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锡伯族传统文化是锡伯族民众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表现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其内涵丰富多彩、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包括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语言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等。考察多元文化格局下的锡伯族传统文化,探讨如何继承、发展和完善锡伯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们的现实生活由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两个基本领域构成。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出来。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提高,有赖于物质生产和文化生产的提高。物质生产为文化生活提供物质基础,文化生产为文化生活提供丰富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不能离开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文化生产的主要形式或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必须体现文化生产的使命,以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为根本目的。因此,构建文化生活与文化产业的命运共同体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生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基础和动力,文化产业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为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3.
庙会作为传统中国民间社会的物质文化产物,与草根社会民众的信仰、娱乐、贸易、交往息息相关,是能全面反映草根社会方方面面的“活化石”。文章以近代山西平鲁大河堡村的关帝庙会为个案研究,通过对庙会这一公共空间中乡村民众社会交往的考察,透析近代华北庙会与乡村民众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巴渝古盐业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渝地区在使用机器化产盐以前,便有悠久的产盐历史,故蕴含有不少可供享用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的分布情况、分类状况及旅游开发的价值均有待厘清。巴渝古盐业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三峡地区的三个区域,可主要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角度去认识,物质文化遗产类主要包含历史文物、历史建筑(群)、人类文化遗址等在内的文化事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包括与盐相关的各类民俗、古盐道、与盐有关的生产技艺及生产工具等,这些古盐业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盐业旅游开发价值,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代世界消费社会的基本形态对今天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消费模糊了物质和精神的界线 ,也模糊了享乐与艺术的界线。“吧文化”是消费主义时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是以追求物质利益和商业价值为导向的消费文化 ,以流行时尚的方式进行意义的生产和广泛传播。只有对目前蔚然成风的“吧文化”进行冷静的理性分析 ,揭露和批判其消极面 ,以便让其更好的服务于民众的文化生活 ,效力于健康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文化强省的标志是什么?文章从七个方面论述了正在建设中的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标志与意义:云南文化多样性的保护、繁荣发展为世界提供有说服力的范例,不断彰显云南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及其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提供我国民族政策成功的范例;文化提升民众的精神生活,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文化在物质生活上造福于民,惠及民生;文化促进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文化促进绿色云南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建成文化能持续发展繁荣和充满创新精神与活力的示范区。文章继而列举诸多实例,进一步探索了"示范区"建设对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赫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一带。赫哲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以渔猎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民族文化。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赫哲族的传统文化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民族文化元素在赫哲族民众生产生活中的地位渐趋下降。  相似文献   

8.
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从远古时期人类自身的生存、社会的进步与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盐在其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成果,盐及其产品属于广义文化的范畴,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容。以盐为叙述、理解历史的切入点,探询盐文化丰富的内涵与独具的文化特征,进而构建盐文化学,这是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的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韩晓时 《理论界》2004,(6):97-98
一、民俗资源与民俗旅游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代代相习的生活事象。它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社会生活文化、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等诸多内容。一个国家、一个地域的民俗,其民族品格越鲜明,原始风格越浓,历史氛围越重,地方差异越大,生活气息越足,就越是一种能吸引异国异域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0.
培育良好的社会心理,有助于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氛围,有益于化解当前社会的矛盾冲突。培育良好的社会心理,主要在于培养社会民众的心理包容性、提高心理承受力、养成心理平和感。社会心理培育的基本方略在于:发展生产,提高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完善体制,建立社会生存公平机制;创新文化,构建社会主体文化意识;立足现实,解决社会突出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1.
张永宁 《学术论坛》2002,46(1):149-152
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紧密联系。本文从民众对政治本身的认识、民众对待政治家的态度、民众与政府官员的距离、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等四个方面 ,对以扬善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以抑恶为核心的西方政治文化进行全面比较后 ,提出必须借鉴、吸收西方政治文化中有益合理的内容 ,提高国民参与政治的理性和技术 ,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李景林 《河北学刊》2004,24(6):35-39
儒家思想的核心 ,是一种具有教化意义的文化理念。它因任社会生活和民众生活的样态、形式而始终与之保持着一种相切互成的关系。现代以来 ,儒学与现实政治制度的解构 ,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现代儒学和传统研究完全被纳入西方式知识化、专业化的教育体系 ,退居学院化知识性一极 ;而以经典诵习为内容 ,以立志成德、敦民化俗为目的的儒学教育 ,已丧失其寄身之所 ;作为中国社会民众生活样态的传统礼仪礼俗 ,遭到严重破坏 ,不再具有它在自然历史因革连续性中承载完整文化信息的作用。儒学失去了它与社会民众生活之关联的载体。当代中国社会处于一种民众生活“无靠”而理论“游谈无根”的状态。重建文化理念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 ,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在这一点上 ,传统儒学之关联于民众生活的方式 ,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嘛呢经是流行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乡村妇女生活中的一种珍贵而又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念唱嘛呢经是当地大多数中老年妇女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课业,从侧面反映了她们的生活情趣及道德取向、精神信仰等。嘛呢经与民和当地的各种民间宗教信仰、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从总体上反映了这一地区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特性,同时也是研究该地区民众(主要指妇女)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重要依据,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价值和女性文化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往我们讲生产力标准时,只讲物质生产力,不讲文化生产力。广义的文化指教育、科学、技术及人的一般文化素质。一个国家的文化科学水平,或者说,人的文化素质,往往极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是生产力的首要标志,这是一个早已被人发现的真理,但至今在我国仍为不少人忽视。由于不懂得文化生产力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巨大效益,因此,在投资中,重物质生产投资,轻文化生产投资;在消费中,重物质生活消费,轻文化生活消费,尤其是把教育投资等看作是纯消费性的投资,是不会带来效益的投资。那么,文化生活消费到底是生产还是消费呢?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从文化总体的角度看,人的一切活动是社会提供的一定文化背景、文化环境、文化条件下进行,并且归根结底又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来提供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的生活资料。服务于人本身的生存、享受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原地区是我国庙会文化的代表性地区。庙会文化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浚县正月古庙会是中原古庙会的典型代表。庙会以道教和民间信仰为基础生成庙会物质空间,在民众的参与下演化为艺术空间。民众在庙会活动中进行艺术与商贸的活动,形成区域性的文化行为有助于人们增强文化的自信心,加强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羁绊。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国已越来越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一再强调,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这是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它规定着在研究我国的消费问题时,决不能局限于物质消费,同时应该认真研究精神文化消费。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不断地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在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过程中,不仅要努力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努力满足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如果不能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消费的需要,即使在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方面做得更好,这不能说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已经…  相似文献   

18.
黄显松 《学术探索》2007,(5):123-127
西双版纳傣族人生礼仪、日常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中的水文化现象和傣族水文化的内涵,揭示了傣族生活中水如何从物质文化向影响傣族民族性格、观念、信仰的非物质文化的渗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既是法治文化的传播者,又是法治理念的塑造地,其法治文化体系建设直接关乎当今的法治进程。文章从完善高校法治设施、法治载体等物质文化,规范高校主体言行举止、行为方式等行为文化,制定大学章程、规范运作方式等组织制度文化,树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保障人权等法治理念文化这几个方面,期望搭建起高校法治文化体系建设框架,提高民众法治文化素养,使法治成为人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乡土社会的文化是多样的,包容了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群体。在不同文化群体长期交往的生活实践中,生发了民众处理文化差异与冲突的生存智慧。本文通过对北京西郊一个具有悠久传教历史的天主教村落的考察,选取对于乡村天主教群体与乡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祭祖与丧葬仪礼活动的描述和分析,指出生活实践中的包容与变通,维持了群体日常生活的再生产和乡土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民众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存智慧亦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对其把握需要在对乡土社会文化整体性与多样性感悟与体认的基础上,揭示、理解乡土社会的文化逻辑及乡民日常生活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