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欧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可为三个阶段:前学科化时期、学科化时期和跨学科时期。前学科化时期是指欧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从属于汉学研究并逐渐向独立学科发展的时期。由于现在公认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起始时间是1917年,因此,作为其学术研究的前学科化时期是从中国现代文学的起始至20世纪50年代末。学科化时期是指欧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经脱离汉学研究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时期的时间范畴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跨学科时期是指欧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学科,而是与哲学、艺术、科学等诸多学科交织起来。这一时期的时间范畴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当下。  相似文献   

2.
英语世界的王士禛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前为初涉期,这一时期的王士禛研究主要以作品简介、生平考证以及诗歌选译为主;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为勃兴期,英语世界在本阶段出现了王士禛的专门研究者,王士禛的诗文作品也在这一时期被大规模地系统翻译到了英语世界之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新变期,王士禛研究沿着上一阶段继续深化,而王士禛的译者构成也更为多元,呈现出若干新的质素。相较于在英语世界中"大红大紫"的李白、杜甫、王维等诗人,王士禛的译介与研究显得"不冷不热",然而,正是这种"不冷不热"的特征,使得英语世界王士禛成为了一个观照、反思中国古典诗歌译介得失的小巧别致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危机的研究,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突破,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详细综述。最后认为,乡村危机的内容极其丰富,研究空间极其广阔,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危机,有利于我们对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了解,有助于深入对民国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电影史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拍摄谭鑫培《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等片断开始,到1920年代末,为第一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电影的萌生期,主要倾向是追求赢利。这一时期论者们认为电影的优点在于逼真,并在电影摄制的实践中学会了一些电影技法。自1930年罗明佑的《故都春梦》上映,至1940年代末,为中国电影史的第二时期,政治角力成为一个突出的现象,这一时期成长起一批有成绩的导演与演员,电影的技法被认识得更为清楚,并完成了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过渡。在国难深重的形势下,左翼力量在电影界相当活跃。从1950年代到1976年,为中国电影史的第三时期,与话剧拉开距离的电影理论,在民族化浪潮中又向中国戏曲靠拢。而在政治的强势作用下,1930年代文艺,从1950年代初被称为小资产阶级的进步到最终被批为黑线。1976年至世纪末是中国电影史的第四个时期,这一时期又分为三个小阶段:从1976年到1983年,电影中的虚假现象遭到观众普遍的批评,求艺术手段之新、淡化戏剧性与对民族历程的反思这三点,成为这一阶段电影发展的新的动向。从1984年到1987年,是探索片强劲崛起并迅速退潮的阶段;从1988...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前期中国知识分子对德国哲学家、诗人尼采的诗歌的翻译,大致可以划分为20世纪初、五四时期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等三个阶段。对尼采诗歌的翻译表明,中国的尼采翻译有着鲜明的选择性倾向,这一倾向强化和凸显了“文学家尼采”形象;正是“文学家尼采”而非“哲学家尼采”,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现代一些作家的创作从尼采诗歌中吸取了情节模式、人物形象、思想主题与文体形式等元素。  相似文献   

6.
20世纪 90年代 ,是文艺社会学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时期 ,从建设脉络、进展、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四个方面 ,对这一时期的文艺社会学的研究作一番梳理和概述 ,具有毋庸置疑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现代美国公司的成长、成型时期。在这一时期,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一系列的判决,为公司的发展作出了四个方面的贡献:实现了公司身份与法律地位的平民化、人格化;以“正当程序条款”取代“契约条款”,作为保障公司权益的新宪法依据;理顺了铁路公司与独立监管机构之间的关系;对反垄断法进行合理性解释,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公司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9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四次翻译高潮。本文以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为分析对象,借用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社会历史、意识形态和文化对20世纪70—90年代中国翻译活动的影响,以揭示翻译活动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上,70年代后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时期,没有这一时期的批评反思,没有这一时期奠定的良好基础,就不会有八九十年代古典文学研究的繁盛景象。短短几年间,学界对“文革”时期的种种错误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树立了正确的学术观念,对许多问题有新的认识,一些研究禁区相继被打破,成为这一时期学术研究的亮点和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江西的特种教育,本是国民党用来对苏区进行“文化围剿”的利器。抗战军兴后,在“抗日救亡”这一时代主题的感召下,特种教育的工作重心由“文化剿共”转变为“抗战救国”,这一时期的特种教育为抗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抗战文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十年对抗战文化的研究渐受重视。学界对抗战文化的涵义、抗战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抗战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文化的理论政策及其对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抗战时期的文化论争,以及抗战报刊、抗战时期的学校内迁等,有较多的研究,并体现出提出新的研究视角、拓宽研究范围、重视不同地区抗战文化的比较研究等特征。但总的说来,对抗战文化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深,因而对抗战文化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的晋察冀诗歌运动是抗战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战地社和铁流社等新诗团体、在军队和记者群中活跃的诗人群体以及燕赵诗社等旧体诗团体开展起来的。这些团体通过街头诗等运动形式一起促成了晋察冀文艺的发展,并推出了一些杰出的诗人和作品。本文力图在翔实的史料的基础上,运用文史结合的方法对抗战时期的晋察冀诗歌运动做一下整体概述,再现当时的诗歌运动盛况。  相似文献   

13.
《新诗杂话》是朱自清先生研究中国现代新诗的一部著作。朱先生在这部诗学著作中,坚守诗歌文本的分析,坚持对诗歌意义进进缜密详实的“解读”,并认为这是新诗研究的基础。论及范围宽泛,富于创见性,是这部著作的显著特点。以“解诗”为出发点,《新诗杂话》探讨了诗与感觉、诗与哲理、诗与幽默、抗战与诗、诗与建国、诗的形式、歌谣与译诗、新诗的进步性、新诗的发展趋势等诸多关系,平实而深刻,精确而简洁,“将深化为浅”是《新诗杂话》最富于生机与活力的语言叙述原则。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拓展,学术界对于抗战文学乃至整个抗战文化研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有关抗战文学史料的发掘和整理取得新的进展,但学术界对所谓"抗战诗歌"的理解仍有待进一步拓展。抗战时期的诗歌既具有主题风格的某种一致性,同时在时间上又因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存在不容忽视的区别,在空间上形成了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分割的政治地理格局,需要运用历史发展的观点并结合现代区域文学互动带来的变化认识抗战诗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吉安是赣中重镇,古称“文章节义之邦”,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江西抗战首府,人文蔚起。这使吉安不仅成为江西战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成为连接中国东南与西南的抗战文化重地。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吉安在抗战时期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抗战文化:郭沫若、茅盾、巴金、柳亚子、田汉等文学家、诗人在吉安发表抗战诗文;反映抗战的木刻与绘画艺术作品在吉安展出;《复国走南洋》、《八百壮士》、《大骂汪精卫》等抗战戏剧杂技在吉安演出;《再牺牲再前进》、《南昌轰炸实录》等抗战音乐电影在吉安播放;《前方日报》、《抗战月报》等抗战报刊在吉安出版发行;吉安民众教育馆、文山书店等图书馆与书店为抗战提供精神食粮;浙江大学迁驻吉安泰和;国立十三中学在吉安创办;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江西总部等抗日团体在吉安开展抗战活动,等等。这些抗战文化对推动抗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奠定和彰显了吉安抗战文化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广播在二十世纪初叶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巨大影响力。人民广播起步虽然略晚,但却因无产阶级与广大百姓及传统民俗内在的贴近性,开创了仪式化传播的先河,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巨大的凝聚、整合和动员作用。其仪式化的制作方式和接收实践,为后继的电视仪式化传播树立了标杆,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7.
1936-1945年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共和国"主张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先后具体化为"三民主义共和国"的主张和"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主张.笔者分析了"民主共和国"主张的演变过程,说明了这种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冯列山是第一个获得新闻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是新闻学研究德国的源流在中国的代表人物.抗战时期他在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领域颇多建树.不同于当时的留美新闻学者多关注于新闻实践应用领域的探讨,他对新闻学研究更注重对新闻学元问题的学理阐发.但这种德国式的新闻学研究和教育模式,在抗战救亡的大环境下,并不能因应抗战对宣传人才的需求,因此没有形成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在反法西斯的旗帜下,中国抗战文学和世界反法西斯文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中国抗战作品大批"输出"和国外文学大量"输入",世界各国作家亲赴中国创作了一批反映中国抗日的优秀文学作品.中国的抗战文学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学有力的一翼,具有鲜明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20.
“华北事变”前,南京国民政府在积极“剿共”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具体的抗战准备。这一时期的抗战准备可细分为两个阶段,每一阶段既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的抗战准备,也有思想文化方面的抗战准备,具有韬光养晦、隐秘进行,“安内攘外”、矛盾交织,依赖外援、受制于人,全面准备、持久抗战,由虚到实等特点。这一时期的抗战准备一方面为“华北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全方位的抗战准备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综合国力虚弱,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本性及其执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路线大大制约了这一时期抗战准备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