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全国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讨论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论述到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于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时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  相似文献   

2.
<正> 建国以来,我们长期不重视研究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机制,只讲生产关系反作用决定论,把生产关系看成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导致离开当代中国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来谈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造成社会主义建设最初三十余年生产力发展缓慢.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从来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社会主义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推进,以至共产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发展农业生产的两个文件逐步贯彻落实,我省农村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营管理形式同时并存的局面正在形成,经济开始活起来了。一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营管理形式的同时并存,不是任何人的主观臆断,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任何一种生产关系的出现,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  相似文献   

4.
<正>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近几年在农村建立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只能在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加以完善,决不能违背群众的意愿轻率变动,更不能走回头路。”本文就如何理解和贯彻这一指导方针,谈点个人的认识和体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实质上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大调整,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一次变革。通过调整和变革,使农村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更加适合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中国的国情。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年来经营方式单一、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理论界对于什么是社会生产关系,基本上有两种意见:一是坚持斯大林的三分法;一是否定三分法,主张四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论。无论是三分法还是四环节论,对社会生产关系究竟怎样才适合生产力发展,怎样又不适合生产力发展,如何才能使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始终适合生产力发展等问题,都没有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这是生产关系理论研究中的不足之一。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这个论述既是对以往有关生产关系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精辟总结,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发展。但是,自决定发表以来,对这一论述中深刻而丰富的内容,如模式问题,阶段的划分问题,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问题等,还缺少深一步的研究,这是生产关系理论研究中的不足之二。从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到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发表,人们普遍使用了大量的同生产关系有关的经济范畴,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模式,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所有制结构,经营方式等等。其含义有的一直比较模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是模糊不清,这是生产关系理论研究中的不足之三。我认为社会生产关系是分层次的;每个层次都有其特定的内容、特点与功能;各个层次之间是紧密联系与相互制约的。  相似文献   

6.
<正> 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这条道路的基本点,作了扼要而又深刻的论述。其中在论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于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时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这个论断的提出,使长期以来存在于社会主义建设和人们头脑中的形而上学观点为之一扫,为亿万人民通过生动的实践和深入的理论研究,努力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具体模式开辟了广阔道路。本文结合目前我国经济建设的新情况,特别是群众创造的各种形式的经济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模式问题谈点肤浅的认识。不当之处,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反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则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相适应时,则必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制度发生革命。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时候,资本主义就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个社会形态,其生产关系都是一种构成极为复杂的有机体系。历史越是往前发展,生产关系体系的构成越是复杂。生产关系体系的构成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这一点,马克思曾有明确的提示。他说:生产关系存在“第二级的和第三级的东西,总之,派生的、转移来的、非原生的生产关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就贯彻了这一思想。研究生产关系的层次区分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助于弄清楚生产力究竟怎样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怎样反作用于生产力;第二,有助于弄清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非社会主义生产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初级阶段,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尤其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毫无疑问,思想工作的检验标准也只能是生产力。 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思想意识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反映。 思想工作的对象是人的思想。决定思想意识的因素很多,就其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 1.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儒学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生产力发展本身要求打破奴隶制生产关系时产生的封建制地主阶级的阶级意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封建制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破坏社会进步文明时,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产阶级提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目前我国农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农业政策的指引下,有越来越多的生产队因地制宜地实行各种生产责任制(其中包括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这是一种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农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它标志着我国农业集体经济已摆脱“左”的思想的束缚,开始沿着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向前发展。由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基本核算单位的自主权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和尊重,从而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劳动生产率成倍地甚至数倍地增长起来。如有些地区水稻单产许多年来一直徘徊在500—600斤的幅度内,包产到户后增长到1000斤以上;有些集体鱼塘长期亩产只有80—90斤,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  相似文献   

11.
谈谈按生产力要求调整所有制结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战略思想和重大任务。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放在是否适应一定时期生产力的要求,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正确认识所有制与生产力的关系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所有制的性质和形式。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原始公社所有制的性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它们的私有制性质;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公有制的性质。同时,…  相似文献   

12.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阐述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的主要点时,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生产关系具体形式”这一范畴的提出,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它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指导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具体形式  相似文献   

13.
<正>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但长期以来,对这一规律的理解是非常片面的。笔者认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是系统的适应。系统适应包括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系统整体相适应;生产关系系统整体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如何适应?这才是问题之所在。系统适应论的提出,是对这个问题的初步探索。一、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系统整体相适应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确定生产力发展水平要以生产力理论为指导。传统的生产力理论是“要素论”,两要素或三要素。生产关系的确立仅仅是以某一生产力要素  相似文献   

14.
党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这是包括我国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取得无产阶级政权后,在变革生产关系方面所遇到的共同课题,也是在这个问题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克服了那种不顾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味片面追求理想式的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生产关系的错误,大力倡导和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同时,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允许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这样,就出现了以国营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长期并存,互为补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生产力的发展起决定作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逐步变革生产关系,由小集体过渡到大集体,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再由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全民所有捌,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四人帮”为了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竭力宣扬可以离开生产力任意变革生产关系的历史唯心主义,胡说什么农村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无条件过渡”,依“穷精神过渡”。这种奇谈怪论必须彻底批判。  相似文献   

16.
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实践“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正确对待现存的落后生产方式;必须从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中把握先进生产力,跟踪世界生产力发展的新潮流;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必须正确处理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体来说,就是生产社会性的提高程度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巩固和完善化程度之间、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程度与上层建筑体系巩固、发展和完善化程度之间的矛盾,其中,更基本、更主要的是生产社会性的提高程度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巩固和完善化程度之间的矛盾。首先,无产阶级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只能是在事实上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使生产关系体系同生产的社会性相适应。而生产关系体系中各种经济体制究竟采取什么形式,这就要依据社会化生产的实际发展水平来定。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曾使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使生产日益社会化,但是这种社会化的现代生产力一开始就与它的占有形式之间相对立,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生产力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尖锐的冲突和不相容性就发展起来了。这种社会化的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要求生产关系与它的社会性相适应,也就是要求社会对自己实行社会化的管理。但是这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办到的,只有无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从最高抽象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规律性。“本质论”中未提公有制绝不意味着忽视它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与作用,属于生产技术构成的生产力要标志社会主义本质,必须同生产的经济形式,即生产关系保持因果关系。所谓“解放”、“发展”生产力,是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必然性、优越性双重意义提出的,适应生产力水平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社会主义本质形成与实现中居于主导地位。公有制要在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中成为主要承担者,就要看它在解放生产力中是否充满生机和活力,为此,必须对社会主义公有制进行改革,并要通过法使其他经济力量变成它的助手。  相似文献   

19.
(一)历史的回顾唯物史观认为: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是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马克思说过:“社会关系与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08页)旧中国所以会发生革命,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反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建立以后,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生产关系已经被废止,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有领导、有步骤地建立  相似文献   

20.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它的任务是揭示生产关系运动和发展的规律。但是不能就生产关系研究生产关系,它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而这两方面又不是平列的,前者更为重要。因此,本文着重谈谈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的问题。一从一般经济规律来看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生产力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说:“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在它的经济发展中,不仅服从自己特有的经济规律,而且还服从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例如,在单一的社会生产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的规律,在一切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关系规律。所以,各个社会形态不仅以自己特有的规律互相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