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解读简.奥斯汀和路易莎·梅·奥尔科特两位女作家经典代表作品《傲慢与偏见》、《爱玛》和《小妇人》中人物的情感世界,展现两位作家在生活时代背景下赋予作品的社会意义与精神追求,阐述这些伟大作品传承至今的重要作用和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浅析《兔子,跑吧》中的连锁隐喻和主题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琪 《东岳论丛》2003,24(1):140-142
二战后的美国文学作品中 ,众多作家着力表现“精神流浪”的美国人的形象。作品中的主人公以叛逆、逃跑行为对传统社会的种种道德规范提出置疑与反抗。约翰·厄普代克以现实主义作家特有的敏锐目光 ,聚焦于中产阶级的生活及生存状况 ,展现了美国丰裕社会中人们普遍的精神贫瘠、迷惘状态。《兔子 ,跑吧》创造了“兔子”哈里这个经典文学形象 ,作品中连锁隐喻的运用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 ,多个隐喻看似独立 ,实则关系密切 ,主题的表现和深化与高超的艺术技巧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3.
梁鸿 《中州学刊》2002,(4):100-106
通过解读师陀作品中的“异乡”和“故乡”意象 ,分析师陀作品诗性的生成、特征及在现代乡土文学中的意义 ,作者认为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诗性品格基本上循着两条道路发展 :古典诗性和现代诗性。所谓古典诗性是指作家基本上遵循古典美学意义上“美”、“和谐”等审美理念创作并试图建构一个田园诗般的“故乡” ,这一乌托邦世界是作者思考的终结点。现代诗性却意味着作者面临着“故乡”和“现实”的双重失落 ,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深沉的“故乡情感”的矛盾统一使师陀作品蕴含着一种充满激情的理性精神。但这两种诗性品格在作家作品中并非截然对立的。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作者及“原始作者”问题的考索是近年来红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简单地将这部作品视为曹雪芹一个人草创完成,《红楼梦》文本内部的很多矛盾现象则难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但探索“原始作者”如果诠释过度则有可能走向误区,并有剥夺曹雪芹“著作权”之嫌.本文从《红楼梦》文本内部分析入手,结合脂批等清代文献提供的丰富信息尤其是这部作品成书过程长期性的实际提出《红楼梦》作者“家族累积说”的新命题,试图对作者问题上的种种偏颇加以节制,从而更恰切地把握《红楼梦》诞生过程中的文化语境并对作品文本的复杂构成状况加以阐释.“家族累积说”的提法还可以与红学界已取得的“曹学”成果挂钩,启示人们去探索曹氏家族的遗传基因特别是曹寅的文化素养对曹雪芹直接或间接的可能影响.这个新命题是在综合“世代累积”与“文人独创”两种写作类型的基础上提出的,与所谓否定曹雪芹“著作权”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微观和宏观、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这样的概念在文学界普遍地使用着。那么,究竟什么是微观,什么是宏观呢?有一种理解是把“一个作家作品,或一种文学现象”看作微观,而把“文学总体”看作宏观。相应地,微观研究就是“孤立地就一个作品、一个作家或一个命题进行思考、分析”,而“所谓宏观研究,就是对我们通常所说的作家作品论的一种超越,或者说,是在作家作品论个体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研究和整体性研究”。然而,需要考虑的是下面的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6.
张晓云 《殷都学刊》2009,30(3):99-102
师陀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大陆一位个性鲜明且执著坚守着独立的艺术创作立场的重要作家.他始终严格地面向生活,反映生活,无意去追随流派,也难以界定他属于哪派.他的作品沉实而不高亢,描摹世态人情,刻画社会风习,虽然缺乏强烈的时代精神,但对于社会黑暗现象的揭露与憎恶,对卑微小人物的同情,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7.
玛丽莲·罗宾逊是美国最重要的当代作家之一,她1980年出版的小说处女作《管家》是一部文笔优美、思想深刻的作品.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融合”是该小说最为核心的主题.物质层面的“融合”展现了自然的宽容与和谐,同时使家的概念得以延伸;精神层面的“融合”展现了两种不同的女性身份和生存方式.《管家》虽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身份,但作者并没有简单、狭隘地肯定一种女性身份而去否定另一种,“融合”这一主题揭示了作家对女性生存、人与自然相处等人类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以描写地方风俗著称的作家沙汀和赵树理,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给我们展示了两种有趣的民俗文化现象——“吃讲茶”和“吃烙饼”,前者是川西北的地方风俗,后者是晋东南的传统习尚,均是这两地乡村百姓进行评理的一种特殊形式。两位作家不失时机地捕捉住了这两种妙趣横生的民俗文化现象,恰到好处地把它们镶嵌在自己的艺术画廊里。这对于我们观照中国民俗文化的特质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曹禺戏剧塑造了两类女性形象 :“魔女”和“天使”。“魔女”形象表现了作者早期追求原始生命力、回归自我、反抗压抑的情欲 ;“天使”形象反映了作者后期回归传统、逃避自我、认同社会规范的心理。两极化女性形象影响了作家的审美情趣和作品的艺术风格 ,从“生命之美”转为“爱情之美” ,从热烈激荡转为平淡深沉。这是西方审美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异在作者思想观念上的融合与冲突  相似文献   

10.
《罗斯记游》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其创作的精神核心,是贯穿作家全部作品的一根红线。高尔基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的,他深知民间疾苦,所以憎恶社会昏暗与腐化的状态,此书中展现的人道主义思想正是人们的追求与向往。高尔基对俄国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与批判,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新人"给予了真切的怜悯和深切的同情。  相似文献   

11.
胡适的<终身大事>与金镇的<李永女>是中韩两国第一部社会问题剧.尽管两位作家之间没有直接的影响关系,但两部作品出现了相同的文学现象.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在各自追求婚姻自由和人性解放的过程中极力想摆脱封建礼教和男人的玩偶地位.在危机中主人公自觉意志的实现,决定了两部作品的不同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12.
路翎小说中描述的疯癫诸相,如自虐、极端狂妄自大、虚妄的幻觉体验、道德上的自我惩罚、情欲绝望的兽性等,既是社会真实情状的书写,又是他的挖掘人物“原始强力”和发挥作家“主观战斗精神”文学观念的集中体现;这不但强化了作者对造成疯癫的黑暗丑恶社会愤怒的控诉,而且拓展了人性书写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正> 象大自然的鲜花各有其色彩和芳香一样,每一个成熟的作家,也有其不同的创作个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说:“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意思是说每个作家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创作,作品的风格就会象各人的面貌一样彼此互异。秦牧是一位执着地追求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作家.无论是观察生活的角度、揭示生活的深度,还是艺术表现的手法,都有一种与别的作家不同的素质与才能,他的作品,都在“思想和形式的密切融汇中按下自己个性和精神独特性的印记”(《别林斯基论文集》),在风格上独树一帜,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张帆 《理论界》2006,(11):181-183
本文从女性视角重读弗·施莱格尔颇受争议的经典小说《路清德》,剖析施莱格尔在作品中对女性富有“创生精神”的爱、“移情”法则与现代婚姻观、“两性同体”的人类构想,展现女性引领人类上升的轨迹,勾勒出两性未来世界的理想图景,《路清德》也由此成为解读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对女性精神构想的艺术范本。  相似文献   

15.
“妇怨”叙事是中国现代文学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它往往以已婚女性的“情殇”悲剧为表现题材,去深刻揭示新女性在自由婚恋过程中的灵肉痛感.阅读作品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妇怨”叙事在不同性别的作家笔下,呈现出了两种截然相悖的不同形态:男性作家一般都是从思想启蒙的社会角度,去同情被弃女性的不幸遭遇;而女性作家一般则是从个人情感的生命体验,去抨击男性人格的虚伪本质.因此,两种不同形态的“妇怨”叙事,恰恰反映出了不同性别的作家群体对于五四思想启蒙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16.
创作中有所谓“不自觉”现象的发生。它与作家的理性意识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需要具体分析。 在这个问题上,俄国论者涉及较多的作家似为冈察洛夫。他曾将作家分为“自觉”、“不自觉”两类:前者是“形象没法说,理智给以补足”;后者则“醉心”于形象的创  相似文献   

17.
如何实事求是地评判、估价近年来我国学创作中出现的时尚化现象,的确是需要讨论清楚的一个重大问题。所谓“化”,就是渐成风气的意思。时尚化既然已经成为“现象”、“趋向”,所涉及的就不是个别作家、个别作品,而是一批作家、一批作品。此外,这个问题所以重大,是因为在“如何评判”后面还紧艰着一个今后”如何对待”的同题,也就是说,这场“学时尚化批判”不仅包含了形式、内容、话语、体裁、题材等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关系到新世纪中国学的创作走向、发展格局以及我们的对策,关系到繁荣学事业的战略思考与选择。学界必须给出一个科学、正确的结论,否则我们就有可能窄化作家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18.
老舍用毕生的精神炼狱与生活经验书写着他所熟知的文化都城——北京城里的人与事,展现了各个时期都市北京的文化历史生成轨迹.在他的作品中,记录了动荡年代北京城中平民社会的跌宕起伏,刻画了这里的人的生活境遇与精神世界.对于当下而言,半个世纪前离开我们的老舍,其作品、其人生已经凝固成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符码,即一个代表地域文化的符码,即同时,文化记忆与精神信仰是支撑这一文化符码的两极,从而使他超越地域文化的表象,成为中国现代文化中具有文化象征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唐宋词中 ,存在着大量男性作家为女性代言的作品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词最初诞生的酒宴歌席的环境及由女性歌手演唱的形式有一定关系。另外 ,古代诗歌中早就存在“香草美人”比兴寄托 ,到了唐宋词人手中 ,他们以男女情爱寄托政治活动中的抑郁不得志。究其内因 ,这与中国封建士大夫内心深处的“臣妾心态”暗合。他们作为“人臣”的感受与女子在家庭中的感受一样 ,自然会产生与女性角色的心理认同。这样便拟托于弃妇贱妾表达自己仕途上的种种感受 ,词中就有了男性作家模拟女性心态和口吻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曹禺在早期戏剧创作中深感当下人的原始生命力被压抑、扭曲,于是热情地讴歌、追求它;同时,他又为原始生命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的巨大破坏而惧怕.既爱于此、又痛于此,形成了曹禺情感中难以解开的"结".这使他要为"原始生命力"寻找一个支点,即最合理的生存环境,让它既能像"雷雨"一样勃发,又不至于让人感到恐惧.只有"力量",没有"恐惧",这是他早期创作的精神追求.从他早期的几部剧作中,能清楚地找到作家的精神追求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