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中古时期外城的呗匿汉化为中华梵呗与转读的过程,及汉地声业交错相承的几种形式,指出,声业自晋宋咏经、唱导至唐朝俗讲,其文艺形式是有唱有说的二元复合型;而声业的唱与说又各合声部与文部.从南朝“唱”“读”到唐朝“唱”“说(讲)”,是说唱文艺形式四五百年的孕育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赵树理方向”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应实事求是把它放在具体的社会环境、文学发展环境中去审视。文章从赵树理与“五四”新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赵树理在文艺民族化、大众化上的贡献;赵树理如何正确处理文艺与政治、作家与群众关系三方面,论述了赵树理创作对解放区文学发展所具有的普遍的、积极的意义,肯定了“赵树理方向”在繁荣解放区文艺,促进《讲话》精神贯彻、实施上的特殊贡献。文章还联系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实际,阐明了今天发扬赵树理创作精神之必要。  相似文献   

3.
“摹仿说”是古希腊哲学家、艺术家们研究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有本质的不同。本文从文艺与现实关系的诸方面对二人“摹仿说”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比较,并通过对二人政治态度、研究方法和哲学思想的比较,探视了他们“慕仿说”不同的基础与实质。  相似文献   

4.
探析了“赵树理方向”的内涵和实质,剖析了赵树理建国后在“时代的政治要求与创作立场的恪守”中艰难选择的创作心态,并指出赵树理民间创作立场的文学意义和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唱新闻”是起源并流行于浙江地区的一种地方曲艺,也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说唱形式的口头传播活动。这种传播形态起源于南宋时期的“说朝报”,在近代浙江地区兴起,后扩散到上海等地,是留存至今的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活化石。根据推动“唱新闻”发展的动因和社会传播功能的不同,可将“唱新闻”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唱新闻”的传播者身份、传播的“新闻”内容以及表演的空间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市场和受众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和媒介技术因素是影响“唱新闻”变迁的重要因素,每个历史阶段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又有不同。从传播学的视角研究“唱新闻”的变迁,对于揭示地方曲艺、新闻传播活动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唱新闻”是一种源于古代歌谣和“唱朝报”的民间口头新闻传播形式,出现于南宋时期的浙东地区,清末民初发展成为一种说唱艺术并盛行于象山等浙东地区。浙东“唱新闻”与古代歌谣和“唱朝报”的新闻传播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邸报之兴盛及浙东繁荣的新闻传播活动为“唱新闻”的发展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唱新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丰富的主题和表现形式。与同源俗文化曲艺形式的民歌和“画新闻”比较而言,“唱新闻”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底蕴深厚、口口相传的传播优势,但在流传过程中也体现出其代表作品少、新闻传播功能减弱等不足之处。近年来,“唱新闻”说唱艺术逐渐向“宁波甬剧”“小热昏”等形式发展演变,同时创新地融合不同剧种和乐器,不断满足新时代民众曲艺欣赏的审美需求,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保护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以人民为本位是新中国领导人文艺思想的核心。毛泽东“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思想,邓小平的“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的思想、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思想和胡锦涛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思想,共同构建了文艺与大众关系的开放体系,深化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  相似文献   

8.
赵树理是毕生遵循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而创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的优秀作家。然而,建国以来对赵树理的评价,则是升沉起落,誉毁迭变。在十年动乱中,这位一生为人民的作家,又遭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不幸含冤去世。随着赵树理冤案的平反昭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左”倾思想的逐步清除,文艺界提出了对赵树理再认识的问题。如何正  相似文献   

9.
丁玲复出后,留下了大量的文论,其基本特征,如陈明所说“都是有的放矢”,“有所为而为的”。但就是这些文论却遭到责难,有人称她为“极‘左’路线的维护者、辩护士”。本文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其它方面,对丁玲的文论进行探讨和阐释.认为:尽管它们存在不足之处,但基本上是正确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对文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对当今的文坛所具有指导意义,从而否定了对她的错误论断.  相似文献   

10.
赵树理是毕生遵循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而创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的优秀作家。然而,建国以来对赵树理的评价,则是升沉起落,誉毁迭变。在十年动乱中,这位一生为人民的作家,又遭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不幸含冤去世。随着赵树理冤案的平反昭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左”倾思想的逐步清除,文艺界提出了对赵树理再认识的问题。如何正确评价这位建树卓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