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部抗战文化在配合抗日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 ,在动员民众、推动文化工作者团结抗敌、声讨日伪及战地服务 ,在保存民族精华 ,在培养人才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战斗作用。它是中国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珍贵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吴珏 《学术界》2006,3(4):189-193
西部抗战文化繁荣的最关键因素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积极推动。主要表现在构建先进理论,引导西部抗战文化朝正确方向发展;开辟各种途径,灵活地实施对西部抗战文化的领导;建立抗日文化统一战线,促进西部抗战文化的繁荣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西部抗战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化重心的西移、政治局面的相对宽松、共产党的领导推动、知识分子的奋斗抗争以及爱国主义的激励影响等方面 ,是西部抗战文化繁荣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西部文化转型是西部大开发的必然要求。西部文化的转型不是文化要素的简单迁移,而是文化结构的改革和重组,中心是要打破传统“一统天下”的格局,建立现代化的西部文化。西部和谐文化建设必须确立统一的指导思想;西部和谐文化建设要坚持“兼容共存、协调有序”的原则;西部和谐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建构一种“人”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部文学是当代中国西部地方文化的审美表征集合体。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部文学虽然有可能向着区域性文学现象发展,但西部文学具有决定意义的文化资源依然是地方文化。这就需要从区域文化的角度来进行相关的理论思考,通过对西部文学的地方文化资源的初步探讨,以期能达成有关西部文学发展的中国共识。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文化与中国西部文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经建 《人文杂志》2003,(2):95-102
中国西部文化存在着多维性特征 ,而伊斯兰文化在其间占有重要位置。同样 ,中国西部文学也是在伊斯兰文化的历史氛围和精神资源中成型并得以发展。本文将从伊斯兰文化的动态生存意识与西部文学的母题话语、题材形态的构成 ,伊斯兰文化的“现实主义”特色与西部文学的诗性现实主义基质 ,伊斯兰文化的坚忍敬畏、扬励刚强、崇武好胜的精神品格与西部文学中的“硬汉子”形象以及悲剧性美学风格 ,伊期兰文化的神秘主义思想与西部文学的神秘主义创作风采等四个方面 ,阐析伊斯兰文化与中国西部文学之间互动性的、对话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李慧 《人文杂志》2006,(4):86-90
西部文化呈现为多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西部不仅是经济开发的对象,也是中华文明的生命源泉,应以历史的多元的视角探索西部文化。西部文化形态可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健康的发展模式,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文化再生提供一种文化态度。  相似文献   

8.
论西部贫困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贫困文化是一个建构在西部贫困区域民众的生活现状和国内外研究贫困文化的学者的大量论述基础之上的并不十分严密的概念。其实质是对西部贫困区域内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文化解读。在解读和剖析该概念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西部贫困文化不等于落后文化;它是“原始性”和“制度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其现状往往表现为“文化失范”;西部贫困文化是可变的,在全球化背景下,必然会溶入文化现代化的潮流。针对这些特点,我们一方面应在经济扶贫时关注文化扶贫,力争把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构建出适合西部社会发展的“规范的”文化模式。另一方面,要在西部开发中汲取西部贫困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博采众长,努力与市场经济接轨,避免这一文化走向封闭、淘汰或西化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构建西部特色文化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开发的滚滚洪流 ,引起了全社会乃至世界的热切关注。西部大开发既是社会经济的大开发 ,也包括文化的大发展 ,如何在涌动的热流中构建特色的西部文化以为实现西部跨越式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战略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10.
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多样性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多样性是中国西部人文环境的主要特征.本文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该区域文化多样性现象的历史必然性,探讨了开发与文化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并置较量关系,并从社会稳定和生态保护的角度具体论述了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谢本书 《学术探索》2003,(11):61-63
滇军在抗战中乃国之劲旅,出现了众多的抗日名将和抗日烈士。滇军抗战出师40余万人,牺牲10万人以上,在徐州会战、中条山战斗,以及支援滇西抗战中,打出了威风,立下了功勋。滇军在抗战中显现的民族精神,是滇军的光荣,也是云南各族人民的光荣。  相似文献   

12.
新抗战史观     
在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之际,大陆抗战史观正在悄然转变中:在强调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伟大民族精神与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肯定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赞扬国民党抗战将士的爱国精神,承认国民党与共产党共同领导抗战,正面认识抗战时期的蒋介石。这种新抗战史观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条件、原因与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在部分地区的局部执政。党吸收借鉴国民党执政的教训,探索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初步摸索出了政党执政的一些基本规律,为党实现从局部执政到全国范围的执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论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兴洪  廖树芳  武岩 《学术研究》2005,2(8):108-113
农民占中国总人口80%以上,是中国最为深厚的抗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抗日战争实质上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农民是抗日战争中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最大承担者和战争的直接参与者,没有农民的合作与广泛参与,中国就不可能打赢这场战争。抗日战争中,中国农民表现出了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慨、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各族农民的广泛参与、以弱胜强的智慧和创造力等一系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川军作为旧中国的地方实力派军队,虽然在一系列的内战中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在抗战时期,他们从民族利益和自己的生存出发,大多数参加了抗击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上,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对于推动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对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实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汪朝光 《学术研究》2005,2(6):91-100
以抗战为题材的电影,以其直观、形象、感性、生动的特点,在中国人对于抗战的历史记忆中起着独有的作用.在战后拍摄的抗战题材电影中,以反映战时间谍战和社会生活题材的影片为主,基本没有反映抗战军事题材的影片.其中反映抗战前后普通民众生活遭遇的社会生活题材影片,以其浓重的悲情意识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吸引了众多观众,在塑造中国人的抗战历史记忆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惨胜"是这类影片给观众留下的抗战历史记忆之定格.但是,这样的历史记忆只是抗战历史的部分而远非全部真实.我们有理由期待描写抗战历史的影片,反映出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令人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并以此形成中国人作为胜利者而对抗日战争应有的更为积极、更为光明、更为全面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7.
范连生 《兰州学刊》2008,35(2):128-131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俯顺舆情,制定和颁行了惩治腐败的法规条例和具体措施,严惩贪墨,这并非全是表面文章,对保证抗战的胜利有一定的积极意叉。但由于其阶级属性和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国民政府的反腐败斗争“雷声大,雨点小”。  相似文献   

18.
19.
在西方浪漫主义诗歌文化的影响下,穆旦形成了强烈的个体性生命意识。以个体性原则为基础,穆旦对抗日战争的认同,变成了个人对外在的社会历史事件的同化。抗日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新旧冲突和变化,因此内化成了穆旦精神世界中的自我分裂和冲突。这种自我分裂的体验,在艾略特的影响下,发展成了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穆旦对抗日战争的独特的认同方式,不仅影响了他抗战初期的诗歌创作,而且对他后来的精神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禁毒斗争及其历史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霁 《宁夏社会科学》2005,2(4):114-119
抗战时期,为了肃清根据地内的毒品犯罪,粉碎日军的毒化阴谋,保卫边区人民的身心健康,维护边区政府的声誉,争取抗战的胜利,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专门的禁毒机构,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查禁烟毒的法规法令,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在边区境内开展声势浩大的禁毒运动,基本遏制了毒品在边区境内的蔓延。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卓有成效的禁毒斗争留下了可供后人借鉴的宝贵经验政治廉洁、组织高效,是有效开展禁毒斗争的政治基础和组织保证;禁毒必须有法可依,要加强禁毒立法,完善禁毒法制,是有效开展禁毒斗争的法律保证;禁毒要走群众路线,广泛教育、发动、依靠人民群众参加,开展禁毒的人民战争,是有效开展禁毒斗争的重要前提和群众基础;实行全面禁毒,重点打击制毒、贩毒,是有效开展禁毒斗争的重要方针;禁毒要与清除其他社会病害配合进行,是有效开展禁毒斗争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