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8 毫秒
1.
网络文艺批评的存在形态包括以网民为主体的游戏式批评、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批评、以媒体为主体的价值论批评和以学院派为主体的艺术性批评.其批评特质也迥然不同,游戏式批评具有交互性、娱乐性和碎微化的特征,商业化批评以消费为导向和以用户为中心,价值论批评强调对新闻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引导,而艺术性批评则重视文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专业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位兼具作家与学者双重身份的批评家,格非在批评实践中既有从知识学层面所展开的客观性研究,也有以自身创作经验为依据的主观性价值诉求。前者对批评对象所进行的概念分析与理论归纳,是一种典型的以求真为目标的学院派批评;而后者对原作故事情节的追踪复述,以及由此所展开的对于小说之艺术本源的探讨,则是一种以求善和求美为目标的作家式批评。这两类异质性批评话语的繁荣共生,造成了格非文学批评的一个基本特点,即以小说叙事的方式去展开批评实践。这种小说式批评方法,对于解决当前文学批评的合法性危机问题,无疑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于新时期批评现状及出路的理性检视和实践探求成为当前文坛热点之一。本文作者立足于对美国当代杰出批评史家雷纳·韦勒克精深的理论及批评史著作的诠解与考察,着意于从中提取对当下中国文学批评的适用启示。作者认为,韦氏对文学批评学科特性的界定十分符合文学研究的内在规律,有助于人们在理论上准确把握批评的应有功能;而在具体批评操作中,韦氏关于批评尺度、批评方法的论述与践行又为当前文学批评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艺术启示。借鉴并接受这些启示,将有助于纠正因理论界对批评的理论本质与实践功能的模糊认识和错误定位而导致的诸多混乱,促使文学批评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4.
万志全 《兰州学刊》2009,(6):182-185
对《文章精义》的创作理论和批评实践之精密研究尚未展开。在“文章创作观、继承发展观、批评术语、比喻式批评实践”等方面,它有着独特的理论价值。它强调“放胸襟于太虚”的创作素养,推崇“浑然天成”的最高审美境界,要求痛下功夫,精通古人内在的精神魂魄。它创新使用了“力量、圆方、顺逆”等批评术语,对比喻式批评进行了有益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中国批评界现有的各类按主体划分的文艺批评形态——学者批评、读者批评、作家批评、编者(编辑)批评等,在网络文艺批评领域发挥各自优势,取得了一定成绩,其杂语纷争局面也自有其积极意义。但它们在批评实践中遭遇的问题更为突出,每一种批评主体的个体行为都很难达到有效阐释网络文艺现象的目的。也许,建构读者、作者、编者、学者"四方主体合作式批评",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这一新的文艺批评范式具有"金字塔形合作式话语生产"和"环形合作式话语生产"两种具体操作形式。  相似文献   

6.
李健吾的感悟式批评建基于赏析品评,融合了中国古典感悟式批评与法国印象主义批评,形成了个人特色鲜明的批评旨趣与审美追求.其理论特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倚重审美直觉和感悟.兼采并用系统分析与实证的科学思维,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转化并与西方印象批评形成了对接;强调批评主体的深度介入和情感体验,既重视阅读作品的主观印象、情绪体验,又兼顾创作主体的心路历程;文本形态和话语呈现灵动自由,以饱蘸情感的诗性语言在对批评对象的意象化表达中凝定了曲致微妙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7.
《诗品》之所以成为百代诗话之祖 ,与它兼收并蓄的“点悟式”批评方法关系最为密切。这种批评方法包括比较、象喻、摘句、以及“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等 ,传达的是批评主体对诗歌内在意蕴的直觉印象 ,注重于对作品整体风神的把握 ,给读者留下极为广阔的再创造空间。历代诗话大多承袭这种“点悟式”批评方法 ,并使之不断完善 ,成为民族诗歌批评的瑰宝。  相似文献   

8.
当前艺术批评出现传统媒体艺术批评、新兴媒体艺术批评和学术型艺术批评三分天下这一新格局。学术型艺术批评要在两面夹击中突围,就需推进自身的学术自觉,即心灵文化自觉、艺术史自觉、艺术思想自觉以及学术个性自觉。在艺术批评发生分化的当前,做好学术型艺术批评自己或许正是要务。  相似文献   

9.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批评,新媒体时代的文学批评,其文本载体和文体样式以网格批评为大宗。网络批评以不同于传统纸媒批评的体裁、语式和风格,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凡客的咆哮"。文章从对"凡客体"和"咆哮体"这两类网络批评文体的分析入手,阐释网络批评的文体特征,辨析网格批评的文体风格,并在此基础上,揭示新媒体时代网络批评文体的文化价值及其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批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20多年文学批评的发展是很引人深思的,对它进行剖析和反思无疑也 是非常重要的。20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在反思、清理以往被意识形态遮蔽的命题中实现了 观念的变化和批评自觉意识的觉醒;90年代文学批评则呈现出了一种“镜城式”情境,文化 批评也从此方兴未艾,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当下。对以往文学批评的反思和剖析最终是为了 建构主导多元、充满理性而积极创新的当代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1.
刘海军 《理论界》2007,16(10):214-215
直觉思维是沈从文的感悟式印象批评的重要成因。沈从文文学批评的印象性特征与其作家身份、传统文化艺术的熏染密切相关,此外,还深受李健吾印象主义批评潜移默化的影响。沈从文、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堪称中国现代感悟式印象批评的双璧。在当今盛行的大文化批评挤兑文学性的语境下,沈从文文学批评无疑有着重大的价值和可资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给电视剧批评带来飞跃式的发展与繁荣,但其内在的商品逻辑与利润导向也同时隐含着电视剧批评的生态失衡。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时代,电视剧批评领域的生态失衡主要体现在西方文艺理论占据主体地位,民族批评与本土批评弱化;电视剧批评由艺术变为"商品",部分电视剧批评沦为商业的奴隶;非专业的电视剧批评成为影响电视剧创作的重要力量。要纠正这些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塑电视剧批评生态:一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电视剧批评体系;二是正确认识电视剧的经济属性,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三是重视网络媒体,提高专业批评的网络话语权比重。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电视剧实践与批评的良性互动,推动电视剧社会价值、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13.
文化批评:全球化时代文学批评的突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当前文学批评的困境入手,考察了西方从马修·阿诺德到诺斯洛普·弗莱的相关文化批评的发展之路,提出文化批评将拓展当前文学批评日益狭窄的研究空间,成为喧嚣的大众文化研究中文学批评的一种突围方式,而且在新世纪的文化研究中,文化批评将成为日益显著的一个文化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主义诗歌批评已经走过百年历程,从最初阶段的片段、零散式的诗歌解释逐步发展成为有着完备诗学理论、诗歌批评、诗歌史写作构成的批评体系;现代主义诗歌批评顺应诗歌发展的潮流,完成向先锋批评话语的转向,为诗歌批评找到全新的理论增长点;新世纪诗歌正在转入常态化写作,必然要求诗歌批评在坚守批评伦理的同时,发生相应的话语转型.  相似文献   

15.
胡风的外国文学批评成为他一生文学工作的重要一翼。从写作形式看,胡风的外国文学批评形式灵活:有时呈现为评介式,侧重介绍、叙述、说明,理论探讨的成分较少;有时则是作品评析,属于本色的批评方式;有时以专题论文形态出现,注重对现实主义大师进行评说,其批评角度是仰视型的,有较高的审美水平,显示了很强的审美力量和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意识形态批评,其次是道德批评;上世纪初及80年代以来,引进西方各种理论与方法的同时,出现了运用各种理论来演绎批评作家作品的分析批评。这几类批评都不是从直接的作品阅读体验出发,而是从作品外在的意识形态与伦理道德或是某种抽象的理论形态出发,用作品来验证意识形态、道德伦理或某种理论,文学价值附属于意识形态价值、道德伦理价值或是某种理论形态价值,忽略了批评家的阅读快感与想象力的创造活动,扼杀了文学批评活动的生命与活力。对此,应改变现代批评的外在判断属性,回归文学作为人生体验、想象创造与语言媒介的本性,重构想象批评。  相似文献   

17.
后经典叙事学的兴起将叙事研究的视野扩大到各种媒介和各种类型的叙事,当然也包括广告叙事.在后经典叙事学的观照下,以叙事话语分析作为广告批评的路径,可以使广告批评从观感式的批评转向科学性、系统性的分析,并实现形式审美批评与意识形态批评、社会文化批评的结合a叙事话语分析作为广告批评路径将面临对象身份确认问题和叙事碎片化问题.  相似文献   

18.
胡风的外国文学批评成为他一生文学工作的重要一翼.从写作形式看,胡风的外国文学批评形式灵活:有时呈现为评介式,侧重介绍、叙述、说明,理论探讨的成分较少;有时则是作品评析,属于本色的批评方式;有时以专题论文形态出现,注重对现实主义大师进行评说,其批评角度是仰视型的,有较高的审美水平,显示了很强的审美力量和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19.
《四库全书总目》对历代诗歌进行了多层面的批评,具有兼容、线性和不平衡的批评特点。它批评历代诗歌所反映出来的诗学观是以儒家诗学思想为旨归,以公允的态度为理念,以审美批评为情感结构,最终汇聚为一种中和式的批评思想。以现代批评观念为参照,笔者认为,它对历代诗歌的批评依然存在不可避免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文章梳理了国外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体系,比较体验式学习与传输式学习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式学习的具体过程,最后提出深化计量经济学体验式学习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