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写作 ,正经历数字化时代的全方位渗透 ,网络为写作已注入新质 ,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文本、写作受体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嬗变。网络对传统写作和传统文学发起了全方位的挑战 ,写作的现实语境驱使写作及其体系重建 ,驱使写作学研究树立时代文学观念 ,积极引导网络文学健康发展 ,让文学园地沐浴着时代的春风 ,呈现出更加多元的景观  相似文献   

2.
由朱伯石教授主编、全国二十所高校参编、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写作学》一书,自1986年下半年出版发行以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得到了好评。要想正确认识和准确评价《现代写作学》这本虎虎有生气、有创见的写作学新著,首要的一点,是要把它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加以纵式的考察,哪怕这一考察仅仅是概略的一瞥。我国现代写作学的兴建,是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写作的革新运动产生了《文章作法》(夏丐尊、刘董宇著)、《作文法讲义》(陈望道著)等现代写作学的奠基  相似文献   

3.
梳理2010年至2020年间CNKI收录的高校写作学相关文献,可以发现近年写作研究呈上扬趋势,有关写作的理论探讨明显减少,而关于高校写作学以及可操作性的创意写作研究则越来越多,研究内容涉及高校写作学的困境、原因、革新及应对策略、创意写作、地方高校写作等五大主题,这与当前国家对文化复兴的吁求密切相关.但相关的研究大多发表于学术层次不高的刊物,进入双核类期刊的尤其稀少,彰显出研究者身份与研究的权重远远不够.各高校写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已经逐渐趋向于应用写作、论文写作、文学写作三极并置的状态.在建构主义理论影响下的创意写作深度推进高校写作学模式创新的同时,除了外汲海外写作学资源,回视中国古典写作学传统,构建中国本土化写作学模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李国珍教授     
1934年7月生,原名李长庚,湖南平江人。195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曾任吉首大学中文系写作教研室主任、文艺学教研室教授。吉首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影现学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会员,湖南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李国珍教授的主要成果:主编《中国写作学大词典》中的“文学写作学”部分,是《阅读与写作》及其《学习指要》的副主编,还参加了《现代写作学教程民普通写作学教程》等教材的编写;有专著《影视文学创作的奥秘》;发表论文30余篇,还在《湖南日报民桂林日报民石鼓文化》等报刊发表新诗ZO余首;长篇纪实文学《跨过鸭绿…  相似文献   

5.
胡适的《尝试集》出版仅月余,诗人学者胡怀琛撰文对之发难,并替胡适改诗,由此引发一场笔墨官司。嗣后胡怀琛搜集相关书信文章汇成《尝试集批评与讨论》一书出版。细读《尝试集批评与讨论》史料可见:胡怀琛对胡适的态度平和低调,而胡适对胡怀琛的态度则轻蔑傲慢;胡怀琛评改《尝试集》的目的是打磨新诗艺术。胡怀琛的诗学观念亦新且旧,学人对胡怀琛的评价不高,但胡怀琛对《尝试集》的评改,从批评实践层面为五四新诗建设提供了诸多诗学启示。  相似文献   

6.
现代写作学学科话语的最高理想是哲理性与操作性的统一,即理论的深刻性与实践有效性的统一.马正平教授主编的<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中由"写作秩序论"、"写作美学"、"写作文化学"、"写作思维学"写作智慧论"、"写作措辞学"等高度原创性理论构筑的非构思写作学理论体系,基本达到了这一学术境界.这样,这套教程便成了中国当代写作学走向成熟的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7.
胡适的《尝试集》出版仅月余,诗人学者胡怀琛撰文对之发难,并替胡适改诗,由此引发一场笔墨官司。嗣后胡怀琛搜集相关书信文章汇成《尝试集批评与讨论》一书出版。细读《尝试集批评与讨论》史料可见:胡怀琛对胡适的态度平和低调,而胡适对胡怀琛的态度则轻蔑傲慢;胡怀琛评改《尝试集》的目的是打磨新诗艺术。胡怀琛的诗学观念亦新且旧,学人对胡怀琛的评价不高,但胡怀琛对《尝试集》的评改,从批评实践层面为五四新诗建设提供了诸多诗学启示。  相似文献   

8.
南京师范大学凌焕新教授近半个世纪以来对写作学“精义”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重要理论成果,他对写作学原理探索的独到性、对写作技法与技巧理论探索的新颖性、对文体写作理论尤其是微型小说写作理论探索的系统性、对实用写作理论探索的深刻性等,备受写作学界关注,为现代写作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胡怀琛的《小诗研究》是第一本系统研究小诗的专著。胡怀琛强调小诗的"中国"血统,不认同"小诗来源于日本短歌和印度泰戈尔"之说,由此淡化小诗的"新诗"身份。胡怀琛在理论探讨中未把小诗提升为一种独立的诗体,而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看待中国新诗的固有文化传统。胡怀琛的小诗研究力主"调和"新旧文学观,理论立场模糊,故容易被人忽略。  相似文献   

10.
现代写作学学科话语的最高理想是哲理性与操作性的统一 ,即理论的深刻性与实践有效性的统一。马正平教授主编的《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中由“写作秩序论”、“写作美学”、“写作文化学”、“写作思维学”“写作智慧论”、“写作措辞学”等高度原创性理论构筑的非构思写作学理论体系 ,基本达到了这一学术境界。这样 ,这套教程便成了中国当代写作学走向成熟的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11.
胡适终生所坚持的民间文学观,其思想特点大致是:民间文学存在于中国文学的异质同构的总体系统中,与庙堂或贵族文学处于相对立而又有联系的位置;民间文学既有原创主体又有修改主体,而经过修改的民间文学往往出现原创性与变异性两种形态;文学进化链条所展示的“一切新文学的来源都在民间”,主要是指平民百姓原创的民间文学,也包括“高尚作家”创作或修改的民间文学;就语体来看民间文学亦是白话文学,白话是“老祖宗几千年给我们留下的资本”,其中则有白话文学.胡适的民间文学观虽然对贵族文学存有绝对否定而对民间文学又有绝对肯定的偏向,但是它在理论上的创新价值和在实践上的对“五四”白话文学、平民文学建设的指导意义,及其对后来民间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光大的效能,都应给以重新估价.  相似文献   

12.
余国松先生的散文集《半醒人语》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传统文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痴迷”的人生态度;对现实丑恶以嘻笑怒骂、装傻充愣的“狂态”表现其痛心疾首之情。美学风格上的“恢诡谲怪”,文体上“散文小说化”较成功的尝试,语言风格上的文白交错相糅等,是这部散文集的艺术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余华的小说创作深受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响,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余华经历了两次创作转型:由抒情转向叙事、从想象/观念世界走向现实/真实世界,两次转型不是告别川端康成和卡夫卡,而是更加贴近两位大师的精神世界。余华的创作转型与整个新时期文学整体审美范式的转变几乎同步进行,从川端康成到卡夫卡不只是余华一个人的创作现象,而是一种共相,是新时期文学告别感性走向理性、求变创新走向世界的诉求与标志。  相似文献   

14.
通过变革文学语言形成一套新的书面语言体系,实现文化转型,是20世纪中国现代化转型时的一种极具策略性的选择。胡适在新文化运动开始时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倡导白话文学的巨大意义,而是试图就文学本身论证文学语言变革的必然性。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统性等问题就是这样提出来的。由于所提出的许多命题是伪命题,胡适不仅在具体论证过程中常常出现逻辑上的漏洞,而且在一些基本概念的使用上也有问题。然而“文学革命”的迅速推进,使胡适的文学革命理论不仅轻易战胜了论争对手,而且被作为绝对正确的东西继承下来,成为左右现代文学发展方向的强大力量,限制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白话"与"国语":从国语运动认识文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对白话文学的倡导与现代"国语"观念密切相关,但是他的这一致思路向并未得到足够的理解和重视.在近代革新运动中除了普及语言的努力之外,追求语言统一的意识也逐步自觉,但与雅俗对立的语言价值观念根本抵触.胡适立足于时代,对白话文学的大力倡导带来了价值观念的转变,使国语运动的价值困局得以消解.而"国语"的普遍性要求则支持了白话作为唯一的文学语言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将“白话”作为汉语诗歌的关学范畴纳入中国新诗审美意识生成、生长的历史视阈,其“所指”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早期“白话”新诗写作构想的“言文合一”,绝不仅是言语方式的改变,而是对“文化母语”言说体系的叛离;由此生成的“作诗如作文”写作“方案”,作为胡适“革命”话语的逻辑起点,其美学旨趣也首先不在诗歌艺术形式本身,而在文化心态的整体转型。另一方面,就“白话”所确立的汉语诗歌新的话语方式而言,它的“能指”空间极为丰富,艺术内部诸多价值形态也是其构成的重要内容。这两方面均为后来各历史时期的汉语诗歌走向提供了艺术经验。本文探讨的是前者。  相似文献   

17.
胡适在童年时代阅读了大量的传统经典、史书、小说等,对他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传统经典和史书中,胡适接受了传统的自然主义宇宙观、实用经验理性、怀疑精神,并以之破除鬼神迷信;从阅读小说中,胡适接受了白话文训练,为以白话文批判文言文和文学革命准备了经验基础。传统与现代并不是二元对立,传统是复杂的、多元的,它在胡适身上显现出两重性。胡适既承继传统,但又批判传统,以一种传统批判另一种传统。胡适并不将传统视为走向现代的障碍,而从传统中获取现代性资源,使传统成为步入现代的一座思想桥梁。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胡适的词学研究与传统的词学研究有着根本的不同。他的词学研究,原不是为了词学的“中兴”,而是为了适应当时“文学革命”的需要,为白话文学提供“历史材料的证明”。但是他的研究本身,由于使用了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给千年词学带来了新的局面,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扩大了词的社会影响,客观上导致了词学的“中兴”。胡适对词史的分期,对词人词作的评价,与他所持的进化论的文学史观和白话文学的标准是相统一的。评价胡适的词学研究,应该着眼于他的整个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