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15年难民危机以来,欧盟的恐怖袭击明显增加。关于难民与恐怖袭击关系的问题一直是各界讨论的焦点,由于欧盟各国的难民政策不同,从国家分类的角度探讨此问题更有助于认识欧盟当前的困境。本文以各国的恐怖袭击次数和避难申请人数为依据,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再针对相关性较高的国家引入其他社会经济变量,筛选出部分变量进行回归建模,最终德国和瑞典的避难申请人数通过了模型检验。根据实验结果,对难民采取"欢迎政策"的德国和瑞典两国的难民问题都导致了恐怖袭击的持续增加,而其他国家则不然。由此可知,由于欧盟共同庇护体系的缺陷和成员国观念的差异,德国和瑞典超负荷接收难民,导致安全局势恶化。因此,欧盟需要反思难民危机凸显出的"一体化"弊端。  相似文献   

2.
难民危机是欧盟面临的多重危机中最为复杂却难以治理的危机之一。欧洲当前出现的难民危机是"阿拉伯之春"以及叙利亚战争以来西亚北非地区持续动荡的余波,也是西方长期介入该地区事务的必然结果。面对难民危机,欧盟及其成员国疲于应对,欧盟制度的脆弱性不断暴露,具体表现在对难民的收容和治理、对难民分摊制度的回应以及应对难民危机的资金提供等方面,欧盟各成员国在道义和国家现实利益之间的矛盾突出。在多重危机作用下,欧盟成员国的民粹主义思潮抬头,民众的疑欧、脱欧倾向日益增强,这些现象最终成为影响英国脱欧以及欧盟成员国内部传统政党式微和极右翼民粹主义势力抬头的重要因素。难民危机暴露出欧盟内部运转机制出现问题,欧盟制度改革迫在眉睫。欧洲一体化进程在难民危机冲击下受到新的挑战,虽然2017年以来难民规模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控制,难民危机逐步缓解,但随着欧洲政治版图的新变化,欧盟的难民政策走向及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是为了配合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具体实施,在欧盟内部刚诞生不久的一种制度设计。国际机制理论作为一门新兴的理论,其定义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已经被学者们广泛应用于解释国际组织的运行发展。本文就尝试运用国际机制这一理论框架去解释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本文首先提出对国际机制概念的理解;然后从国际机制定义的四个方面,即国际体制层面、原则层面、规则层面和决策程序层面去阐述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机制变迁并简要提出机制的现存问题;本文最后展望了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4.
外部化政策是目前世界大多数主权国家和区域行为体解决海上难民问题的主要策略,其中以美国、澳大利亚和欧盟最具代表性。美国的域外战略具有全球覆盖性;澳大利亚的离岸拘留制度主要倾向于在境外周边设置难民营;欧盟的欧洲堡垒制度将欧洲地区视为一个整体,制定统一的难民政策处置难民。三者的政策在实施范围、实施方式和实施效果上都略有不同。这些政策实施的原因主要在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及主权国家侧重本国国家利益。新冠肺炎疫情使传统的外部化政策面临难民与难民目的国的冲突以及全球化与国家边境矛盾的挑战,其解决需要区域治理与全球治理并重。  相似文献   

5.
欧洲化: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研究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化"成为当前研究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新视角。本文探讨了欧洲化视角的兴起,介绍了欧洲化视角的发展历程以及理论的操作化。作者认为,传统理论将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发展看作是国家或社会行为体影响欧洲层面制度建设的过程,而欧洲化视角则突破了这一局限,转而聚焦于欧洲层面的制度建设对成员国的影响,因此是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研究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6.
欧美学术界研究欧盟的角度已逐渐从宏观层面的一体化研究转向中观、乃至微观层面关于欧盟日常运作的研究,研究范式也从单一的国际关系方法走向跨学科综合研究.欧盟已成为国际政治中具有准联邦性质的、多层次治理结构下的一个政治实体.它是一种远远超出国际组织,但又不完全符合联邦国家模式的新型政治体制.欧盟一体化过程中的国家主权与超国家主义之间的斗争在外交与安全政策这一涉及国家核心主权的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当前,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还处于较低发展阶段,但成员国外交政策的"欧盟化"趋势无论在制度上还是内容上,无论在垂直层面还是在水平层面都有迹可寻.  相似文献   

7.
自欧债危机以来,欧盟经历了诸如欧债危机、周边安全危机、难民危机、恐怖袭击、认同危机等多重危机的冲击,这种冲击也反映到欧盟对外政策方面。从最近几年欧盟在对外政策各领域发布的政策文献以及对外行动实践来看,欧盟对外政策中务实主义色彩日益浓重,反映了其在价值观外交遇挫后的战略调整。欧盟现在更加重视周边的安全和稳定,更加重视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针对某些国家提出了复原力概念,在安全与稳定之间寻求平衡,强调战略自主性以加强欧洲和美国的关系,强调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欧盟对外政策调整同样反映在其对华政策领域,欧盟对华疑惧情绪增加,对华政策中贸易保护主义色彩渐浓,更加强调对中国的规制和欧盟的整体利益,在重视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考虑到地缘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8.
难民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中东地区面临着复杂且形势严峻的"难民海啸",中国也遭遇了大规模"难民潮",难民保护和治理难度很大,严重影响地区稳定发展。难民问题复杂,牵涉较广,影响深远,需要国际社会和国家政策多层次、多领域协调合作、共同治理。对涌入中东地区和中国的难民现状、难民治理进行结构分析,并加以比较,从而提出双方治理的经验和启示,有助于推动双方难民治理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9.
欧美学术界研究欧盟的角度已逐渐从宏观层面的一体化研究转向中观、乃至微观层面关于欧盟日常运作的研究,研究范式也从单一的国际关系方法走向跨学科综合研究。欧盟已成为国际政治中具有准联邦性质的、多层次治理结构下的一个政治实体。它是一种远远超出国际组织,但又不完全符合联邦国家模式的新型政治体制。欧盟一体化过程中的国家主权与超国家主义之间的斗争在外交与安全政策这一涉及国家核心主权的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当前,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还处于较低发展阶段,但成员国外交政策的“欧盟化”趋势无论在制度上还是内容上,无论在垂直层面还是在水平层面都有迹可寻。  相似文献   

10.
国内支持是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新一轮农业谈判的主要内容之一。深入分析欧盟农业国内支持政策及其谈判立场的形成原因 ,并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对欧盟农业支持的约束条件和变化趋势进行定量研究。同时 ,结合欧盟最新的共同农业政策改革 ,进一步探讨了欧盟农业国内支持政策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欧盟27国领导人在2007年12月13日正式签署了《里斯本条约》,旨在取代此前因法荷全民公决失利而陷入危机的《欧盟宪法条约》,该条约应在所有成员国批准后于2009年1月1日即下次欧洲议会选举前生效。本文首先分析《里斯本条约》与现行《尼斯条约》,尤其是与《欧盟宪法条约》相比带来的新变化,然后探讨《里斯本条约》能否如欧盟政治精英所期望的那样,令欧盟决策更透明、民主和高效。  相似文献   

12.
投资条约的价值体系由目的价值、形式价值和评价标准三个部分组成,投资条约的目的价值之间、形式价值之间以及目的价值与形式价值之间既存在协调关系,也存在冲突关系。为寻求投资条约整体价值的最大化,应当遵循兼顾协调、价值权衡和维护投资条约安定性的原则,在投资条约的缔结、修订、解释以及实施过程中,对投资条约的诸价值予以整合。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对于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是否平等的问题存有争议,其根源在于采用了国际关系史和国际法两种不同的标准。该约的签订程序按国际法的标准是平等的,但其内容按国际法的标准则存在着领事裁判权等不平等的方面。其签订目的和效果按国际关系史的标准看,是日本用修约的方式为日后"合法"入侵朝鲜所做的准备。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等系列条约属于“不平等条约”已是定论,但这一系列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尚未被充分了解。这些条约的背景是明清时期国家与沿海边缘社会的紧张关系和由此造成的沿海边缘社会发育不良、身份含糊,以及开放广州对外贸易的同时严格限制中外接触。所以,条约的核心内容是解决中外之间社会经济在通商口岸“自由”交流问题,由此形成中外之间的纽带———沿海边缘社会。中外条约谈判过程中围绕“誊黄公布释放汉奸”和天主教传教自由展开激烈的争执,与我们今天的关注点有很大差异。了解这一史实有助于全面认识鸦片战争前后中外之间和中国内部存在的问题,以及战后历史变动的趋向。  相似文献   

15.
国内学界探讨著作权强制许可制度多从其设立的必要性和建构的可行性入手,脱离了著作权强制许可制度的历史背景,其立论亦难免有所牵强.从《伯尔尼公约》斯德哥尔摩文本、巴黎文本以及随后的《世界版权公约》和《录音制品公约》对著作权强制许可具体实施规则和程序的修订可以看出,著作权强制许可适用越来越严格已成为主要趋势,其背后反映了国际著作权法日益加强著作权人利益保护的现实.同时,从著作权私法属性出发,不宜盲目设立著作权强制许可制度,而应先有效挖掘我国现有著作权的限制与例外制度.  相似文献   

16.
论WTO争端解决的条约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TO争端解决的条约解释提供了迄今为止国际条约法领域最丰富、最具研究价值的实践。本文从国际公法角度,以1995年WTO建立后至2005年6月的158项争端解决报告为实证考察对象,阐明条约解释在WTO争端解决中的重要性,概述WTO争端解决中条约解释通则的问题,分析其特别规则,略比国际法院诉讼案件中的条约解释实践,并得出若干结论,以期对我国参加WTO争端解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条约成为国内法是必要的,因为条约成为国内法是合理确定条约在法律体系中的位阶的需要,是正确适用条约的需要。条约成为国内法也是可行的,因为条约与国内法一样都是法律,同时国家既是国内法的制定者,又是条约的参与制定者或者认可者,使得条约易于成为国内法;条约对当事国具有法律拘束力,这给国家以压力和动力推动条约成为国内法。对缔约国有效的条约不能自动成为国内法,国家主要通过公布条约并指令实施、通过立法将条约转化为国内法等方式使条约成为国内法。  相似文献   

18.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虽然是强权政治的产物,但它在客观上为防止核扩散起着积极作用,是核不扩散体制的基石。该条约经历了许多严峻的考验,当今也面临不少的挑战,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未来还是美好的。为了实现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目标,今后更应关注核裁军和无核国家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只有这样,无核世界的美好愿望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9.
20.
当前,双边投资条约(BIT)实践出现了"自由化"和"可持续发展"两种发展趋向。在成为最大资本输入国和新兴资本输出国的新形势下,我国应在总结分析BIT范本发展趋向和相关实践的基础上,从解决南北问题的高度,坚持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注重致力于BIT传统条款的"扬弃"和创新条款的采纳,审慎制订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导向"BIT范本,指导和规范我国的BIT实践,为国际投资条约体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