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传统的农业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条件的限制,农业生产的丰歉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受限于自然因素,而降水量则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宋代祈雨方式众多,然而巫术祈雨却始终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元代大同地区的祈雨活动一般无固定时间,主要在春夏两季举行,一般由地方官府出面组织,祈求对象也不限于与水有关的神灵。祈雨活动一般包括事前祈祷和事后酬神两个阶段。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神灵观念已在人们心目中逐渐淡漠,祈雨活动更多表现出的是对心灵的慰藉。  相似文献   

3.
元代大同地区的祈雨活动一般无固定时间,主要在春夏两季举行,一般由地方官府出面组织,祈求对象也不限于与水有关的神灵。祈雨活动一般包括事前祈祷和事后酬神两个阶段。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神灵观念已在人们心目中逐渐淡漠,祈雨活动更多表现出的是对心灵的慰藉。  相似文献   

4.
马少侨《<天问>‘犬体’新证》谓“犬体”是指部落图腾,但在舜象关系、象与苗瑶族关系的论证过程中,没有提供确凿证据证明“犬体”为部落图腾,而闻一多改“犬体”为“犬 ”,并以《韩非子·内储说》燕人浴矢寓言作证,提出舜因浴矢(屎)御酒避免了象的迫害,同样缺乏可信度。“犬体”,当指施行巫术的对象,所谓“肆犬体”犹《列女传》所载瞽叟与象两次谋害舜时,因“衣鸟工”和“衣龙工”施行巫术而获救,古人相信这种“感致巫术”具有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而屈原时代,随着社会的日趋昌明,诗人对神奇的巫术产生了怀疑,所以提出“何肆犬体,而厥身不危败?”  相似文献   

5.
宋朝政府在借用僧道威仪行祭祀祈雨时,相继颁行画龙祈雨法和蜥蜴祈雨法,并杂行刑白鹅、沉虎头、投鲫鱼等"生物祈雨"法。"画龙祈雨"属于道教龙神信仰,简便易行且具神政威仪,但"画龙祈雨"无法直接彰显人间帝王"体恤民生"的政治情怀。宋代皇帝常常通过君臣对话或诏令文辞以"罪身祈雨"方式表达"责己之意",太宗是宋代皇帝中"以身祈雨"的肇始者。宋代"以身祈雨"包括罪身、暴身和焚身三种方式,其中民间"焚身祈雨"信俗受到了佛教燃指、断臂等"舍身文化"的影响。"以身祈雨"是传统时期人们对降雨现象的非科学认知,宋人对"暴身"和"焚身"祈雨的危害和非科学性有着较高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原始祭祀礼仪活动应该就是人类审美教化的一种初始形态。其祭祀礼仪活动与审美教化是合一的。祭祀礼仪活动多以“巫术”为主,“巫”表演图腾舞蹈,“事神人之事”,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向所有参与者潜移默化地传达出一种“敬畏”神灵的审美意识,通过敬畏心理的作用以实现审美教化效用。同时,原始宗教祭祀礼仪活动与宗族精神的凝聚密切相关,审美教化功效呈现出多元性。宗教祭祀礼仪活动所达成的人神和熙、天地圆融、人世和睦,一切都井然有序的场景,使参与者通过强烈的情绪感染而获得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7.
马少侨《<天问>“犬体”新证》谓“犬体”是指部落图腾,但在舜象关系、象与苗瑶族关系的论证过程中,没有提供确凿证据证明“犬体”为部落图腾,而闻一多改“犬体”为“犬豕”,并以《韩非子·内储说》燕人浴矢寓言作证,提出舜因浴矢(屎)御酒避免了象的迫害,同样缺乏可信度。“犬体”,当指施行巫术的对象,所谓“肆犬体”犹《列女传》所载瞽叟与象两次谋害舜时,因“依鸟工”和“衣龙工”施行巫术而获救,古人相信这种“感致巫术”具有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而屈原时代,随着社会的日趋昌明,诗人对神奇的巫术产生了怀疑,所以提出“何肆犬体,而厥身不危败?”。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代祭祀仪礼中盛行"以女为尸"的风俗,它在家族祭祀中起到了对青年女子的礼仪训练和实践的功能,并在当时的齐国形成了长女身份固化为"尸"的风俗.  相似文献   

9.
初民的交感巫术原理是通过男女交媾可以促进万物繁殖,以使农作物与人类子息共荣。先秦《诗经.国风》中就有多首诗反映仲春之月,会合男女、祭祀高禖及祓禊求子的风俗,其中渗透了初民的交感巫术原理;时至近代,洮岷地区"花儿"歌词中所反映的欲爱内容及"花儿会"上男女青年的狂欢事项,仍与交感巫术遥相呼应。  相似文献   

10.
初民的交感巫术原理是通过男女交媾可以促进万物繁殖,以使农作物与人类子息共荣。先秦《诗经.国风》中就有多首诗反映仲春之月,会合男女、祭祀高禖及祓禊求子的风俗,其中渗透了初民的交感巫术原理;时至近代,洮岷地区花儿歌词中所反映的欲爱内容及花儿会上男女青年的狂欢事项,仍与交感巫术遥相呼应。  相似文献   

11.
古代乞巧习俗是一种被信众圣化的习俗,其目的主要是祈祷神灵显圣。在乞巧习俗中,织女是集权、巧、善三位于一体的女神;乞巧习俗传承了数千年,具有丰富多彩的仪式类型;在历史时空中,乞巧习俗产生了一种整体效应,构建了中国古代巧文化的多样化存在。口头文学、仪式、诗文、绘画等文化事项的互动,强化了乞巧习俗在历史时空中的稳定传承。  相似文献   

12.
湖南花鼓戏与巫傩习俗有着深厚的渊缘:人们在元宵节中表演舞龙、舞狮、打花鼓、唱曲等,用以祓除灾疫,祈求平安,这些宗教色彩浓厚的民间表演与歌舞是湖南花鼓戏的前身。值得注意的是,早期花鼓戏主要由童子妆扮故事演出,它是一种童子“沿门逐疫”仪式,明显具有古代侲童驱傩的痕迹。花鼓戏与傩戏均有驱傩的宗教功能,它们的表演者往往是同一套人马;花鼓戏的演出剧目与音乐唱腔不少源自傩戏,这是二者同源异流关系的表征。  相似文献   

13.
敬献“德吉”是古代蒙古人普遍存在的一种习俗。青海蒙古人比较全面地继承了这一习俗。本文根据有关文献、田野调查,在阐明青海蒙古人敬献“德吉”习俗的构成、形式及具体举行过程的同时,从蒙古人的原始宗教信仰、文化心理结构入手,探究了这一习俗的渊源。有些学者认为敬献“德吉”习俗源于防毒。笔者认为,敬献“德吉”习俗不是源于防毒,而是与蒙古人原始信仰有着密切关系。原始时期的落后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统一命运的要求和平等获得天赐恩佑的宗教愿望共同生成了青海蒙古人敬献“德吉”习俗。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古以龙为本,农业生产与雨水关系十分密切。然而,特殊的自然条件使这个国家经常发生旱灾。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使人们的认识水平极为有限,不能对降雨这种自然现象作出科学解释,以为雨水可以求得。因此人们常常求雨,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求雨习俗。龙作为一种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虽然仅仅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1](P1),但是自古就被认为能够兴云布雨,从而成为求雨习俗中的主角。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迎紫姑习俗与正月十五其他古老习俗相比较,发现了这些节俗的共同文化内核,由此揭开了迎紫姑习俗起源之谜。作者提出了原始的粪土崇拜是形成迎紫姑习俗的土壤的新观点,分析了紫姑信仰经历了由粪神到厕神的演变过程,揭示了迎紫姑习俗绵亘千年的深层文化之源。  相似文献   

16.
“三年之丧”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但是当时并未真正实行过。殷代和西周也未实行过“三年之丧”。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普遍实行的是一种"既葬除丧"的短丧。《尚书·无逸》所谓"高宗谅阴,三年不言",是指高宗诚信地进行衣祀,阴即衣祀。三是虚数,三年是指殷代的一个衣祀年。殷人从武丁到帝乙、帝辛时代一直在举行衣(殷)祀,即系统的周祭。春秋时期孔子等人结合殷代的周祭,将当时通行的"既葬除丧"的社会习俗加以规范理想化的改造,就演变成了后世儒家尊奉的"三年之丧"这种丧服制度中的最高礼仪。  相似文献   

17.
求子习俗在世界上很普遍,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妇女们用求子习俗来否定现实生活中成年男子的生殖能力,但多生多育又是男子们创造能力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子女是多种观念的象征,也是人们延续家族和个人历史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短信作为当代社会通讯传媒日益发展的一种产品存在形式,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信息传递作用,而且对民俗的传播也起到了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短信作为与地方性世界紧密相连的一种迅捷的沟通方式,在传统民俗的召唤与弘扬、民俗内涵的拓展、民俗外延的转化等方面,体现出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