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越人歌》蠡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说君兮君不知。 这是刘向(公元前79—前8年)《说苑》载录的一首越人唱给楚人的情歌,世称《越人歌》。楚王子鄂君子皙泛舟新波之中,会钟鼓之音毕,榜枻越人拥楫而歌:  相似文献   

2.
一冯梦龙曾为其友人天然痴叟编撰的小说集《石点头》作序一篇,原文如下: 石点头者,生公在虎丘说法故事也。小说家推因及果,劝人作善,开清净方便法门,能使顽夫伥子,积迷顿悟,此与高僧悟石何异。而或谓石者无知之物,言于晋,立于汉,移于宋,是皆有物焉凭之。生公游戏神通,特假此一段灵异,以耸动世人信法之心,岂石真能点头哉?噫,是不然。人有知则用其知,故闻法而疑;石无知因生公而有知,故闻法而悟。头不点子人而点于石,固其宜矣。且夫天生万物,  相似文献   

3.
五月公再疏劾王化澄。有五日小饮兼五舟中寄人时两上书忤时相俟谴命故及之时。潘撰传。化澄之党参起恒。先生亦三上疏参化澄结奸误国。金公堡出狱戌清浪卫。公省之舟中。南窗漫记。金公堡诏狱后。折足卧舟中。余往省时拜疏忤羣小。亦将谢病人山矣。李公芳先自黔阳生还。公与话浮湘亭旧遊。相继洒涕将次洪龙诸公旧梅作花  相似文献   

4.
清代实录馆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实录馆为例开之馆。皇帝晏驾之后,嗣位者必为之开馆纂修实录。因实录非常设机构,故《清会典》、《清通典》、《清通志》、《清通考》和《清史稿·职官志》皆不言及,学术界对清代实录馆亦不甚了了,这与实录馆在诸修书馆中的至尊地位极不相称。清代诸修书馆中,实录馆的组织之严密,运作之有序,堪称典范。很多先进的管理手段都是由实录馆首创,然后,其它诸馆才纷起仿效。研究清代实录馆,不仅对整理和分析《清代历朝实录》有一定的学术意义,而且对系统研究清代官方史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此,本文拟就清代实录馆的建置沿革、职官…  相似文献   

5.
思问录内篇     
衡阳王夫之譔船山先师之学。极平实。极精微。实哲学政学合一者。成已之仁。成物之智。合内外之道。严人禽之界也。顾先生潜龙以不见成德。于寂寥人境之外。独自翼道探微。守先待后。至今三百余年。中国之人心所以不死。天理民彝之终不可亡。实赖先生有以紧之。紧之之道。无他。不外一眠一食。一动一言。兢业惕厉干干不息。合乎一元之极。不踰神化之位而已。所谓道之所自建。原因人之心思而生。心之有思。因以见事物之有理。非天建地设。有一不可至之境。役人之心以求之也。认得道因心立。即可识天地之间。纲纪造化流行。古今不言之妙。船山斯作。其大旨盖不  相似文献   

6.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内容丰富,思想精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明天人之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人对天的态度三个方面阐述古代“天人关系”问题的内容,然后说明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明天人之分”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早论及“天人相分”的是春秋时代郑国的子产。他在驳斥神灶通过对星辰出设的观察而断定郑国将发生大火灾的占星术迷信思想时说:“天道远,人道还.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左传·昭公十八年》)。子产把天道和人道区别开…  相似文献   

7.
正船山提出并深刻论证了"依人而建极"的理论命题,从而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人本主义思想。王孝鱼认为,"依人而建极,即人本主义也。""人本主义,固亦为先生之一根本思想。"在船山看来,人是天地之心,是天地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所见舟人及相关国族研究彭邦炯-、舟字的认定舟字甲骨文写作,或等形,与金文舟字同形。从其构形看,确象一船形,字当释舟无疑。《说文》曰:“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刻木为楫,以济不通。象形。”舟本是一种水上交通工具,初以整段树木为之,即所谓...  相似文献   

9.
郑晓江 《文史哲》2004,(5):101-108
象山学术的精神在实学,而象山实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之行不行,及行之正不正,皆受人之本心的节制。所以,要使具体的人生符合伦理道德的规范,就必须要先正"人心",关键在打通天地之心与本己之心,体悟其"实理",再转而为己之"实德",便发而为"实行"。所以,象山于学则辨"道问学"与"尊德性",于践履方面则辨公与私、义与利。这就是象山学术精神的全部精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张晨 《天府新论》2023,(4):31-40
血缘与政治的张力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儒家主张“亲亲相隐”以求敦厚人伦,法家则批判儒家以私家血缘破坏国之公法。在此问题上,公羊学家通过对为父绝母当否、为国诛兄义否、为父灭国可否三事的讨论,提示出一条新的路径:重视秩序建构,申明公高于私,在严辨公私之分的同时兼顾亲亲之恩,既避免了因人情泛滥而导致的以私灭公之弊,又规避了因过伤人情而流于暴政之患。且其以天道之公规范现实政治之公,以明公之最高根据在天而不在人君,为大一统王朝的长治久安建立了规范。  相似文献   

11.
文廷式《云起轩词》的艺术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廷式《云起轩词》的艺术成就刘梦芙“词”这种传统的诗歌体式,历元、明之中衰,至清代复盛。清季乃国势极衰之世,仍出现享誉一时的王、郑、朱、况四大词人。四词人中,公认为朱祖谋(村)的成就最高;而四词人外,尚有与朱祖谋异军对垒的文廷式。近、当世词学界,于...  相似文献   

12.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首《越人歌》见于汉刘向《说苑·善说》。歌词的产生始末,《说苑》引楚大夫庄辛的述说作了介绍:“鄂君子晳之汛舟于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插(?)花,张翠盖,而拉犀尾,班丽袿衽,会钟鼓之音毕,榜枻越人楫而歌?璐窃?‘滥兮抃草滥予昌桓泽予昌洲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  相似文献   

13.
《荀子》“制天命”新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苟子·天论》:“大天而思之,软与物言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聘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软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2凡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多年来,不少人认为:这段议论表现的是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思想。甚至有人认为“仅仅强调征服自然,而不注意顺应自然,不注意与自然相协调,是片面的观点”。①其主要根据是将“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理解为:与其推崇天而思暮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来富养而控制(或驯服、制服…  相似文献   

14.
论《西厢记》主题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熊笃 《社会科学研究》2002,21(5):144-148
《西厢记》具有持久魅力的原因之一 ,是其主题首次明确提出了婚恋的唯一基础在于“有情” ,即男女的相互爱慕 ,排除了“一切派生的经济考虑”。而剧中“有情”不仅是外貌的“体之欲” ,还具有“心之欲”、“智之欲” ,是“三欲之和的理想之爱。”因而在未来的人类婚恋中 ,它仍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15.
对于士大夫来说,庄子哲学中的“心斋”,即“虚”“静”“明”观念,无疑是极富于吸引力的。苏轼对庄学的吸收,莫过于对“心斋”的心领神会了。 “心斋”,据《庄子·人间世》的解释:“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是虚,即指人的精神主体必须摆脱一切欲念,从而  相似文献   

16.
作为制度根据的人性为社会分工所规定,所以,分析社会分工所型塑的人性结构的历时性与普遍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发达的社会分工及其社会结构——公域与私域决定了现实的人性结构是:个人意识与集体意识的中道平衡;人的自利心与利他心的中道平衡;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中道平衡;自由与秩序的中道平衡。因此,从人性的角度看,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于:在正当程序中实现多元价值的中道平衡——追求价值的程序论证为法治之要。  相似文献   

17.
81平岛     
《中文信息》2008,(2):124-124
平岛旅游度假区是普兰店市境内唯一一个海岛村,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500米,虽总面积仅为79.5公倾,却是被誉为“万倾碧波中的平静之舟”的避暑御寒的绝佳去处。这里为我国少有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年几乎都是宜人的气候。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何以能救世界人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文化何以能救世界人类?[台湾]陈立夫中国人从天道中,学到了“公”、“诚”、“仁”、“中”、“行”五个字,以形成人道,为他人做事的基础。传承数千年,成为文化道统,是人类共生、共存、共进化的原理。国族之强盛、世界之和平、人类之幸福,均将以其得到力行实...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传统的伦理型哲学文化,主要体现在由孔子创立的儒家仁学学说中。仁学是教导人如何成为有道德的理想人格以及如何以道德之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学说。“仁”是什么?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就是人类的相互之爱,或人类普遍的同情心。“仁”如何在现实中体现呢?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立”即“立身”,也就是“立于礼”[3],即懂得社会礼仪,可以有所成就。“达”即“通达”,也就是“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4],即本质正直而喜爱道义,体会别人…  相似文献   

20.
孝经者合修齐治平之事。而归之于孝也。故曰孝为德行之全。百行莫先于孝也。后儒或疑孝经偏重于显扬。不知孝经言天子之孝。即由爱敬所推致。则尊亲者其分量之所极。而所以能致尊亲者。不出乎门内之爱敬也。夫百行之美。一有不能致其极。则于孝子立身之道有亏。使夫人刻刻有不可为人不可为子之心。而后立乎天地之中。无一事不敢不自勉。以求克尽乎人道之极。始克尽乎子道。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