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蜜林 《文史哲》2023,(6):131-140+165
京房在两汉易学史占有着重要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说,汉代象数易学是由京房奠定的。京房之所以能够对两汉易学产生如此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其把阴阳五行思想引入到《周易》中,使得《周易》变为以阴阳五行思想为基础的象数易学。京房的八宫说、飞伏说、纳甲说、纳支说等思想无不与阴阳五行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探讨京房易学的阴阳五行思想对于认识京房易学乃至两汉经学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京房之所以在阴阳五行思想基础上建立一套八宫卦为基础的象数学说,并不主要是为了易学建构,而是为了政治上的运用,这与后世以占测个人吉凶为目的的术数之学有着本质不同。这也是京房易学在当时被立为官学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
五行与易虽然早已融合而成五行易学,但是,关于两者的结合还存在一些学术疑问。五行易学在西汉京房的著作里已初具形态,后经东汉的郑玄而完成基本理论体系。在京房之后,多种形式的“五行易学”发展较快,但其中真正严格意义上的五行解易者并不多。五行易学使五行与易两种理论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3.
史怀刚  南金花 《兰州学刊》2007,(10):163-166
京房的时代就其整体而言是在天人感应之路上而渐至谶纬流行的时代,京房作为汉之时人不可能脱离其所处时代的"知识型"而建构其易学的体系,文章就京房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做出考察,勾画出了西汉后期政治、经济、自然条件与科学的发展的基本脉络情况,认为京房以其易道言说政治,终因政治而亡魂.毋宁说京房是一名易学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位怀有救世情怀的理想主义的政治家更为确切,他的易学不过是其政治路途中的副产品.  相似文献   

4.
两汉象数易学的伦理目的和义理易学是一致的.从孟喜到京房,其伦理方法论变得理性化,京房易学构筑了一个天人合一的象数系统;《易纬》将数理抬到新的高度,本身也陷入象数的神学目的论;从荀爽到虞翻,展现了新的象数体系,其伦理方法论更加圆熟,象数也开始变得繁琐.两汉象数伦理方法论基本上遵循了天人互证的学理思路.  相似文献   

5.
贺海鹏 《殷都学刊》2005,(2):107-112
西汉时期,一大批易学家用自己的“易学”知识论人道、定人伦、明王道,冀图以《周易》为工具实施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在积极从事政治活动的实践中,这些易学家不断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易学”思想,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易学”理论体系。本文以贾谊、董仲舒、京房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西汉易学产生和发展的内、外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隔八生律法常被学者用来诠释京房八卦六爻纳支。但是,该法既不能完全说明纳支的终始点,也与纳支的阴阳顺逆之序相异。隔八生律是借十二地支来表律吕的质差,京房八卦六爻纳支却是假支而用五行。隔八生律法似难以真正揭示京氏干支易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北魏初期,儒学地位不高,卜筮之风盛行,郑玄易学并没有成为官方主流思想.崔浩推行汉化.推行儒家学说,不过此时官方采纳的学说更多的是崔浩个人的学说,郑玄易学仍然不是主流.直到孝文帝改革之后,随着儒学的全面繁荣,郑玄易学才成为构建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理论来源,在民间也出现了郑玄易学传播的盛况.应该说,所谓的"北学"在北魏中后期才真正形成气候,郑玄易学也步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8.
西汉易学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西汉易学与《文心雕龙》之间的联系。由于《易纬》于西汉末开始流行,盛行于东汉,因此,文中关于《易纬》与《文心雕龙》的论述,也牵涉到东汉易学。一、西汉著名学者及其易论与《文心雕龙》由于汉代统治者尊崇儒家,提倡儒家的经学,冠居《五经》之首的《周易》特别受到重视。众多的学者研究、解释《周易》,使之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易学。除了儒家的经师、学者之外,其它学派的学者也非常重视对《周易》的研究。汉代易学流派众多,各家《易》说,总以“象数”之学为主。西汉有许多著名的易学家。施雕、孟喜。梁丘贺、京房…  相似文献   

9.
西汉《周易》经学经孟喜、焦延寿、京房等人的努力,发生了阴阳灾异化的转向。这一转向肇端于宣帝时的魏相、孟喜,至元帝朝京氏《易》立于学官,始成就经学的地位。而之前立于学官的孟喜《易》仍然保持汉初儒门易学的宗旨,与京房假托的孟京之学并存。京氏《易》的官方化,得益于彼时阴阳灾异说的盛行。同时,它又反过来改变了西汉《周易》经学的格局,造成了《易》与律历之学的杂糅,导致《易》在五经之中地位的提升,最终经刘歆等人的努力而推出《易》为五经之原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0.
魏了翁延伸了宋代的以理论诗学说,其诗学观与易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思想渊源上看,魏了翁对真德秀的思想有所继承和发展。他们对周易的理解都涉及到易学中的象数问题。就其本质考察,则涉及到神学问题。不过他们对神的观念有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其诗学观的根本区别。清理他们的易学思想有助于深入认识他们的诗学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