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大师.在恩格斯逝世以来,自然科学经历了一系列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一方面证实了恩格斯关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许多卓越见解,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在当代,我们怎样发展自然科学方法论的理论,推动哲学的发展和我国以及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呢?我认为重温恩格斯有关自然科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经济理论,是邓小平在领导和指导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比较系统地初步地回答了我国经济领域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精辟而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基本思想、基本观点而构成的。这个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鲜明特色的部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是邓小平最关紧要的思想,这个思想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对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和对当代世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为了…  相似文献   

3.
人民公社在我国广大农村已经普遍地建立起来了,这一个崭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相结合的组织形式的出现,是农村中社会系关的一个重大变革,并向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一系列新的问题。有许多新问题,由于人民公社的成立时间尚短,  相似文献   

4.
《诗大序》是毛诗首篇《关睢》前的序,是我国诗学发展史上的第一篇重要文献,是对儒家诗论的经典性总结。一直以来,《诗大序》以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在我国的文学批评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在儒家诗学的发展中起着承前起后的作用,它论述了关于诗歌本质、诗歌功用等一系列重要的诗学问题,如吟咏情性的观念,诗与政通的思想,主文谲谏的意识,美刺论,六义说都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唐柘厥关考     
本文以考古材料和文献资料为基础,论证了自唐安西大都护府西行的柘厥关故址在今克孜尔石窟的崖顶;唐时白马河的渡口--白马渡,即今克孜尔河两岸的"克孜尔土拉旧城"、"乌堂城堡"遗址;同时阐述了以柘厥关(今克孜尔石窟)为中心的唐安西大都护府的北方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政治文明建设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又一重要举措。。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规划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子。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做出了纲领性的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邓小平有关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民族拉弦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然而,其发展的速度却比仅有四百余年历史的小提琴艺术缓慢多了,其原因之一就是民族拉弦乐器的造型、规格、曲谱、教材、教学等方面没有实现标准化。这不仅阻碍了这些乐器艺术的传播和发展,也使得它们不可能成为广泛通用的乐器,所以民族拉弦乐器实现规范化、标准化,是乐器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和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在马克思之先,人们仅重视实际所有权而没有所有制的概念。马克思重视具体的所有制问题但没有所有制一般。斯大林把马克思有关所有制的论述简单化和教条化,并在此理论指导下不顾生产条件的制约,把社会主义的丰富的实践归结成以所有制为唯一内容的社会革命,形成了以传统的国家所有制为主的简单的公有制社会。党的十五大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实践,在有关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重要组成部分,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方面,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也能够多样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我国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等一系列问题上突破了传统的所有制理论,对国有企业改革、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和我国经济走向世界具有直接的理论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市社区建设管理的体制缺陷与创新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渐过渡,我国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管理体制正在发生整体的深刻变化,“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正在形成。这就带动了由“单位制”向“社区制”、“国家制”向“社会制”等的一系列制度创新,从而推动了我国城市社会变迁的进程。对于社区建设和发展而言,传统街道式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一、体制创新是城市社会变迁的本质要求  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居民以单位为其社会空间的组织基础,单位是控制和调整整个社会结构的中枢系统。在单位体制下,国家、单位和个人之间存在着自上而下的单向直线式关…  相似文献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思想理论观点,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方针原则,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民主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对拉美的交往起步于新中国成立之初。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与拉美各国共产党及进步人士的友好往来拓展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共的对外交往陷入停滞。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与拉美各类政党和政党组织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的交往格局。受国际和国内局势影响,中国共产党对拉美的交往进程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独立自主、不干涉内部事务是中共与拉美政党互信的前提。互鉴共进、共同发展是新时期中共与拉美政党交流的主题。新时期中拉党际往来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协调发展,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都必须面对的课题,发展中国家政府在社会协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制度安排,政府提高其制度供给的能力是实现社会均衡发展的途径。在这方面,拉美五国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国际资本流入有助于一国的经济增长。但国际资本流入的经济增长效应不会自动产生,它需要东道国具备相应的对国际资本吸收、消化和利用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通常会受经济发展阶段要素禀赋结构、阶段任务和发展目标的制约。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迁,利用国际资本的方式和效应也要发生动态改变。东亚和拉美的一些国家为此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4.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高效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三农"问题。因此,通过研究中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而借鉴孟加拉、印度、拉丁美洲和美国微小金融机构经验,从而为中国村镇银行持续发展寻求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新殖民主义是殖民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它表面上承认原殖民地、附属国人民的独立权利,而实际上却采取种种欺骗手段,采取多种手段尤其是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的手段,对已获得政治独立的国家实行控制和渗透。发达国家实施新殖民主义的场所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和非洲。新殖民主义激起原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们打起民族主义的旗帜在政治、经济与文化领域里进行反对新殖民主义的斗争。这种基于民族主义的反抗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强大使美国研究在全球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然而,中外美国研究在内容范畴上却存在着巨大差别.美国研究在本土的兴起是其民族身份诉求的象征,是内向的,采取的是文化的研究途径;而对中国或其他国家而言,美国研究是对一强大的他国的研究,因此较易倾向于政治、国际关系等方面.各国美国研究协会成立的先后也因此与美国的外交拓展基本一致.通过对加拿大与中国的美国研究的案例分析,认为除了语言与经济条件的限制外,本土主义与国家利益的结合是美国研究各国发展差异的原因所在.中国的美国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对美国这一国家实体的研究,这种研究从长远而言需以美国研究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十月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从克利姆林宫传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对亚、非、拉人民是一个有力的号召.李大钊、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给予高度重视和热情宣传,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武剑 《兰州学刊》2008,(4):72-75
文章对现行发展中国家(主要是非洲、拉美、亚洲和东欧部分地区)土地改革政策进行分析。土地改革在这些国家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针对土地过度集中问题而实施的重新分配和土地权利的确权及登记。土地登记是西方捐助国、国际金融机构、非政府组织、学术界所推崇的土地改革方法。文章对土地登记和确权的三个核心概念——地权的安全性、赋权和习惯法进行深入研究,希望对国内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际贸易往来的不断扩大,反倾销措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贸易保护工具.欧美国家通过本国的反倾销立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本国经济,但同时也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频频遭受反倾销打击.对欧美反倾销制度进行比较分析,特别是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反倾销税含义和建立基础进行界定,并对欧美国家在征收反倾销税实际操作上存在的异同进行研究,对于我国反倾销立法的完善、反倾销税的合理征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In the wake of rising levels of income inequality during the past two decades, widespread concerns emerged about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the poor and the rich that can be observed in many established democracies. Several empirical studies substantiate the link between macro-level income inequality and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 pointing at its broad and negative implications for political equality. Accordingly, these implications are expected to be accentuated in contexts of high inequality, as is the case in Latin America. Despite these general concerns about the consequences of income inequality, few studies have accounted for the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 perceptions of distributive fairness in regard to trust in political institutions. Even less is known about the extent to which distributive fairness perceptions co-vary with objective indicators of inequality. Moreover, the research in this area has traditionally focused on OECD countries, which have lower indexes of inequality than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is study aims at filling this gap by focusing on the relevance of distributive fairness perceptions and macro-level inequality for political trust and on how these two levels interact in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The analyses are based on the Latinobarometer survey 2011, which consists of 18 countries. Multilevel estimations suggest that both dimensions of inequality ar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political trust but that higher levels of macro-level inequality attenuate rather than increase the strength of the nega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distributive fairness perceptions and political tru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