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福建省某高校选取248名大学生,采用自编人口学变量问卷、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攻击性问卷和焦虑敏感指数量表进行测试,以探索父母养育方式影响大学生攻击性的内在机制,从而为减轻大学生攻击性的途径和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8.60、t=-2.05、t=3.15,P<0.01);女大学生在攻击性问卷愤怒维度的得分高于男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5),城市组的言语攻击性得分高于农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P<0.05);父母养育方式、焦虑敏感性和攻击性三者存在相关关系(P<0.01),焦虑敏感性在母亲控制维度和攻击性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效应值=0.172,95%CI=0.094~0.269)。母亲的高控制水平可通过提高个体的焦虑敏感性而加剧其攻击性,在积极父母养育方式下成长的大学生具有较低的焦虑敏感性和攻击性。  相似文献   

2.
探讨长期接触暴力电子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采用2(性别:男性,女性)×2(暴力电子游戏接触程度:长期,短期)的组间实验设计,对122名符合实验研究之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长期接触暴力电子游戏的学生会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倾向,而且在性别上出现内隐和外显攻击性影响的分离,即:女性群体中,长期接触者的外显攻击性显著高于短期接触者;在男性群体中,长期接触者的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短期接触者。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在文末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内隐与外显社会认知(攻击性)的性别差异之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通过2×2混合实验设计,考察了不同性别的被试在再认与偏好测验中对有关攻击性的图片所表现出的多种异同,得出结论:1.不同性别对内隐和外显社会认知有着不同影响,即出现了实验性分离;2.人的攻击性的表现具有条件性;3.不同性别在社会认知心理上的差异不是绝对的;4.本实验方法为社会认知的测量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孤独感与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共情和人际信任在其中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孤独感量表、大学生攻击性量表、共情量表和人际信任量表对37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孤独感、共情、人际信任和攻击性行为之间两两显著相关;(2)孤独感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3)共情在孤独感和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4)人际信任在孤独感和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5)共情和人际信任在孤独感与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的图片为实验材料,对内隐攻击性与同情间的关系作初步探讨。结果发现:(1)攻击性在内隐和外显测验上出现了实验性分离:在外显的再认测验中,被试对被攻击者的记忆和提取显著好于攻击者,但是,在内隐偏好测验中,他们对攻击者的偏好却要显著高于被攻击者;(2)在外显测试中,同情心提高了被攻击者的再认正确率;(3)在内隐测试中,同情心对攻击偏好发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福建和江西7所城市中学2107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中学生人际敏感性的发展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中学生的人际敏感性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女生的人际敏感性高于男生;(2)整体上看,独生子女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学生的人际敏感性程度无明显差异,随着年级的上升,中学生人际敏感性呈下降趋势;(3)在城市中学就读的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有更高的人际敏感性;(4)亲子关系质量和父母关系质量会影响中学生的人际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隐喻外显功能的语用运作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喻是表面错配而内隐契合的有益于更有效交际的语言手段和策略;其分类可以理解为一个连续体,(准)固化隐喻和新创隐喻分别位于其两端,挣脱了相似性带来的困扰;隐喻的(外显)功能包括概念易及功能(认知功能)、语言促进功能(包括词汇/意念填充功能、经济功能、语篇(连贯)功能和表述增效(美学)功能)、情感功能、人际调适功能和文化承载功能;分析隐喻意义、隐喻含意、隐喻影像、情感和非言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可揭示出隐喻外显功能之间趋同一的语用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作者以甘肃省为例,探讨不同区域居民的攻击性状态。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甘肃省11个市域成人居民为调查对象,运用攻击性问卷(AQ)进行测量。发现居民攻击性的表现形式以言语攻击和敌意认知为主。白银和庆阳男性的身体攻击显著高于女性,天水男性的言语攻击显著高于女性,武威、定西、平凉和酒泉女性的愤怒情绪显著高于男性,定西女性的攻击性总分显著高于男性。定西、天水、白银农民的身体攻击显著高于市民,天水、酒泉和庆阳农民的愤怒情绪和攻击性总分显著高于市民,定西农民的敌意认知和攻击性总分显著高于市民。文化程度低的居民攻击性显著高于文化程度高的居民。总之,区域是影响攻击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的广泛使用,为揭示儿童攻击性的实质提供了新思路。现以儿童攻击性的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研究,分析该领域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的演变,并提出儿童攻击性研究主题的可能走向。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和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分别从外显和内隐两个方面对同场对抗项群运动员攻击行为的社会认知特点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同场对抗项群运动员与非对抗项群运动员、普通大学生在整体外显攻击性上不存在差异;不同组别均存在IAT效应,即都具有较强的内隐攻击性;同场对抗项群运动员比普通大学生具有更强的内隐攻击性,但与其他体育项目运动员的内隐攻击性相比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吸毒服刑人员攻击性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心理控制之间关系,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父母心理控卷(PCS-YSR)、Buss-Perry攻击性量表(BPAQ)对安徽省合肥市滨湖戒毒所内300名吸毒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人口变量学统计结果显示:66.7%的被试者毒龄超过5年,67.8%的被试者第一次接触的毒品为冰毒,91%的被试者未接受过高等教育,92%的被试者第一次吸食的毒品从朋友处获得。问卷、控卷与量表数据统计分析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的冷漠因子、过度保护因子以及母亲的过度保护因子与被试者的攻击性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父母心理控制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的冷漠因子、过度保护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的自主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父母心理控制与被试攻击性行为呈显著正相关。而母亲的过度保护、自主性因子和父母心理控制对被试者的攻击性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分析带暴力色彩的歌曲对攻击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媒体的差异,回顾以往有关暴力音乐的研究,结合一般攻击模型(GAM)来分析带暴力色彩的歌曲对攻击的影响。结论:总体上看,带暴力色彩的歌曲会诱发个体的攻击性认知及攻击性情绪,并可能进一步引发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中学生心理素质对抑郁的影响以及自我服务归因偏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采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儿童归因方式问卷(修订版)(CASQ-R)、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157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中学生存在自我服务归因偏向;(2)心理素质与自我服务归因偏向呈显著正相关,心理素质、自我服务归因偏向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3)心理素质显著负向预测抑郁,自我服务归因偏向在心理素质与抑郁之间起显著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学生分裂型人格特质对人际关系应对方式的影响,以及元情绪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分裂型人格问卷(SPQ)、特质元情绪问卷修订版(TMMS)以及大学生人际关系压力应对方式量表(ISI)分别对268名在校大学生的分裂型人格特质、元情绪水平及人际关系应对方式进行调查。(结果)男生和女生在元情绪的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或p<0.01);分裂型人格特质总分与人际关系消极应对及元情绪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人际关系应对方式与元情绪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或p<0.01);元情绪中的情绪注意和情绪恢复在分裂型人格特质人际因子与消极应对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分裂型人格特质(人际因子)水平高的大学生在面临人际关系压力时更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元情绪(情绪注意、情绪恢复)在二者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武汉市大学生有关外显和内隐城乡刻板印象及其一致性进行了考察。56名大学生参与考察并描述了对城市人和农村人的主要印象,在这些印象中挑选出10对描述城市人和农村人的属性词,6对农村人和城市人的概念词。由此编制问卷对来自4所高校的466名大学生被试进行了外显调查,两周后对72名被试进行内隐联想测验(IAT)。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农村人的印象和城市人的印象存在显著差异;外显印象和内隐印象之间呈不显著低相关。被试的性别和生源地在内隐和外显测量中作用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已有攻击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形成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操作性定义。在对心理学本科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基础上形成抑郁症状大学生的初始问卷,并对694名大学生进行初测,形成正式问卷,确定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正式问卷分为自我攻击和社会性攻击两个分问卷,随后对2 530名大学生进行正式测量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信效度的检验等,最终确定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问卷包括自我攻击和社会性攻击两个分问卷。数据表明,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问卷的分问卷各因素信效度良好,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标准,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可以作为中国版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7.
“攻击性”是幼儿的天性之一。“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是潜隐状态的攻击性本能与后天的环境诱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幼儿学习社会行为的稚嫩尝试,因而,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积极性。在幼教实践上,要区别对待“主动攻击性行为”和“被动攻击性行为”,从合理排解情绪、鼓励与人友善、优化幼教环境和改进幼教方法等多种途径综合矫正之,以养成幼儿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8.
内隐社会认知中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随机抽取大学本科男女生各 2 0名 ,使用不同性别人物在攻击与被攻击行为中相互作用的图片为实验材料 ,采用 2× 4× 2混合实验设计 ,研究内隐社会认知中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 :1.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实验性分离 ,支持多重记忆系统理论 ;2 .在内隐社会认知中 ,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不存在性别差异 ;3.再次发现内隐认知态度 ;4 .内隐记忆无需有意注意参与  相似文献   

19.
隐喻外显功能的语用视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表面错配而内隐契合的有益于更有效交际的语用手段和策略。隐喻的(外显)功能包括概念易及功能(认知功能)、语言促进功能(包括词汇/意念填充功能、经济功能、语篇(连贯)功能和表述增效(美学)功能)、情感功能、人际调适功能和文化承载功能;分析隐喻意义、隐喻含意、隐喻影像、情感和非言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对揭示隐喻外显功能—隐喻意义、隐喻含意、隐喻影像、情感和非言语信息之间趋同—的语用运作机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中的情绪依存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情绪和记忆的关系一直是记忆心理学家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目前记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文章介绍了认知心理学和情绪记忆的关系,回顾了情绪依存性理论和迁移恰当加工说,加深了对场合依存性记忆的理解,对情绪依存性记忆的本质是内隐的还是外显的作了进一步探讨,并运用情绪理论揭示了认知和主观情绪经验关系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