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对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对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运动分析 ,揭示了科技创新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倍加效应 ;通过对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解读 ,阐述了管理创新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卞彬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4)
劳动价值理论研究是现实赋予的重要课题。为了从理论上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 ,我们必须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区别开 ,把社会财富生产与价值财富生产区别开 ,把价值源泉同生产要素重要区别开 ,把价值创造同收入分配区别开 ,把决定价值的依据同生产要素分配依据区别开。只有这样 ,才能为推动和充实劳动价值理论提供研究框架 ,寻找劳动价值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和理论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工业革命以来,创新性科技劳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它并不以交换为目的,作为其产品的科学技术不能实现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二因素的对立;它也不存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不创造价值,只是在价值创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改变了劳动力价值构成,提高了劳动的复杂程度及劳动生产率。承认创新性科技劳动创造价值会导致对科技劳动的过分重视,从而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曾乐元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16-20
依据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观点 ,通过对“价值”范畴的深入分析 ,揭示出创造价值的劳动特点 ,并据此对目前争议较大的几种活动究竟是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进行具体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陈雅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3):18-19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它经济学著作中所考察的劳动 ,主要是分工协作的共同劳动即“总体劳动”。科技人员的劳动 ,是“总体劳动”中的必要组成部分 ,是生产劳动 ,创造价值。科学技术劳动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价值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丁巧林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10-114
近年来主张科技创造价值的文章多了起来,其中卢希悦先生<科学技术是否创造价值财富>有一定代表性.卢文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巨大源泉,而且也是创造价值财富的巨大源泉,并对此进行了论证.本文对卢文关于科技创造价值的六大内在根据和原因的观点进行商榷,分析了卢文的错误,从而论证了科技不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7.
韩玉军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1):1-6
在我国,服务业长期被认为是非生产性的,服务劳动因此也就成为非生产性的劳动,而非生产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但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包括一、二、三产业,都有了迅速的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出现了举世公认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这有力地推动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因而,创立服务劳动价值论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此在简要分析服务经济思想史的基础上,提出要对古典理论框架进行修正,即要消除"两分法"(把人类劳动成果分为商品与服务),把服务纳入古典价值范畴。通过对服务价值的实质进行理论分析,论证了服务劳动过程是创造价值的生产过程,服务劳动创造价值是与价值规律相统一的。 相似文献
8.
从广义的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服务劳动也是生产性劳动,它生产的是非实物的无形产品。无形产品通过交换成为商品,也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其价值是由服务劳动本身创造的。认为服务劳动是非生产性劳动、服务劳动不创造价值的观点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误解,它不符合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比重不断上升的客观实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于实践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9.
蔡劲松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1-2,6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以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具体考察劳动与创新劳动的关系。常规劳动和创新劳动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范畴,并分析创新的过程参与、社会效果和社会供求关系等度量创新价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王向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2):15-1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的命题,这个“劳动”主要是指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是异化人的本质的劳动,它对人的美的创造具有消解和破坏作用,但劳动本身的规律及其创造能力,仍能使劳动者保持某种非异化,从而能在对象化的创造中,“理智地、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因而也能创造出美来。异化劳动的消除是人的解放的基础,也是美的创造力的解放。 相似文献
11.
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克富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2,6(3):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与认识很有必要 ;应该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 ,科学界定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内涵和外延 ;确立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整体劳动的观念 ,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刘志武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3):44-46
科学技术是一种不同于活劳动的生产要素 ,这是科学技术不创造价值的决定性原因。科学技术创造价值观点的任何根据都不可能是科学的 ,科学技术创造价值的观点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3.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亚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Z2)
随着科技革命和高新技术的发展 ,现代社会的劳动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商品价值的创造由以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科技劳动、管理劳动、精神劳动都是现代市场经济下、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条件下的高级或超高级的脑力劳动 ,都属于生产性劳动 ,它们不仅创造价值 ,而且创造更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宋圭武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3):40-43
要坚持劳动价值论的灵魂和实质。一切能生产具有交换 (不论是否具有交换形式 )价值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商品的劳动都应归入创造价值的劳动范畴。创新是克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现实基础 ,创新也改变了劳动的质和量。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具有现实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李俊彪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47-51
文章在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两个基本特性——批判性和科学性以及劳动价值论产生以来所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意义,力图从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上进一步解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6.
姚慧琴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1):171-176
为了全面系统地梳理何炼成教授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贡献,采用文献分析方法,对何炼成教授在价值学说史、生产劳动理论、劳动价值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加以归纳和总结,最终论证了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改革中劳动力构成及劳动力市场究竟有什么变化,这是国际学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从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趋势出发,具体讨论有关产业和政治的涵义,并就中国劳动力市场所处的国际背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胡义成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4):10-12
马克思恩格斯价值理论是“生产力价值论”,即“价值”与“劳动生产力 (率 )”同义 ,正比于使用价值量 ,反比于劳动时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本具有使用价值 ,因此按资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当前 ,中国私营企业主的收入基本上不是剥削。与其只看剥削 ,不如抓教育 ,增扩中国人的财富 相似文献
19.
安锐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6(3):74-76
在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深化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要在弄清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使用价值财富与价值财富、劳动物化过程与物化劳动、高科技劳动与劳动生产力等四个关系的基础上来认识。先进的高新科技本身并不会 ,也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 ,能创造新价值的唯一源泉仍然是人的活劳动 ;只有能使新产品价值量大幅度降低的科学技术 ,才是真正的高新科技。 相似文献
20.
Siv Gustafsson 《Revue europeenne de demographie》1992,8(1):1-21
Easterlin's 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 projects for smaller cohorts: (a) increasing wages, (b) increasing fertility and (c) decreasing female labour suppl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the substitutability of female for male labour, on relative income changes as a result of changes in cohort size and on husband's income as a determinant of female labour supply. It is concluded that own wage is a more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female labour supply than husband's income, and that policies that increase females net wages are therefore a stimulus to female labour supply. The example of Sweden shows that pronatalist policies can be combined with policies that stimulate female labour suppl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