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旨在讨论模糊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以虚对实,以模糊语言翻译原文的准确语言;以虚对虚,以模糊语言翻译原文中的模糊语言;以实对虚,以精确语言翻译原文中的模糊语言等角度探讨模糊语言翻译的方法.在翻译文学模糊语言中,译者应当明确自己的角色和作用,使译文文本同原文一样呈开放性的结构,让译文读者介入其中,去解读,去阐释,从而获得共鸣.  相似文献   

2.
"功能对等"是指"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即译文和原文在交际效果上具有象似性.纵观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基于象似性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不仅构成其核心理念,而且有助于指导、优化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3.
以纽马克翻译批评论为指导,按照五个步骤:分析原文,分析译文,原文与译文的对比分析,评价译文质量,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价值对学术论文摘要的翻译进行了个案研究。摘要是信息型文本,应使用交际翻译方法,灵活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适当增删,合理译写,增强译文可接受性,提高摘要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土建工程术语的翻译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建工程文献的翻译主要涉及工可、标书、合同等文献。此类文献行文正式、严密、规范 ,译文当尽量信于原文、达于原文和切于原文。为此结合工程翻译实践就土木工程术语翻译进行了简要探讨 ,意在提醒相关译者注意以下事项 :力戒望文生义、望文生译 ,慎译行话、惯用语、新词新语 ,于无意处“捡拾”现成译文 ,批判地审视部分参考译文 ,审读原文并于必要时进行补台 ,科学对待工具书等  相似文献   

5.
试论翻译中译文对原文文体的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体学是现代语言学中的一门年轻学科 ,它的研究成果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篇译文的质量如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对原文文体的适应。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透彻理解原文的文体特点 ,并运用已掌握的翻译技能处理原文 ,使译文尽可能地适应原文的文体 ,再现原文的自身风格。本文试从文体的两大分类———口语体和书面体出发逐一阐述在翻译时各种不同类型文体的译文如何适应原文的需要 ,同时兼顾读者身上的某些条件要求。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保证翻译作品的质量 ,努力提高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6.
翻译的直接对象是原文语篇,最终产品是译文语篇,而连贯是语篇的基本特征,所以也可以说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原文语篇连贯的识别和对译文语篇连贯的重构的过程。文章从对原文意义精确的把握,重构忠实而又通顺的译文,和最后从整体上对译文的校对,这翻译的三个基本步骤来阐述译者具备语篇连贯思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从英译《荷塘月色》看译者的翻译美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荷塘月色》的英译文对原文中单个词语的翻译为例 ,阐释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杨宪益夫妇的翻译美学思想 :要以忠实的翻译“信”于原文的意思、原文的历史文化 ;翻译作品可以多一点异国情调 ,因为翻译毕竟是翻译。这一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 :只有精通原文的精神内涵 ,精通原语和译语的历史文化才能译出千古传诵的译文。  相似文献   

8.
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的关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探讨互文性理论与翻译之间的关联。互文性理论与翻译之间的关联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即译者对原文中互文性现象的正确理解将有助于译文对原文的正确表达;二即翻译活动本身也是一种互文活动,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互文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求同翻译观体现在译文必须完全表达原文的内容且译文表达方式必须完全符合译语的表达规范,存异翻译观体现在译文在忠实于原文内容又具有极强可读性的基础上又要忠实于原文形式.由于直译概念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着诸多差异,故基于直译概念来判断译文在兼具可读性的前提下在多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文形式特征便失去了根据.既然译者是在认同原文文化之基础上进行翻译,则译文对原文的忠实性应体现在译文对原文的文化认同性上,故从文化涵化之视角来解释译者英译之忠实性乃是一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回译"过程始于原文终于译文,虽然其原文碰巧是另一个翻译过程的译文,但本质上仍然是一个普通的翻译过程。双语转换中的不完全对应、翻译中目标语扩增的倾向、译者的能力、时差、评价者的立场等因素都会对回译文与原文的相似度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回译"不能用来作为检验译文质量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在讨论了记载《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序言出版概况的基础上,以影印资料为依据,订正了《中国报学史》(1955年版)及其他常见引述文献记载的错误。分析表明,造成差错的主要因素为原始资料在转录过程中致错和转引文献校对差错以及臆测文献原意错误等。  相似文献   

12.
经贸文献汉英翻译存在五类问题:一、用词和语法错误;二、术语翻译不当;三、省译、增译处理失误;四、对原文理解错误;五、忽视中外文化差异,译品丧失语篇功能。提高译者英文水平、培养其跨文化交流意识、规范翻译市场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龙”和西方“dragon”之文化差异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长期以来把中国“龙”译为英文“dragon”。但由于中国“龙”文化和西方的“dragon”文化差异很大,导致了中西文化交往中不必要的误解。文章首先探讨了中国“龙”文化和西方“dragon”文化之间的差异,其次分析了目前翻译界对中国“龙”及西方“dragon”的翻译状况,最后从翻译过程、翻译的本质和任务及翻译中外域文化的可容性规范等角度指出了目前翻译的缺陷,并提出了合理的翻译方法,旨在为中国龙“正名”和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翻译探索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4.
评述了我国会计法英译文中突出存在的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的主要错误 ,指出在翻译中国法律文件时要做到的一点是遵循一定的法律文件英译规律 ,如突出法律行为的主体、不滥用被动句、遵守原文的句型等 ,并且要吃透原文而加以忠实翻译 ,呼吁提高国家级的法律文件英译文的质量 ,尽快开展省级涉外法规的英译及其规范化工作  相似文献   

15.
日本学者小畑薰良英译的《李白诗集》是英语世界的第一部李白诗集单行本,深受英文读者欢迎,颇具影响。译者的中国情结集中体现在这本融译诗与史料于一身的诗集中。他的散体译诗策略秉承了埃兹拉·庞德的译诗传统,颠覆了以往汉学家的中国诗歌翻译风格。1926年,中国学者闻一多对小畑薰良英译的《李白诗集》进行了评介并得到小畑薰良的回应。双方的译事商榷重点探讨了选诗考证、“诗意”能否翻译与翻译对文化、文学的影响等问题,于当今的诗歌翻译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雅明提出的纯语言翻译观在形式与内容、原作与译作的关系以及文本的可译性等一些翻译的基本问题上颠覆了传统观念:消解了原作与译作的二元对立关系,打破了“可译”与“不可译”之间的壁垒,并提出直译是最好的处理方式。翻译不单是为了传递内容, 而是为了传递真理等思想,这与文学作品语言的无限创造性、文本的高度虚构性以及随后衍生的文本解读的开放性等突出特征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7.
翻译误读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个体接受等因素的差异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原文(话)扩大或缩小,脱离原文(话)本意,或是重新创造、无中生有地臆想出原文(话)意思的一种现象。产生翻译误读的原因有语言上的,有文化上的,也有译者自身的,即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误读在翻译的过程中起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翻译的本质     
本文通过分析译文与原文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同时考察翻译过程的三个环节 ,认为翻译的目的是追求译文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上做到与原文一致即不变 ,翻译的本质是复制  相似文献   

19.
源于宗教文化的习语,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文化渊源,常引起丰富的联想。翻译时除了应当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外,还应尽可能保持形象比喻、丰富联想及文化特色。异化和归化的争论由来已久。通过回顾我国译界就这两种翻译方法争论的历史,研究源于宗教文化习语的翻译方法,总结出好的翻译应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