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迷人的自然度假在德国"是今年德国国家旅游局的年度主题活动,期间向全球推广和营销活动的重点是德国的130多个国家自然景观,包括16个国家公园、100多个自然公园和15个联合国生态保护区。大城市、新天鹅堡、汽车……这些元素之外,绿色、自然、可持续的德国,在乡下,在山上,在每一个丈量和探索的脚步中。  相似文献   

2.
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是云南省建设国家公园的试点之一.老君山国家公园目前存在法制建设滞后、投资机制不畅、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要以政府为主导,强化对国家公园的管理;以生态旅游为主,创新旅游开发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打造有特色的国家公园.  相似文献   

3.
青海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青海高原古代文化沉积厚重 ,自然景观原始神秘 ,生态文化富有特色 ,多民族传统文化交融集萃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 ,只有加强对景区景点中蕴藏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历史文化的研究 ,挖掘出它的文化性 ,才能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取得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青海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青海旅游文化资源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 )青海考古学文化资源调查发现 ,截止目前青海境内有不同时代、不同类别的文物古迹点大约 43 0 0余处 ,其中已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 1处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97处 ,市(…  相似文献   

4.
我国长期以来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公园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构建和治理能力的提高。而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性对跨区域环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为视角,通过对祁连山国家公园跨区域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现状的调查,分析其运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有效提升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跨区域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效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之一。地处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地区及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涉及青海省果洛、玉树2个藏族自治州,是我国首个国家公园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学术会议旨在从学术层面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从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体制建设、绿色发展路径等进行探讨,以更好地吸收各方智慧,准确把握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工作,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提供理论支撑,使其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名片、国家重要生态屏障的保护典范。  相似文献   

6.
国家公园的理念来源于美国,但在向世界其它国家传播时内涵不断发生变化。面对土地权属复杂多元、原住民众多的难题,英国国家公园建设走出了符合国情的新路。我国云南等地在尝试国家公园模式时虽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出现了突出问题。作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突出国家公园的国家性、公共性和公益性;要增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方案和相关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要建立多元共治、发挥农牧民群众主体作用的保护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7.
<正> 河湟地区,包括湟水流域及其附近的黄河流域,地跨青海、甘肃两省,而以青海为主。尽管河湟地区(特别是河湟谷地)各地的自然景观非常相似,但在我国目前流行的自然地理分区上,一部分(主要部分)划属“青藏自然区”,一部分划属“华北自然区”。 现代考古学的成果表明,早在史前时期,河湟地区就开始有了人类居住生息。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卡约文化等古文化遗址遍及河湟谷地即是明证。周秦时代,  相似文献   

8.
国家公园制度是目前较为成熟的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制度。英国国家公园体制相对成熟,公园管理方式灵活,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鼓励社区参与,在解决国家公园的一系列矛盾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独特的体制,值得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借鉴。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立国家公园与社区共建机制,可厘清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使国家公园建设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有利于提升当地社区发展和公众对国家公园建设的认知和责任感。社区共建须从构建共享体系、新型城镇化、绿色发展模式、社会事业发展、社会参与体系、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着手,可通过设立社区发展基金、培育社区自我管理能力、加强科技保障等,统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与园区内外社区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0.
以"奉献、务实、求真、和谐"为核心内涵的青海精神,与中国精神一脉相承,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青海的生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海的具体展现。将青海精神贯穿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助力青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  相似文献   

11.
国家公园体制与体系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文章在结合国际IUCN与世界先进国家(地区)优秀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国国情,提出我国国家公园体制与体系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思路:第一,确定推广对象,综合立法,明确我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内涵;第二,设置统一管理机构,积极整合,搭建广义的国家公园体系基本框架;第三,明确我国国家公园体系管理分类,分等定级,逐步完成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和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由国家批准的第一个国家公园试点区,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有助于为公园提供资金保障,测算生态补偿的科学适度标准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技术关键。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引入皮尔曲线和土地利用占比确定主体功能法进行调整;根据外部性理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剔除自身消费,所得剩余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生态系统服务外溢价值,即生态补偿适度标准;运用水足迹法测算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自身消费,进而得到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补偿适度标准,结果体现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巨额价值,将使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修复与建设行为得到有效弥补,也更能激励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行为。  相似文献   

13.
青海广播电视人才资源短缺、广告投放量小、广告收益少,均是影响青海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随着西部开发以及青海广播电视的自身发展趋势,青海广播电视必须树立开拓性、创新性的产业理念,以节目优势涉足市场竞争,推行广播电视资本运营策略,充分发掘青海广播电视产业的潜能和综合优势,使青海广播电视产业经营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4.
青海汉语方言谚语是老百姓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有着很强的地方文化特色。文章以青海汉语方言谚语为材料,分析了别具特色的青海农业文化、牧业文化和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5.
从青海刚察地区的神话观念和当代生态文明理念之对比可见,当地针对神山圣湖的神圣话语体系和仪式实践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经由神话和仪式实践,人类与神灵、信仰和自然景观之间建立了互敬互惠的内在相关性和情感联系,而这是科学主义主导的生态观念无法完全取代的。围绕青海湖的神山圣湖信仰提供的是一种整合性的宇宙观,这种观念体系及其仪式实践,在现代依然发挥着心理调适、情感唤起和族群认同的作用,是建构现代生态文明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6.
由崔永红等人编撰的《青海通史》已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它是迄今为止最为详备的一部青海地方性通史著作。全书 70万字 ,上起青海远古文化 ,下迄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的结束及青海解放 ,内容宏富 ,体例严整。尽管书中存有瑕疵 ,但仍不失为是一部史学良著。第一 ,该书系统整理了以往青海史学研究的丰硕成果 ,可谓厚积薄发 ,但其间也有纰漏。对青海的历史记载堪称渊源有自 ,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关于青海史迹的记载 ,但青海地处偏僻 ,历史上社会发展进程滞后 ,故记载相对简陋。明清以降 ,随着几部青海地方史志的相继问世 ,对青海历史的记载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欧美国家公园发展已历140余年,形成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生态保育和游憩(旅游)利用是国家公园功能定位的两个基本目标。因此,国家公园游憩利用与生态保育协调机制就成为欧美国家公园管理研究与实践的重点。如政府立法机制、管理机制、旅游发展监管机制、非政府组织协调机制、社区参与机制、游客管理机制、自愿者服务机制、环境教育机制等。我们通过梳理欧美国家公园旅游利用与生态保育平衡机制研究的趋势、重点、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现阶段国家公园试点区域旅游监管机制研究的若干主题,对于刚刚起步的我国国家公园制度建构和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青海农牧区作为一个场域来解读劳动力流动及其文本政策的社会变迁过程,并从农牧民劳动力流动中的几个问题即青海农牧区传统经济的窘迫问题、青海农牧区劳动力流动后的就业状态与特点、青海农牧区劳动力流动演进发展中冲动与现实困境的矛盾、青海农牧区劳动力流动文本政策执行差距的现实调查等方面对青海农牧区劳动力流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总体观察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19.
《青海社会科学》2013,(2):F0003-F0003
<正>《青海蓝皮书》是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的一个重要学术品牌,是社科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也是国内外了解青海、认识青海的一个重要窗口,该书以青海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等各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要内容,从战略高度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  相似文献   

20.
除了全球气候变暖和青藏高原气候特点等自然因素之外,人类活动的加剧是造成青海湖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重要原因。为此,以生态足迹模型为主要分析方法判断青海湖区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不仅可以为改善青海湖区生态环境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而且有利于制定人口、经济、环境各要素协调发展的政策及制度安排。本文通过对青海湖区生态足迹的预测与分析,提出了青海湖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