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城镇化与城镇农村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城镇标准的改变和“市管县”、“镇带村”、“整县改市”等方案的实施,使我国城镇化产生和加强了两种特有的重要现象:一是农村城镇化,农村地区城镇迅速扩张,即所谓小城镇道路使农村城镇人口占县域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二是城镇农村化,即大量的农业人口或村委会人口被划入城镇“版图”,市镇人口中农业人口比重迅速上升。  相似文献   

2.
<正>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以及随之发生的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的变化,是我国正在经历和必将经历的人口变换过程。其特点是:农业劳动力在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并不表现为向大中城市的迁移运动,而是在“离土不离乡”的人口流动中向小城镇移动和聚居。农村人口城镇化,是指伴随着农业劳动力转移,通过人口迁移发生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我国人口的城镇化道路,是农业劳动力首先大量地转为亦农亦非人口,继而向“就地靠乡”的小城镇移动和聚居,有层次、分阶段地分别进入小城镇体系;在大城市“截流”、中小城市“疏导”、小城镇“蓄水”的交互作用中,将“人口流”截在小城镇这一格,减少大中城市在“超负荷运行中”的人口压力,形成工农结合,城乡结合,以就地转移为主,小城镇容纳为主,亦农亦非为主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在利用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深入分析城乡人口迁移时,必须充分注意这次普查关于迁移人口调查统计口径的限定,尤其不能忽视以下两点:1、这次普查登记的迁移人口是指1985年7月1日常住地与1990年7月1日常住地比较.发生跨县、市变动的人.即不包括县、市内特别是县内城乡迁移人口.但以往有关调查研究表明.80年代中国城乡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农村人口向市镇的迁移已经转为以向镇的迁移为主,而在向镇的迁移中又以就近迁入县内小城镇为主。这次普查因口径限定,未能充分显示这一重要特点。2、在城乡迁移人口普查数据的汇总表中,迁移人口的原常住地即迁出地按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类型“城市街道、镇、乡”划分,而现住地即迁入地按“市、镇、县”划分,由于“市”中除城市街道外还含有市辖镇和市辖乡,因此,上述迁出地与迁入地划分中的三类相应地域并非严格的同地域口径。在非同地域口径基础上求得的城乡人口净迁移数量难免会有一  相似文献   

4.
论“两栖人口”——四论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两栖人口的出现 “两栖”原为生物学上的术语,这里我们提出的“两栖人口”,是指不变更户口,越过乡、镇界限,以劳务输出为目的的农村劳动者。通俗讲,两栖人口是指户籍在原地,劳动在彼地,离乡不“背井”的农村劳动者。它是流动人口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劳动力流动在我国目前条件下的特定表现。 劳动力流动的内在冲动在任何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任何社会都存在收益差异  相似文献   

5.
长期滞后发展的城市化 ,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要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 ,必须研究潜在的城市化主体—农村人口集团特征及个人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根据对浙江省柯桥、柳市两镇农村人口的主体和城市化行为的主要决策者—农村劳动力的实地抽样调查资料 ,以新的研究视角和定量为主的统计分析方法 ,对我国东部农村地区“潜在”城市化人口向小城镇 (或其他城市 )迁移之城市化意向的个人影响因素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 ,得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根据1988年夏秋湖南省桃源农村社区调查的材料写成的,是对农村人口流动新动向的深层探究和剖析。 桃源县属中国典型的农村社区类型县,90%以上社区人口是农村人口,农业经济特征极为明显。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过去长期凝固的社区人口开始流动,农村城镇开始复苏,一度兴起了“小城镇热”。但是,最近的调查材料表明,这种“热度”开始降温,流动人口的主体选择渐趋理智和现实。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模式─—龙港模式,在中国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中有着多方面积极作用,可以加快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对外来人口进入小城镇应持积极欢迎的态度。温州龙港“农民城”在短时间内发育为小城镇,即是生动的例证。  相似文献   

8.
1987年中国2‰人口生育节育抽样调查提供了分地区分年代分年龄分孩次的生育资料,是在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中分5个层次(城市市区、城市郊区、农林场、镇、农村)抽样取点。为了研究的便利,我们以抽样点是村委会还是居委会为标准划分了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并以此为原则对2‰的调查资料进行了重新汇总。因此,本文所称的“中国农村人口”是指2‰生育调查中以村委会样本点为基础的人口,并以这一样本  相似文献   

9.
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向纵深发展,我国广大农村出现了一个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大好形势,在新形势的推动下,人口城镇化发展了,无数小城镇应运而生.小城镇的崛起,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搞活城乡物资交流,发展商品经济,加速农村“两个转变”的迫切要求,也是农村开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缩小三大差别的必由之路.正如胡耀邦同志指出的“没有小城镇,农村里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就没有腿.”发展小城镇,对于振兴我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农村人口逐步城市化是人口迁移中的主要趋势。控制农村人口迁往城市,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和贯彻城市发展方针是我国当前控制城市人口迁移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本文所讲城市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置城市建制的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和县辖镇。城市人口迁移是以每个城市的行政区划为界,凡迁出或迁入某个城市行政区域并迁转常住户口的即为城市人口迁移。迁出与迁入是相对应发生的。这种跨越了城市行政区划界限的迁移包括国际间、省际间、城市际间、市区与县际间的多种迁移。各个城市行政区域内的移动以及未迁转常住户口而长期来某城市居住或离开某城市外出居住的均不属本文所讲的城市人口迁移。 本文着重概述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人口迁移情况、特点以及个人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因此,要把解决“三农”问题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统筹考虑。本文从人口学的视角对“三农”问题进行分析。一、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尽管这三个问题分析的侧重点不同,但它们是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必须将三者联系起来考虑。同时,“三农”问题的这三个方面又不能等量齐观。在“三农”问题中,核心是占中国人口2/3左右的“农民”人口问题,因为农村是农民居住…  相似文献   

12.
一、农村人口素质的含义与衡量标准 农村人口素质是指居住在县城以下的各行各业人口的质量,其中以农业人口素质为主体。其含义与衡量标准与一般的人口素质是一致的。目前,学术界对人口素质(包括对农村人口素质)含义的理解不一致。1987年春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全国农村人口理论讨论会上,主要提出四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人口素质是指特质、特征。他们借助计算机语言来说明,从功能上  相似文献   

13.
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流动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本世纪中叶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在人口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流动的模式是:农村→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并且这种模式至今仍为世界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然而,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率先步入人口城市化的若干发达国家其人口流动模式发生了令人瞩目的转变:特大或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农村,城市人口规模构成也发生相应变动。不少发达国家是经历了大城市“膨胀病”的阵痛,为其消极的社会经济后果付出巨大代价后才转入这一模式的。值得研究的是,这一转变是否标志着人口城市化进入了新阶段?其动因是什么?本文略述浅见。  相似文献   

14.
小城镇的人口管理机制彭大贵,谢恩荣一、小城镇人口管理的特点小城镇是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对周围的广大农村起着聚散和幅射的作用。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后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确立,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使...  相似文献   

15.
人口逆淘汰与城镇化制度安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在分析人口逆淘汰和人口城镇化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加速中国人口城镇化的机制创新,探讨了人口城镇化和人口素质,特别是人口信息素质提高的相互关系。本文认为要通过城镇化来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逆淘汰,一是处理好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大力提高市民的现代化素质,特别是信息素质;二是处理好体制内户籍人口与体制外非户籍人口的关系,大力提高城市“准市民”人口的工作和文化素质;三是处理好城市与农村城镇的关系,大力提高农村小城镇的发展素质。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三普”至“四普”间市镇人口增长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后,我国城镇人口的增长变化主要是由于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农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以及市、镇的新建扩建、所造成的。而联合国在80年代中期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增长构成的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城镇人口增长的60%是由于农村到城镇的迁移和市、镇的新建、扩建所致,城镇人口增长的40%来自于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而在发展中国家,因农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和市、镇的新建、扩建而造成的城镇人口增长只占城镇人口增  相似文献   

17.
<正> 十亿人口的中国,究竟有多少人搞饭吃?这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问题。过去只有一些推算和估计,根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可以比较确切地回答这一问题。一、“八亿人口搞饭吃”的说法不够确切由于我国有八亿人口居住在农村,所以过去一直有“八亿人口搞饭吃”的说法。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第一,它包括了儿童和老人等被抚养人口。1982年农村中15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人口为3.43亿,占农村总人口的43%,他们未参加经济活动,属于  相似文献   

18.
这几年,我国人口理论界和社会上广泛流行这样一种观点:——“人口逆淘汰”。它指的是:目前推行的“城市一对夫妻一般只生一个、农村符合条件的可生两个”的政策,将造成人口天平的严重失衡,即占我国总人口绝大比重的农村人口中新增人口的  相似文献   

19.
<正> 美国人常常怀着渴望的心情,谈论他们如何如何喜爱农村生活和乡下的新鲜空气,但是,他们的喜爱是一回事,他们的流动情况则是另外一回事。于是,美国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之国。同七十年代发起的回到乡下去的运动相比,美国国情普查局对八十年代到目前为止的人口统计表明,具有城市特点的县比具有农村特点的县的人口增长速度差不多要快1倍。现在,美国全国人口有3/4居住在城市地区。拉特格斯大学城市问题专家乔治·斯滕利布说:“中西部地区一些小城镇的人就要走空了。这说明农村实际人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给城市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其中“蓝印”户口的出现又给本来难以承受的城市计划生育工作增加了新的困扰。 所谓“蓝印”户口,是指在城区有效的城镇居民户口。它与现在城区居民户口的主要区别是不能随意迁往其他城镇。办理“蓝印”户口的对象是居住在本市各县区的农业人口和愿意来本区居住的全国各省、市、县的农业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