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更新是推进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城市更新中文化活力具有多维属性,从历史、比较和治理三重维度看,城市更新迫切需要强化文化传承性、差异性和包容性.城市文化活力主要体现为价值形态、空间形态、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4个方面.当前,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还存在着城市文化价值挖掘不够、空间文化记忆流失较为严重、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不足、社会公众获得感不够充分等问题.推动城市更新,激发城市活力,应以规划引领和全生命周期管理为重点,彰显城市特色的文化价值;以城市设计和"微更新"为重点,营造城市文化的品质空间;以数字文化和文旅融合为重点,增强城市文化的产业实力;以保留"烟火气"和社会共治为重点,涵养城市文化的社会厚度.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更新与历史街区的保护及其文脉传承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历史街区及其文脉因旧城改造渐消于人们的视野,城市文化品质逐渐归寂于平庸。以汉正街为例,探讨了武汉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文化保护的传承现状与问题,分析了历史街区文化保护传承的路径,提出了文脉"活化"的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并得出了保护历史街区、传承其文脉,提高城市整体质量是城市更新的必然要求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文化经济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伴随着符号消费、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而涌现出的一种新兴产业类型。随着文化经济规模的日渐壮大,其对城市发展和城市更新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研究了文化经济的发展机制及其对城市更新的意义、我国文化经济导向的城市更新的主要模式与存在问题。研究认为城市更新进程中既要高度重视文化经济的发展,以因应老城区产业的转型与空间的再利用,但又不能纯粹地将历史文化遗产视为谋取经济利益的工具,也应兼顾文化传承与公平正义,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与集体记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历史保护的关系,打破政府权力垄断,如此才能真正打造出全球化时代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  相似文献   

4.
城市记忆的连续性承载了一个城市肌理的演变,如何连接断裂的城市记忆对于唤醒市民的历史认同、城市的更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安庆作为安徽省明清时期的重镇,有太多的城市记忆需要我们去找寻,“安徽清节堂”作为这些记忆的组成部分,至今发挥着历史的风采.  相似文献   

5.
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简要介绍了城市历史街区的价值以及国际上关于历史街区的保护状况和保护宪章的拟订,分析了西方城市更新运动对历史街区以及城市多样性的影响;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总结了我国城市更新的历程和历史街区的现状以及相关保护制度等,并对未来的历史街区的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评论界惯常认为普拉斯的经典诗集《阿里尔》是她在婚姻破裂时极端情感的“自白”,个人记忆的表达.本文通过从文化记忆的视角诠释她的《阿里尔》诗集中的名字所包含的文化记忆、文化记忆下大屠杀的恐惧、文化记忆下的核战争,以使读者摆脱“自白”对她的诗歌的束缚从而真正理解《阿里尔》诗集.诗集被置于历史时空中审视时不仅是普拉斯个体记忆的缩影,更是集体文化记忆的再现,它展示了诗人作为自白派诗人的个体痛苦和经历,也暗含了诗人对政治和历史中集体记忆的关注,尤其是对二战和战后的超级大国之间的冷战等一系列国际事件给人们带来的恐惧的关注.作为20世纪伟大的美国女诗人,普拉斯以其独特的诗歌书写了特别的文化记忆并且重构了历史和现实.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在本期“民族问题研究”栏目中,西南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陈玉屏教授特别提醒大家冷静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建构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和中华各民族民族关系的历史记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陈教授从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入手.旁征博引,追根溯源,深刻地分析了人们陷入民族关系历史记忆建构理论误区的由来。他强调中国应该在“三个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下,认真梳理和科学建构民族关系的历史记忆。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高永久教授对民族政治体系的建构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他运用民族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国家形态的民族政治系统和非国家形态的民族政治系统在民族政治体系中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南宋遗民词频繁使用由历史典故演变而来的文学意象,这些意象以“铜驼”“铜盘”“铜雀台”“新亭”“乌衣巷”等为代表,它们均与前代王朝发生的动乱及亡国事变相关。遗民词人通过使用这类意象以表达亡国之恨,同时它们也成为遗民词抒情特色的显著标志。其所以频繁出现,与它们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密切相关,也与历代文人不断相沿习用,从而使其所承载情感意蕴走向固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对美国城市更新运动的总体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战后美国在联邦政府统一指导下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城市更新改造运动.这一运动对美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总结这一运动的成败得失,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城市更新改造的内在规律,把握当代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和趋向,指导目前我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有助于我们对于当代美国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各大城市掀起了大规模以拆除贫民窟、重塑中心城市为目的的城市更新运动.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运动虽然使城市焕然一新,却也造成了很多问题,引起民众强烈的不满.在城市更新运动的背景下,纽约苏荷区的市民积极参与到城市的发展规划中,自发形成多个团体,组织多种活动,反对政府主导的城市更新方案,在市民的积极参与下,纽约苏荷区走出了一条以艺术家为主导的绅士化之路.  相似文献   

11.
城市是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空间形态,是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多重力量博弈后的发展产物;一个城市的传统和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和灵魂.这些内容构成了历史学家研究城市的“空间转向”和“空间断裂”,也是中欧学者共同论证“时空契阔”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相似文献   

12.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在其《九曲词》中写道: 铁骑横行铁岭头, 西看逻逤取封侯; 青海只今将饮马, 黄河不用更防秋。 细味高适此诗,诗人在“铁骑横行”、“黄河防秋”的战乱已成历史陈迹之后,把“只今将饮马”看作是消弭战乱后休养生息的大好时机。比之今日,十年  相似文献   

13.
历史和记忆,历来有很大的关联性,它们互为依存,互生共长。在历史长河中留存的记忆,一方面展现过去的形态,另一方面又为现在,乃至将来提供一种借鉴,指明一种方向。报纸作为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在传播历史记忆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记忆”和“上海珍档”是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周刊两个关于历史记忆传播的版面,前者,以个体记忆为重点,后者,侧重城市记忆,通过对两个版面在传播历史记忆方面异同的描述,将历史画面,转化成丰富、可感、真实的场景;将历史记忆,转化成指导现实的一笔财富。  相似文献   

14.
城市品牌化及其传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红 《国际公关》2011,(3):92-92
“城市形象”(cityimage)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凯文·林奇于1960年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提出的。他认为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一种公众印象,它是许多个人印象的迭合;也可能有一系列的公众印象,每个印象都是某些公众所共同拥有的。1961年,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提出,“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主观印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总之,城市形象是城市利益相关者对城市产生的总体印象,既包括亲身感受,也包括媒体舆论和他人口碑;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但无可置疑的是,人们对城市产生的印象以及城市形象的形成与传播必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基于芙学的视角,分析当代中国“旧城改造”所引发的问题,认为其割裂了城市的记忆,造成城市历史文脉的断裂,是对城市审美形象的损害而非塑造.在此基础上对“旧城改造”进行美学批判,指出引发问题的成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当代工业化的生活方式对历史传统的颠覆与否定,二是快速而浮躁的现代社会所造就的肤浅而狭隘的审美观对历史深度的解构与削平.  相似文献   

16.
2022年,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呈现“稳中有进”总态势,学界以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注重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导向,形成了基础性研究、保护与再利用研究、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工业遗产研究等三大主要研究板块。在基础性研究中,集中于理论研究、遗产本体研究与价值认定研究三个范畴;在保护与再利用研究中,集中于工业遗产旅游、多元主体参与、文化适地性解读及绿色生态与可持续转型四个方面;而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工业遗产研究,则着力于遗产再利用路径、城市公共空间改造、“城市触媒”视角下的微更新改造以及“城市双修”下的整体性更新等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17.
古月 《社区》2010,(28):13-1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一些大城市以推倒重来为主要方式展开了“城市更新运动”,但人们很陕发现,老城市的风貌和韵味、传统社区里的社会支持网络也随着“拆旧”而消失。此后,城市更新的理念中加进了“邻里复兴”:以小规模的改造与整治为主。更加注重社区居民自发.自愿的参与,更加注重社区既有风貌的延续。  相似文献   

18.
“闲逛者”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美学家本雅明在对19世纪法国抒情诗人波德莱尔的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概念,特指那些因为现代性城市的兴起,而可以游荡在城市各个角落,观察、体验都市生活的人。文学和文化研究者经常使用本雅明的闲逛者意象来探讨城市经验、城市空间与审美现代性等问题。闲逛者意象为人们阅读和分析城市文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野。在后现代性消费社会的语境下,本雅明的闲逛者意象与消费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关联性,特别在与现代生活之间的视觉联系、视觉消费、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雅明作为空间批评的先驱,关于巴黎与波德莱尔诗歌互文性关系的阐释对其后的城市研究影响巨大.他通过对超现实主义的研究获得了某种世俗启迪,认为对其解读必须与巴黎城市景观结合起来.他发现了城市化作为资本主义现代性进程的物质化向度的历史意义,将已经被取代的拱廊、工业建筑及广告等物质性历史“垃圾”与现代主义文学开创者波德莱尔的诗歌联系起来,研究城市日常生活与文学文本的辨证关系及蕴涵着现代性震惊体验的互文表述.波德莱尔的诗歌被他视做一种现代城市的辩证意象,通过解读其作为诗性事物的商品意象来探究19世纪城市生活各种体验,并发展出一种建立在由资本主义过时商品构成的废墟之上的乌托邦美学.  相似文献   

20.
由于对后维多利亚诗歌陈腐守旧的诗风大为不满,意象主义者通过创意翻译从东方古典诗歌中汲取异质养分,在西方文化中撒播下东方“杏花”种子.从此,在西方乃至世界文学的花丛中,开出了“与她(中国)的名字相称的文学”之花,意象主义者也历史地成为中国文化西传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