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前门大街路东,施家胡同对过儿,有一家土黄色的二层小楼.那里曾是"前门第一诊所",附近居民称其"前门小医院".医院很小,两层楼上不超过五个诊室,很土,最昂贵的设备可能是一台x光机,但很经济实惠,曾是前门一带老百姓的"贴身小棉袄儿".  相似文献   

2.
王余 《北京纪事》2018,(4):98-99
20世纪30年代初,我十五六岁,在北京(那时叫北平)王府井大街大阮府胡同小学(市立第25小学)学习.教体育的丁老师在下午课外活动时会教我们踢足球,要我们"左右开弓"即双脚要有同样的踢球能力,使肢体平衡发展.丁老师还教我们射门时五趾和脚掌向下扣,绷紧脚面,趁球离地面时,将球踢向对方球门,否则就会将球踢高或者踢飞了.那时我们踢的都是廉价买来的绒毛磨光的废网球,比正规的足球小得多,放在书包里,放学回家时几个同学把书包往地上一扔,在胡同里摆上两块砖头作为球门,畅快地踢起来.最后踢到满头大汗,浑身是土才回家.  相似文献   

3.
乐乐 《北京纪事》2018,(7):45-47
近日天气晴好,我闲来无事,拿着新买的相机到处跑,拍些老胡同和名人故居的照片.在鼓楼东侧的帽儿胡同里,我发现了一个小小的门脸儿——"小人侠剪纸艺术馆".橱窗里陈列着十分精致的剪纸艺术品,旁边写着"免费参观"的字样.经常逛鼓楼、南锣的人都知道,这附近有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艺术馆",打着原创的旗号贩卖旅游商品,不过眼前这家开在胡同里的剪纸艺术工作室,看起来与它们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步雄 《北京纪事》2010,(1):98-100
前门大街中段路西,有条施家胡同,施家胡同中段路南的22号那座被掀了盖儿的破洋褛,曾经就是我的家。倘若用22号院七八户人家的聚散悲欢打草稿,可以写活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特殊时代。  相似文献   

5.
家庭养老或称"居家养老",应当说,是我们民族的养老方式.拿北京来说吧,老辈儿就有"四世同堂"的传统.好几代人住在一个大四合院里,小辈儿共同照顾长辈,可谓"一方有事,八方支援"啊.四合院,门挨着门,很自然形成一条胡同.胡同有胡同自己的文化,谁不孝敬老人,在胡同里走路都抬不起头来,掐指算来,也许是好几十年前的往事了.  相似文献   

6.
走进"羊肉胡同七号" 一进门正对服务台,其实就是收款台.左右手两堂饭厅,左手饭厅偏大,能容纳20来桌. 我们早早电话预约了位置--羊肉胡同七号.每个座席都标着胡同门牌,比如大羊坊三号、羊市口五号、羊坊店九号等等.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在宣武区铁门胡同里的爱群小学上学。2007年,怀着深深的思念,我到母校旧址看了看。记得我从铁门胡同南口进去,发现这里的变化简直让人无法辨认,向北望去,路西盖起了一座座高楼。转悠半天也寻找不到儿时胡同里小人书铺、克郎棋室及爱群小学的影子了。见到我东张西望,东面临街屋内走出一位古稀老人,和气地问我:"您找谁?""我想跟您打听一下,  相似文献   

8.
忆门墩儿     
常想起儿时琅琅上口的童谣"小小子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要媳妇干啥?点灯说话,缝衣补袜……" 我家在北京大学东门外一条古朴宁静的胡同里.胡同不宽不窄,路北有三套年代久远的中型四合院.据爷爷讲,清朝修清漪园(颐和园)时,三个著名工匠承包了清漪园工程,并拜了把兄弟,用清漪园工程的料每人盖了一所四合院,就是这三套大宅.  相似文献   

9.
暑假里的"绿色食品基地" 在我的记忆里,北京最完美的夏天,是在我十来岁的时候.那时候虽然已经住进了楼房,但还是没摆脱在四合院里养成的整天不着家的习惯.胡同里长大的孩子都是这样,没几个是能在家里坐得住的.只要是放暑假的日子,您就看吧,整个家属院都是四脖子汗流的小孩在疯玩疯跑.另外,孩子放假,家里大人却还得上班.两个多月的漫漫长假里,我们都得自己琢磨着解决吃食、安全等等问题.现在回头看看,这种"放养"的生存模式,给了我们这些疯孩子更多的欣赏北京夏天原生态风貌的机会,更让我们这代人从小就懂得了如何在群体中和睦相处,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自理的能力也比较强.  相似文献   

10.
老北京个说法,管我们这些在胡同里长大的孩子叫“胡同串子”。这大概不仅指我们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指胡同文化所营造的氛围对我们的影响和熏陶。我就是在这样的一条胡同里长大的孩子,它的名字叫“毡子房”。听老人们说,这里是专门为皇宫打理毡子用品的地方,诺大的宫殿没有暖  相似文献   

11.
李娟娟 《北京纪事》2010,(5):108-109
50多年前,剃头的老郭和打鼓儿的老马都是我们胡同里的常客。提起当年他们穿大街进胡同,出了这门儿进那院儿的那些直接为老百姓服务的事儿,胡同里的老人真是太熟悉了。  相似文献   

12.
步雄 《北京纪事》2011,(8):104-106
上世纪30年代中期,河北献县崔儿庄的纪晓岚后世家族分家解体,族人们变卖了宅院和田产,背井离乡,异地谋生。纪晓岚第七世女孙纪根沛携母亲纪李氏先后到天津、北京两地谋生。最后落脚在距纪晓岚"阅微草堂"仅一箭之地的北京珠市口附近的施家胡同。因为生活视角低,她们比百多年前的那位著名的大学士前辈更多几分世事感悟和几分刚强隐忍。  相似文献   

13.
叶子 《社区》2008,(1):56-56
闲暇之时,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总会看见一条条胡同内的建筑在翻新,有些胡同口还立着胡同施工的牌子,请行人注意。可是等“胡同工程”做完了,再次行走在胡同里,心里感觉总是慢慢的,  相似文献   

14.
京城有两个教子胡同,一个在宣武区,一个在东城区(钱满胡同并入).笔者自小出生在京城西南角宣武区教子胡同中的法源里,在教子胡同怀抱中长大.  相似文献   

15.
正灌云县实验小学始建于公元1909年,初名"大伊市三育小学校",后又几度易名,称"灌云县师范附属小学"、"灌云县朝阳七年制学校"等。1981年被江苏省教委确定为首批省级实验小学,同年正式命名为灌云县实验小学。学校环境幽雅,文气息浓郁。校园里的"三古园"、"百川塑像"、"书雕"、"卫公书院"等景观设施,不仅铭刻着学校的悠久历史与文化传统,也在彰显着灌云实小的教育理念与人文精神。目前,学校拥有四个校区共113个教学班,8000余名学生,313名专任教师。学校占地总面积196亩,建筑总面积32800平方米。校内藏书14万6千余册,并设有师生专用阅览室及实验室、仪器室、电脑室及音乐、舞蹈、美术等专用教室,为全校师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校确立了"善教乐学"的校训,创造性地提出了"理解教育"的  相似文献   

16.
胡同一词很有地方特色,专指狭窄的小街道,特别是在"胡同"前面加上那些颇具文化历史内涵的人、物名称就更能体现老北京那种独有的韵味儿了。胡同一词最早出现于元代,元曲里就有"杀出一条血胡同"的说法。明代中叶时,胡同已经被人们广泛地用于街巷的命名,明代专记北京街巷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就有312条胡同的记录。不过,胡同并不是北京的专利,它的分布几乎遍及长江以北地区,又以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黑龙江省分布最多。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我寻访北京有特色的胡同和当地的名人故居.老北京人都知道,过去的宣武区今之西城区,在前门外大栅栏往西往北直到和平门虎坊桥一带,胡同聚集,而且有众多京剧名伶曾在这一带居住,并且多是几代人在这块地方居住,故名人故居比比皆是,所以此地一直被人称为京戏的"戏班窝子".下面就讲几个特有故事的胡同和胡同里有着遗闻佚事的人.  相似文献   

18.
日本作家东山魁夷说:"对于人类来说,生存本身就是旅行。"学校亦如此。位于常熟虞山南麓的石梅小学便经历着这样的悠长"旅行"——从清雍正三年创建的"游文书院"里走来,从两代帝师翁同和与同辈少年的潜  相似文献   

19.
西单丫头     
西单丫头,去年上小学,今年7月才7岁。她父母都在西单的胡同里面修鞋。她母亲的摊位在西单华威大厦兴隆街附近,而她父亲的修鞋摊位,就在我的单位西单图书大厦楼东面的胡同里。他们是安徽巢湖人,1997年来到北京,在西单地区修鞋也十多年了。  相似文献   

20.
北京城,离不开胡同,而北京人的记忆,也始终未曾和胡同有些微疏远.胡同代表了一种北京的精神,那是一种固有的闲暇、热情与懒散.丁零零一声清脆的自行车铃响,鸽子成群在天空飞过留下一长串悠扬的哨音,隔壁大爷大妈端着油饼、油条、豆腐脑,聊着天儿往家走,上学的孩子跟着大人出门时候还没完全睁开双眼.院门口老爷子的茶缸子里飘出的茉莉花香,画眉、百灵在门框后面低吟浅唱.北京的胡同,在一个又一个的清晨,铺开了自己的市井画卷,年复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