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侗族远祖歌《嘎茫莽道时嘉》是一部特殊的、不常见的综合型的民族史诗,包括创造世界、人类诞生、民族形成、部落之战、迁徙定居等内容,表现了侗族先民从神话时代到人话时代的全部历史和物质与精神生活。《嘎茫莽道时嘉》(下称《嘎》诗)是侗族杨保愿以家乡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大寨本宗族的传抄本为底本翻译整理的,约9500行。据他介绍,史诗有正抄本与副抄本两种,副本可能是正本的摘抄本。由于“文化大革命”丢失了原文,他现在的汉译本仅是副本原文的  相似文献   

2.
《山海经》中塑造的诸神形象特征、神话的内容及特点,展示了人性因受到外界蒙蔽不能正确认识自然、社会而开始逐渐复苏,人性中的理性精神越来越浓厚,虚妄的成分减少,更多的是真实。神话作为远古先民童年时期的记忆,是我们窥探先民生活和远古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文学创作素材的资料库,其中蕴含的文学思想是后人进行文学创作的思想源泉,有着重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嘎茫莽道时嘉》(汉译名《侗族远祖歌》)是部不可多得的,具有多方面研究价值的长篇史诗。这部史诗共分开天辟地、洪水滔天、姜良姜妹、王素族长、万亮战魔、甫刚雅常、生死决战、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冠共萨央十篇,其中前三篇为创世史诗,后七篇为英雄史诗。它叙唱了创世女神萨天巴及其子女们的不朽业绩。史诗形象地记录了侗族先民的生活、探索与追求,记叙了天地开辟、人类及万物起源、洪水滔天等古老故事以及侗族古代的民族大迁徙,内容浩繁,对研究百越文化、宗教、哲学、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侗族史及语言学等,均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神话原型理论研究原始先民及文化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每个作者和作品都蕴含着先民流传下来的集体无意识的经验。试图从神话原型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康拉德的《黑暗的中心》的结构原型、情节原型和人物原型,认为该作品是时代环境和原始先民的集体无意识在作者身上共谋的结果,同时亦流露出作者隐藏在殖民主义批判表象背后的惋惜和依恋等复杂的感情。  相似文献   

5.
试论感生神话源于生殖崇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感生神话是我国神话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所谓感生神话,是指远古的始祖母,不与男人交会,而有感于动物、植物、无生物等,而有孕生子的神话。从各民族有代表性的感生神话来看,原始先民非但不知其父,并且不用得两性交会和受孕生子之间的直接关系,由此产生了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从文字学、考古学、社会学、神话思维学的角度看,这些崇拜,皆源于生殖崇拜。  相似文献   

6.
以神话哲学视角探讨《庄子》生命意识与上古神话的关系,认为《庄子》的生命意识接受了神话的变形、化生观念,在生命本源上由形象的“气”抽象出根本的“道”,结论是:《庄子》的生命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原始先民生命思考的哲学提升。  相似文献   

7.
布依族有着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这些神话比较有系统地反映了远古社会布依族先民的宇宙观和美学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记录了远古社会布依先民的生活状况,是布依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但在民族研究者们的各种论述中,对布依族神话的分类都不是很明晰。为此,笔者尝试从神话内容上对布依族神话进行一个简要的分类,以期能对布依学的研究产生一定的启发和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该文从新的视角研究、审视神话中记载的超智能文明现象,认为这种现象是远古先民用神话对人类上次文明和星外文明的追忆或是这些超智能文明信息在神话中的纪录,而不是纯粹幻想和想象的事物;还指出以往神话学理论在这方面研究的不足,阐发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神话观.  相似文献   

9.
流传于贵州地区的彝族英雄史诗《支嘎阿鲁王》以长篇叙事诗体叙述和描写了天地初开后、远古大英雄支嘎阿鲁测天量地、治理天地、制定历法、射日射月、移山填水战胜强大的敌人、降妖伏魔、统一彝族地区等许多伟大业绩。史诗结构宏伟,情节曲折而神奇。内容包括远古彝族先民的文学、哲学、人类学、民族学、天文学、历算学、医药学及政治、经济、地理、美术、音乐、舞蹈、军事等非常丰富。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彝族古典文学。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远古婚姻神话虽然十分复杂 ,但其叙事模式却主要有三 :“龙配龙 ,凤配凤”模式 ;“龙配凤”模式 ;“美女配龙凤”模式。它们不仅客观记录了中国原始先民的婚姻演变史和氏族形成史、宗教观念和女子地位的演变史 ,而且也真实记录了远古诸氏族不断融合、华夏民族初步形成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神话、创世史诗是原始先民各种社会意识包括哲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宗教在内的统一体,所以,研究原始审美活动,离不开神话和创世史诗。  相似文献   

12.
从日月神话展开,对侗族远古记忆痕迹、原型象征、风俗习惯、信仰与神话遗存意义蕴含的关联及其对民族文化性格形成的影响作系统梳理。旨在说明:侗族日月神话信仰习俗所标举的"人本于天"自然观,与作为前理性和超验性神秘体验载体的神话遗存,其所蕴含的具有超前智慧性的生态生存理念,对于探寻解决当今生态存在危机之途,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从《易》与《诗》看哲学与诗歌的同源人类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神话时代、宗教时代和科学的宇宙观时代。在人类幼稚的童年时期,原始先民生息于神话巫鬼的精灵气氛里,神与人、梦与真,精神与物质、观念与现实的界限,在其头脑中经常处在腺胧混沌的状态,很难截然分开。神话是一切民族文化心理意识的起源,它孕含了一系列哲学观念的母题和文学意象的原型,但它还不具备哲学的理论形态——概念抽象和逻辑分析;乐、诗、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此时也很租糙原始。随着文明社会的到来,人类思维水平的提高,神  相似文献   

14.
夸父神话和逐日巫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海经》夸父逐日中的“入日”之“入”,乃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太阳下去”.夸父手执桃木杖能够将太阳赶下去,是远古先民出于消除旱灾而进行的一种巫术活动.因此,夸父逐日神话是巫术的,而不是宗教性的.  相似文献   

15.
太阳是宇宙的主宰,是永恒的生命所在。远古先民们在原始信仰的土壤里创造了太阳神话,树立了不朽的崇拜偶像——太阳神。本文将围绕“太阳与鸟”、“太阳与水”、“太阳与树”等议题,对太阳神话意象作一探讨。一、太阳与鸟太阳神话中经常将鸟与太阳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普遍的神话意象。无疑,这是鸟图腾崇拜与太阳崇拜的融合。崇拜太阳的民族,也存在圣鸟崇拜,二者相互渗透,互为包容,最终合而为一。下文从原始思维和文化的交融两方面加以阐明。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并非凭空产生,它源于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上古神话中与猪有关的原始意象代代相传给这一形象的问世提供了可能性。猪八戒身上具有的贪财好色、半人半兽、肤色玄黑等特点均与上古神话有着密切联系,借鉴西方“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猪八戒产生的深层文化渊源,并透过此形象折射出原始先民对客体世界所具有的朴素神话思维。  相似文献   

17.
射日神话是对原始先民巫术活动的反映,该巫术企望通过男女交合以影响气象,达到祈雨弭旱之目的,反映了原始先民借助想象和幻想战胜自然灾害的现实。  相似文献   

18.
侗族《阴阳歌》叙述了阴间和阳间的系列故事,蕴含着侗族的生死观、生存观,具有神话哲学的内蕴。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国哲学,大致萌芽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古代朴素矛盾观也不例外,但它的胚胎,早就孕育在远古时期的神话中。马克思说:“古代各族是在幻想中、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这也是说,神话是史前时期人类的主要意识形式。神话,大多数是先民的集体创作,世代流传并由后人整理而保留至今。它们虽是远古时期低级经济发展条件下,人们关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原始陶器造型以圆球形为基本型,这与原始先民对自然物的模拟和对其他器物造型的借鉴有关。原始先民在群居生活中所形成的对圆形的潜意识认同、对太阳与火的崇拜、生殖崇拜及创世神话等原始社会文化生活,是造成中国原始陶器圆球形造型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