步研究济慈的诗歌艺术及其美学思想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驶向拜占庭》系叶芝晚年诗作,阐述了诗人对生命和艺术的思考和冥想。诗人运用诗剧的形式来描写一位古稀老人对生命的哀叹:戏剧人生,短暂而悲凉;与此同时,诗人把写实、象征、玄思的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勾勒出一个象征不朽艺术并带有神秘色彩的拜占庭形象,表达了要把脱离肉体的灵魂附着在代表永恒的艺术品之上的愿望,用艺术去升华戏剧人生,以获得不朽和永生。这种生命观和艺术观是诗人久被压制的情欲获得一种“替代性”满足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国古代哲理辨析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希腊古瓮颂>和<夜莺颂>之审美理念;探究济慈的名言"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哲学意蕴,阐释济慈审美追求的终极意趣.  相似文献   

9.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历史序幕是但丁拉开的 ,赋予他勇气和决心的是他对人生的透彻深思 ,这深思的底蕴便凝定在他的划时代的著作《神曲》中。《神曲》记述的其实是人生的“心灵”之游 ,是以象征的方式探索了人生的深邃与复杂。人需要两种文化形态 :理性与信仰。但丁所说的理性是人类历史中的人的自由意志 ,是普照着上帝创世之光的人生实践。但丁所张扬的信仰获救是一种超越物质的有限、进入纯精神无限的审美的人生理想 ,耶稣受难所打开的人类精神的飞升是纯精神的允诺 ,它赋予人以信仰的勇气和执着性。但丁《神曲》的二重性与其说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与新时期最初一位诗人的二重性 ,毋宁说是西方人文艺术精神所包含的希腊异教精神的理性意识与基督精神的信仰思想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包孕着人生永恒的矛盾与困惑 ,包孕着但丁对这种矛盾与困惑的深邃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爱尔兰诗人,叶芝的文学创作在晚年达到了鼎盛时期。此间他创作了以拜占庭为主题的诗歌《驶向拜占庭》与《拜占庭》,表达了他对纯粹精神和艺术的永恒世界的向往之情。本文通过对这二首诗的对比与分析,探讨诗人在诗歌主题、象征符号以及哲学思想上的延续与变化。可以看出,诗人在这二首以拜占庭为主题的诗中对死亡与永生的主题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二者关系的哲学思考越来越趋于成熟和深刻。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日前野外考察关于北魏《皇帝南巡之颂》碑的发现及其内容,论证了是碑为文成帝平生迭次南巡的全面记载和颂辞,而文成帝的南巡,是道武帝拓跋以来出身北方游牧族的北魏王朝实行民族融合──汉化战略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从这个视角看,此碑所记载所赞颂的是杰出政治家拓跋浚的重大国务活动和业绩,而远不在于以前历史文献所说他的射箭过山之所谓“御射”──一位皇帝个人的膂力和武功,从而指出《魏书》和《水经注》的有关记载是失真的片面的。北魏《皇帝南巡之颂》碑的出土,为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北魏史和民族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为开发文化开发旅游,提供了新的资源;是碑碑文书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屈原和但丁堪称中西诗人之魂,他们都具有先知诗人的品格。两人虽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但经历了大致相似的人生磨难。而两位作家的不朽之作——《离骚》和《神曲》更是中西文化之丰碑。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作品的内涵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愫是其中之一。而正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愫也最终使这两位作家及其作品广为中外读者歌颂和流传。  相似文献   

13.
张鑫  王清海 《南都学坛》2002,22(5):66-69
济慈的诗歌理论的宗旨在于极力强调想象的巨大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后来的论家无不注意的“消极的才能”之说。其诗歌创作理论的要点就在于能用想象去激情拥抱世间万物,去感受体验、浮想联翩。虽然济慈“命运乖戾”,英年早逝,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浪漫诗人,身上体现出了许多浪漫主义的突出特点。他所强调的美,不仅限于感性上,而且产生于对现实世界的痛苦的沉思中。其诗《希腊古瓮颂》是“消极的才能”的完美的注脚,反映了济慈诗论的美学魅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济慈的代表作《希腊古瓮颂》与他的诗学理论"消极的才能"的关系,认为该作品完美体现了"消极的才能"的理论内涵,并从一种"沉默艺术"的角度对它进行了一种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死亡之思与死亡之诗》评价童梓在西方,死亡是哲学的源头,是孕育伟大悲剧精神的母体。而在东方,在中华民族这块黄土地上,人们执着于现实人生,执着于对生命的拥抱和享乐,所以,对死亡的思考远不及西方人深刻。如儒家的祖师爷──—孔夫子就曾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相似文献   

16.
“衰老”是路易丝·格吕克后期诗作的一大主题,在评论《忠贞之夜》时诗人称其承担了一次宏大的关乎“衰退”的冒险之旅。该文通过文本细读探究诗人如何展现“衰老”主题以及该主题如何折射诗人老年时期的内心世界。结合形式诗学和文化诗学分析,文章认为诗人通过聚焦“旅行”隐喻、重复使用相同意象并融入自身晚年经历,来展现“人”所面对的身体机能衰退、灵感枯竭等内在和外在困境。诗人对衰老或刻意或隐喻的书写,是对人生与艺术的不懈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一言之辩,强于九鼎之言;三寸之舌,胜过百万之兵。”这就是战国策士运用纵横捭阖的策略和论辩艺术,游说天下诸侯的真实写照。他们的论辩为何具有如此神奇魅力?本文以《蔡泽说范雎功成身退》和《鲁仲连义不帝秦》两文为例,以点代面来看《战国策》所表现出来的敷陈扬厉、危言耸听、雄辩博论等的论辩艺术特点。 一、雄谈博辩,敷陈扬厉 雄谈博辩,敷陈扬厉是纵横家贯用之手法,往往能“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不仅肆意夸大、旁证博取,而且考虑面面俱到,博引史事,引古证今,以古例今,“知今宜鉴古”。引述史事无疑是再现过去鲜活…  相似文献   

18.
个体生命的自觉──《古诗十九首》主题意义阐释解德枫汉代是以赋为主要文学样式的时代,“自王、杨、枚、马之徒,词赋竟爽,而吟咏靡闻”①,“诗人之风,顿已缺丧”②。直到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才幸有诗之绝响。作为文人抒情诗的典范,五言之体的冠冕之作,...  相似文献   

19.
珠圆玉润绚烂瑰奇──《阿房宫赋》的语言艺术美刘永良《阿房宫赋》是一篇思想艺术俱佳的作品,获得了“古来之赋,此为第一”和“诗人之赋”的美称。文章为晚唐诗人杜牧早年所作,旨在体物咏怀,借古讽今,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对此早有定评。而对其艺术成就的研究,庶几...  相似文献   

20.
济慈是一位诗人,给读者留下了许多优异的诗篇,比如《秋颂》、《夜莺颂》、《忧郁颂》和《希腊古翁颂》等脍炙人口的抒情诗。但同时,他也试图摸索拯救人类的哲学图式,甚至还常常提出一些至今仍十分深刻新颖独到的见解。如对于想象力的绝对重视,认为“由想象力捕捉到的美的也就是真的”。在《古翁颂》中,他直接唱出了“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样的诗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