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左传》擅长描写战争,尤其是大战。五大战役之中,又以城濮之战最为精采。 城濮之战主要写晋楚争霸,战事发生于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但其契机则由来已久。 春秋初年,楚国在南方崛起,发展非常迅速,极力向中原扩张,兼并了很多小国,“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成为春秋时代地盘最大的国家。从公元前704年起,楚子熊  相似文献   

2.
《阅读与作文》2007,(3):4-13
东周时期,各地诸侯国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他们为了扩张势力,称王称霸,展开了一系列空前的厮杀。这一时期,在今天的江浙一带的大地上,吴国和相邻的越国之间发生了数次大规模战争,史称“吴越争霸”。“卧薪尝胆”、“兔死狗烹”等典故就出于这次争霸战争。而西施的故事更是在民间流传甚广,妇孺皆知。我们就以西施的传说为切入点,再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也加剧了各国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对此,饱受战争之苦的弱小国家竭力反对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宋国发起和主持了以"弭兵"为口号的和平运动.争霸战争和弭兵运动都对春秋时期的变局产生了很大影响,是推动春秋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而"弭兵"运动的促成,也反映了宋国作为弱小国家在春秋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宋国外交的巨大胜利.  相似文献   

4.
它打败西班牙和荷兰而成为海上强国;接着同法国进行了三次争霸战争,掌握了世界殖民霸权,继而更巧妙地推行均势外交.加紧殖民争夺.建成了强大的殖民帝国;最后在同德国争霸的两次世界大战中,虽然赢得了胜利,但却丧失了世界霸权,大英帝国也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5.
春秋争霸过程中,会盟以其特殊的功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功能至少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可以建立比较稳定的军事联盟关系,有效的开展争霸战争;可以确立公认的霸主地位,把军事胜利转化为政治成果;可以实现暂时的"弭兵",在和平状态下共同瓜分小国利益。会盟所以具有这些特殊功能,是与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分不开的,也是春秋争霸的性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期,在诸侯争霸的大背景下,时有小国受大国指使,服从于大国之目的而与其他国家进行战争,这种战争乃是代理战争。《左传》一共记载了12次代理战争,据之可以归纳出代理战争的八个特征。春秋时期的代理战争与当代国际政治中的代理战争的实质相同,都是大国争夺体系霸权的一种具体手段。  相似文献   

7.
在秦、汉两个统一的王朝之间,存在着从公元前二○六年十月至公元前二○二年二月长达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时期。在灭秦战争中做出卓著贡献的刘邦和项羽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逐鹿,增强了这一时期历史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也吸引着后世的许多研究者对战争的性质作出探讨。有人认为楚汉战争是地主阶级两个不同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有人认为是安定统一和分裂割据两种国家命运的决战,有人认为是复辟与反复辟、倒退与前进的大搏斗  相似文献   

8.
结盟的历史是灾难的历史 自从人类有了阶级、有了国家、有了战争,就有了结盟现象。结盟的目的之一通常是防止侵入,结盟国家往往都说结盟是为了自卫。但在当代的国际关系中,“自卫”又往往成了掩盖自己同盟进攻性的一个借口。因此结盟常常成为列强争霸世界的一个工具,一部20世纪的结盟史,是一部人类灾难的历史。 20世纪以来,世界有几次影响深远的结盟经历。第一次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重新瓜分世界,结成“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集团,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次结盟是20世纪30年代德、日、意法西斯结成的“轴心国”同盟以及此后中、苏、美、英等国为反击侵略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第三次是以美苏争霸为特征的“北约”与“华约”两大阵营的对峙。由于特  相似文献   

9.
中国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九一八事变后,抗日并没有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主流,当时中国政局的关键仍然是如何结束国内政局的分裂与动荡状态,以实现国家的统一;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之间的战争仍只是属于局部战争,而中日两国并没有进入国与国之间的一种全面战争状态。只有到了七七事变之后,抗日才真正成为中国社会压倒一切的时代主题,中国抗日战争因此应从七七事变算起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历史上各民族"共同疆域"所涉及到的历史内容及其形成演变过程进行探讨.认为"共同疆域"指的是国内的不同民族之间或同一民族在不同国家所共同拥有的疆域."共同疆域"分历史上的共同疆域与现代的共同疆域两种类型."共同疆域"往往又和跨界民族联系到一起,牵涉复杂的疆域归属理论问题.文章围绕着"共同疆域"的形成及类型、"共同疆域"的衍生问题、"共同疆域"所涉问题之国际法解释等三方面,讨论"共同疆域"沿革过程中形成的国际惯例及其对当代处理国与国之间历史疆域遗留问题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历史上各民族"共同疆域"所涉及到的历史内容及其形成演变过程进行探讨,认为"共同疆域"指的是国内的不同民族之间或同一民族在不同国家所共同拥有的疆域."共同疆域"分历史上的共同疆域与现代的共同疆域两种类型."共同疆域"往往又和跨界民族联系到一起,牵涉复杂的疆域归属理论问题.文章围绕着"共同疆域"的形成及类型、"共同疆域"的衍生问题、"共同疆域"所涉问题之国际法解释等三方面,讨论"共同疆域"沿革过程中形成的国际惯例及其对当代处理国与国之间历史疆域遗留问题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冷战和两极世界的结束,正在形成一个新的多极世界。在这个多极世界上,关于民族与民族之间、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产生了诸多争论的问题。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和战争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释没有也不可能有一致的意见。在这方面众说纷纭,从认为战争将从国际社会生活中消失的乐天派到绝对坚持“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这一著名提法是基本原则的“混战”派,什么样的观点和立场都有。本文尝试对该问  相似文献   

13.
自1948年建国以来,以色列几乎一直处在与周边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战争或冲突之中;为了应对旷日持久且异常严峻的生存挑战,追求国家和国民绝对安全成为以色列国一直奉行的国家战略。具体来说,这种独特安全意识的形成有三大原因:以色列所处的特殊地缘政治格局、历届政府信奉的"国家安全例外论"以及全体国民所共有的危机意识。正是在此三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家安全在以色列被赋予了极高的政治意义,乃至成为最高的国家利益与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4.
五代十国时期,各割据政权之间形成了以中原和江淮为核心的两大对立集团,互相对抗、牵制并出现多次征伐战争。南唐(杨吴)与中原政权之间的战争历经与后梁、后周和北宋3个主要的阶段。了解战争阶段形势及其战争特点的发展变化,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南唐的历史地位,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和大势。  相似文献   

15.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性质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又重新活跃起来,见诸于书刊的文章日益增多,其主要论点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早已流行的“两段论”,即“二战”“有着性质不同的两个发展阶段,它以帝国主义争霸的非正义战争开始,从苏德战争爆发后转化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另一种认为“二战”自始至终是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不存在什么帝国主义战争阶段。  相似文献   

16.
低烈度战争理论是里根政府面对美苏争霸的新格局而提出的外交政策理论,它是里根主义的核心内容。该理论认为虽然美国仍面临着大规模的核战及常规战争的威胁,但是一系列的低烈度战争已经成为美国国家安全所面临的最突出的挑战,因而美国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应对这种威胁。这一理论成为里根政府外交政策尤其是第三世界政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唐德宗即位第二年即建中二年(781)发动了针对魏博、成德、淄青和山南东道四镇的讨伐战争。这场旨在扫平割据藩镇的军事行动,前后绵延七年之久,涉及唐朝东北、西北、中原及西南的诸多藩镇,导致了两次叛乱性质的兵变和皇帝的两次出奔,史称"建中之乱",亦称"四镇之乱"。"建中之乱"历来被描述成为一场一无所获的冒进军事行动,其实不然。本文将叙述这场武装冲突的始末,探讨其如何促使唐中央政府和原先割据的河朔三镇重新进行力量对比,并且附带性地促使皇家嫡系部队神策军的崛起及解决唐王朝的痼疾朔方军问题,重新形成安史之乱之后四方藩镇相互制衡、藩镇林立而中央政府屹立不倒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明代话本小说生动展现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及争斗、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和睦及冲突。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友好主要表现为频繁密切的商贸活动、外交往来、文化交流;而种族、文化、习俗的差异导致国家间的隔阂,为了争夺丰富资源国与国发生战争。国内各民族之间总体上相处融洽,各民族在文化、风俗方面相互影响;政治和经济问题是造成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解决矛盾的方式以武力与求和为主。明代话本小说所反映的内容,对于深入研究古代经济、文化、外交、民族关系提供了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19.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中,小国以色列受挫于先,制胜于后。战争为双方综合国力的对抗,而武器与人是战争的两项基本要素,笔者从这两项基本要素着眼,管窥中东战局,对以色列扭转战局的潜在因素作一粗浅的分析。1.第四次中东战争时阿、以在武器装备方面基本呈均势状态第四次中东战争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即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势均力敌,相互争霸的时期。当时苏联为达到控制中东的目的,将大量现代化武器提供给了阿拉伯国家,而美国则大力武装以色列。仅在1973年10—11月间的20多天中,苏联即向埃及、叙利亚海运和空运了近2000辆坦克和装甲车辆,美国则赶  相似文献   

20.
杨子"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等思想在当时能获得极大影响,在于他代表了对于诸侯争霸战争、"率土地以食人"者厌恶、反感、憎恨的广大下层民众的情绪、态度和立场。从现有的材料看,杨子只是坚持一种个人对待国家和社会的态度,并没有真正将其上升为一种治国原则。杨子的社会思想是对以家族制为基础的社会体制的一次反叛。作为中国社会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杨子第一个提出了以个人为本的思想,认为个人的存在高于国家和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