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苏阿黛·萨巴赫生于1942年,青少年时期正是科威特妇女为争取受教育权而奋斗的年代。第一个帮助科威特妇女冲破传统势力,鼓励她们接受教育、揭去面纱,并于1937年建立第一所女子学校的,是阿卜杜拉·贾比尔,人称科威特的卡塞姆·艾敏(1860~1908,埃及作家,以号召妇女解放著称)。至1953年,国家承认女子受教育的合法权利,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若干女子学校,制定了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教育规划,统一了  相似文献   

2.
埃及文物管理局先后接到阿尔及利亚、科威特、摩洛哥的邀请,要求埃及派出代表团展出历史文物。阿尔及利亚希望埃及前来展出法老时期的文物,科威特要求展出伊斯兰初期的文物。埃及文物局接受了邀请,并决定在今年适当的时候,分别派代表团前往阿尔及利亚和科威特开展。至于摩洛哥方面,埃及已经于去年12月间,派出代表团举办了一个法老时期的出土文物展览会,展出的数  相似文献   

3.
科威特的高等教育事业兴起于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这之前,科威特政府只是通过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来实现本国的高等教育,这严重地影响了科威特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初等、中等教育水平的提高。随着经济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1966年,即科威特独立后的第五年,政府开始筹建科威特大学。  相似文献   

4.
提起科威特,人们总是会把它同石油联系在一起。确实,石油给这个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前还是一个以畜牧业和渔业为主的落后的农业国家,是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科威特的石油资源十分丰富。据已探明的储量表明,在幅员面积不到一万七千平方公里的科威特境内,蕴藏着七百多亿桶的石油,难怪人们把它称之为是“浮在石油湖上的国家”。1946年科威特正式把石油作为商业性的出口后,石油收入一直是该国经济的支柱。特别是七十年代初,由于石油提价、与外国公司改变利润分配的比例和石油产量的增加,科威特的石油美元逐年激增,人均收入由原来世界最低跃居为世界上最高的国家。科威特公民享受着世界上最优厚的福利待遇,他们不少人已成为“千万富翁”和“亿万富翁”。  相似文献   

5.
科威特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巨额石油收入使它跨入了世界资本输出国的行列.它大量投资西方,己为世人熟知,而对它在阿拉伯国家的投资却知者甚少.本文试对科威特在阿拉伯国家投资的背景、渠道、分布、效益及前景作一考察.1.投资背景科威特对阿拉伯国家的投资由国内外诸多因素决定.首先是科威特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科威特国土狭小,人口稀小,但石油资源丰富,历史上对外贸易发达,独立后走上开放型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海湾战争前,科威特海外资产达1000亿美元以上,投资收入仅次于石油收入,是第二大财政来源.科威特主要投资西方国家,但出于安全保障,加强阿拉伯兄弟国家的情谊,并不轻视对阿拉伯国家的投资,科威特自身安全保障能力有阻,独立后一  相似文献   

6.
沙特、科威特,阿联酋、阿曼、卡塔尔、巴林等海湾六国随着时代的步伐迈进了20世纪的最后10年。80年代影响海湾地区经济增长进程的主要障碍是两伊战争和石油收入的锐减,但现在看来,昔日的主要障碍似已逐渐消失。两伊战争的结束,世界对石油需求的逐渐增长,使未来10年海湾的经济发展显得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有利。关注和重视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调整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更多地吸收海湾国家的剩余资金,加强我国对外承包业务,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近年来,由于石油收入在海湾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持续下降,因此,在90年代,海湾各国必须继续考虑调整海湾的经  相似文献   

7.
海湾危机已发生多年,其国际影响不言而喻,但人们对导致爆发海湾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伊科边界问题却不甚了了。本文根据历史资料就奥斯曼帝国时期以来伊科地区的具体情况,探讨一下伊科边界问题之由来。 奥斯曼帝国和科威特的关系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世纪初科威特王国建立起至19世纪下半叶。在这一时期中,科威特在承认奥斯曼帝国主权的条件下,成为独立的政治实体。1789年,巴士拉臣民反抗巴格达的奥斯曼总督遭失败,后受到科威特酋长的庇护,逃过了奥斯曼帝国的追捕。1776~1779年波斯占领巴士拉期间,以及1791~1793年巴士拉代理人与巴格达的奥斯曼总督发生战事之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巴士拉办事处先后两次迁至科威特。这两个历史事实证明,科威特在18世纪下半叶曾作为独立国家存在,是不容置疑的。 第二阶段: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这一时期中,奥斯曼帝国的重要国策之一是全面控制包括科威特在内的海湾地区。1869~1872年麦德哈特帕夏统治巴格达期间,奥斯曼帝国的这一国策得到了实施,1870年麦德哈特帕夏宣布科威特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受巴士拉管辖,并以奥斯曼帝国的名  相似文献   

8.
科威特地处要冲,很早就已成为中东地区的邮件转运中心。据专家们对海湾地区邮政史的考察,有记载的科威特最早邮政服务始于1775年。当时,科威特王国和英国人开办的东印度公司建立了直接联系,为其承办一些邮件转运方面的业务。该公司保存至今的档案中有一封从伊朗的布沙赫尔城发至伦敦公司总部的信函,上面的邮戳可以引为这段历史的佐证:由科威特到阿勒颇标明的日期是“1775年7月15日”。四年后即1779年,连年战争使海湾国家与阿勒颇的邮路不走扎比尔而转道科威特。  相似文献   

9.
西亚阿拉伯半岛东北部的科威特,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之一,按人口平均国民收入在一万四千美元以上,名列世界前茅。科威特一词,意思是“被遗忘的小海星”。它素有“石油王国”之称,按1977年公布的数字,全国石油蕴藏量为九十二亿二千七百万吨,石油收入占国民预算的百分之九十五。正是这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使原先贫穷落后的科威特,在短短十几年内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然而穷有穷的难处,富有富的苦衷。今日科威特也有它的难言之隐,  相似文献   

10.
科威特妇女的社会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说来,衡量妇女社会地位的标准往往从教育、就业和参政3个方面入手。国际劳工局最近的统计表明,妇女就业率最低的地区是中东的阿拉伯国家。海湾国家妇女受教育的机会不少,但就业率却远不如拉美国家,这个问题的产生有比较复杂的原因。本文就科威特妇女的社会地区作了分析。 把科威特与其邻国沙特作一比较,就会发现两国妇女在生活方式上有差异。70年代初,科妇女已享受到沙特妇女享受不到的自由,如科的年轻妇女可西装革履、不载面沙在大街上自由行走,上学读书,由政府安排就业。在海湾君主制国家中,科威特在推动妇女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变方面,起步较早,其原因为: 一、历史渊源 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以航海贸易为主要职业的科威特上层社会成员与当代王室家族关系密切,居民则从事渔业、采珠和造船业。因此濒临大海,没有农业,甚至粮食也从外界进口的科威特基本上是个城市国家,社会风气比较开明,易于接受变化,有别于内陆沙漠王国沙特,这对当代科威特妇女的转变十分重要。 二、西方影响 影响途径,一是直接来自英国,二是来自接  相似文献   

11.
在赤日炎炎的石油王国科威特,开展滑冰运动这一旧时的幻想如今已成了现实。一座白色的建筑物——科威特滑冰馆拔地而起。它映现在繁花簇拥之中,使美丽的首都市容显得更加富有诗意,特别诱人。滑冰运动开创于十八世纪,最初只流行于北欧诸国。利  相似文献   

12.
石油资源使科威特人的家庭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豪华的小轿车代替了昔日的沙漠之舟——骆驼;阿拉伯式的小别墅取代了传统的泥石棚屋.科威特人均收入近二万美元,生活条件可谓优越.然而,伴随而来的一大难题——“肥胖症”颇使今天的科威特人伤脑筋.一名外国记者曾向科威特一家贸易承包公司的董事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科威特人目前最感棘手的问题是什么?董事长  相似文献   

13.
科威特科学进步委员会成立于1976年,创始人即今埃米尔任理事会主席.理事会由七人组成,阿里·阿卜杜拉·谢姆莱博士任主任委员. 科威特科学进步委员会是科威特政府为鼓励科威特人和非科威特的阿拉伯人发展科学,促进科威特、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国家文化繁荣而成立的,它除了以奖金等形式奖励为发展科威特和其他阿拉伯国  相似文献   

14.
科威特是个沙漠国家,全年雨水稀少,境内无一条河流,夏季漫长而酷热,温度在48℃左右,冬季短而寒冷.沙暴常年不断,从阿拉伯沙漠刮来的黄沙铺天盖地,暗无天日,每平方英里落沙达200吨以上.科威特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根本不适宜农业生产. 但是,科威特人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畏艰难,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据科威特《农业杂志》报告,近十年来科威特的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沙漠改造成良田,农产品日益丰富,这和科威特  相似文献   

15.
科威特现代化国际机场于1980年正式落成开放,1983年科威特航空公司的年客运量已达三百万人次,飞机起落二万九千架次,几乎平均每天有一万人出入机场,八十架飞机起落,每年的增长率约为百分之十二。科威特航空公司成立于1954年,当时叫科威特国家有限航空公司,是由国内各大财团征集个人股份集资兴建的。  相似文献   

16.
到科威特国家博物馆参观是一种享受,而浏览其中的伊斯兰文物分馆则是对伊斯兰文明的一次巡礼。科威特国家博物馆由法国建筑师设计,于1975年建成,它坐落在科威特市海湾大街。  相似文献   

17.
科威特近年来依靠巨额的石油收入,迅速地摆脱了贫困落后,成为人口稠密的繁荣乐园。据1982年统计,科威特的人口已经增加到了150多万。然而,其中科威特籍居民仅占总人口的39.1%(61万),而非科威特籍居民却高达60.9%(95万)。非科籍人在居民中的比例大大超过了科籍人。人们不禁要问,科威特为什么会出现本国人居于少数地位的奇特现象呢?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个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坐车经过油城艾哈迈迪的时候,我见到了高耸在荒漠中的钻塔和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储油罐。开车的阿拉伯朋友告诉我:“这就是致富的源泉,离开了石油,科威特将一无所有。”望着这位朋友严肃的神情,联想近来在科威特报刊上读到的一些文章,我觉得有识之士对科威特经济过份依赖原油输出已表示出越来越多的担扰,他们认为科威特必须加  相似文献   

19.
提起科威特,人们便会把它与石油联系在一起;一到科威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海边的利剑般的三座游览塔。石油和游览塔成了今天科威特最简明的形象。然而,人们稍加留神,就会发现一种比石油和游览塔更加令人瞩目的东西——布姆,那才是科威特人公认并为官方所确认的科威特的象征。  相似文献   

20.
萨巴赫家族统治科威特至今已284个春秋。在这近3个世纪里,科威特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促使科威特的上层建筑-政治体制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