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是探索执政规律、总结执政经验的需要,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的执政体制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执政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需要,必须实现为人民执政和靠人民执政的统一,党内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统一,努力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必须坚决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使党的主张依法转化为国家的意志,广大党员干部更要带头守法、保证执法。  相似文献   

2.
从公民主体性的角度来说,公民意识是实施依法治国、加强社会监督、推进民主发展的基本前提;提升公民意识,必须开展持续有效的公民教育和民主实践,不断推进依法治国,增强公民法治意识,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规范。  相似文献   

3.
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并强调: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四中全会的决定所构想的中国梦——法治梦,为我们学界拓宽了研讨法治理论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执政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统一。依法执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依法执政意味着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变革,这种转变又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关于依法治国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治和民主总是联为一体的,就如专制与人治不可分割一样。我们实行依法治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民主,更好地实现“民治”。依法治国,即是变人治为法治,必须重在管权、重在治官。实行依法治国,关键在于执政党建设。党的领导是不能动摇的,但党要善于领导,党的执政方式要适时转变。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过程,即是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剖析了法治的科学内涵。指出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必须准确把握依法治国的含义 ,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增强全体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重视法治的制度性条件建设  相似文献   

7.
十七大报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贯彻的基础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要求公民政府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特别指出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8.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党的执政方式,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在推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依法执政是关键,是实现党的领导和执政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保障。依法执政要求党领导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保障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力,保护公民合法权利,树立党的权威。但是,也要看到依法执政的局限性,防止出现滥用法律和以情代法的误区。坚持依法执政,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相似文献   

9.
党的执政理念决定了党必须做到科学、民主和依法执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要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执政能力,巩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和执政地位,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特别是执政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取向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牢牢把握它的基准点:党内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先决要件;公民意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人文基础;宪政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律保障;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下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要求树立法治信仰,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正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被社会大众所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是公民道德的重要体现。同时,以德治国的核心在于公民道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党的领导下,树立法治和德治的理念,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联系,是新时期治国理念的升华。  相似文献   

12.
以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方略。法治与民主不可分割,但它并不等于具有工具主义特质的法制。但囿于我国的国情实现法治社会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民主革命反封建的缺失;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失误;商品经济的薄弱以及文化教育的落后等等。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不可盲目乐观。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立场,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环境、历史任务和基本国情,从三个"全新"的维度科学阐释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它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最新发展、最新成果,更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理论到实践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这一思想在依法治理、法治道路、党法关系、依宪治国等领域的理论创新,深化了对国家治理一般规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和共产党依法执政规律的认识,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大和宪法修正案确立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我国将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不会一蹴而就。加强基层人大建设是推进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法治: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法治具有同质性,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选择。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历史经验证明,和谐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调节中实现的,而实现手段之一就是法治。因此,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法治本身就是一个制度性、根本性的问题,它可以为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塑造诚信友爱的社会精神创造一种基本的制度环境。和谐社会蕴含法治价值,二者在本质上契合,因此,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6.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首次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准确把握江泽民同志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德治与法治的相互关联以及建设法治国家的主要途径等法治思想,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质要求、根本保障和重要途径。加强法治,必须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和健全民主法制建设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在强调以法治保障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考虑经济与社会如何实现协调共进的问题。市场经济法治原本就应与社会治理创新相生相伴,不应忽视社会治理创新需求而单纯追求经济成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专注于追求GDP增长,严重忽视了社会治理创新,衍生了大量社会问题,进而阻滞了经济发展。当下最为关键的是,结合社会治理创新在公平、效率、秩序等价值理念方面的新要求,审视中国市场经济法治与社会治理创新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结合中国对市场经济法治的顶层设计,确立扩展公民自由、保障公民权利、提升公众参与能力、规范和约束公权力的市场经济法治进路。  相似文献   

19.
法治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不仅有助于加强我国法治建设的社会基础,而且农村法治建设本身就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对形成和建立我国的法的理论和法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就内涵而言,“新农村”是以现行宪法制度为前提,以宪法所致力于构建的宪法秩序为基础的社会状态,并且这种社会状态应该是以法律为主要治理模式所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涉及农民主体地位、农村经济、农村治理、农村文化建设、农村社会保障、政府职能转变等六个方面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中西方文化中,各种法学学派对法的本质的认识和认知都有很大的不同,至今理论界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放眼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用法治来治理国家,使法治的选择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成为人类普遍的选择:纵观历史,从古代宗法制度到现代法治,从人治到法治,反映了人们对法的规律的认识的加深,因此,也揭示了法有着自身内在的规律,如同自然界有着自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法的规律亦有其客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