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违宪审查制度是西方多层次的政治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也是多个世纪以来宪法发展和宪政实践的产物.自19世纪初美国人创制违宪审查制度以来,它在确立宪法的至上地位、保障人权、制约国家权力、平衡社会利益和引导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权力制约的社会学范式:理论与路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制约的社会学范式在当前政治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以社会制约权力的理论进行系统捉安的梳理,指出权力制约的社会学范式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前提与现实资源之上的.而中国目前并不具备这些前提和资源,这就决定了在培植民主的社会基础方面,以社会制约权力的实现,要建立在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制度变革之上.  相似文献   

3.
在“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现代刑事法理念的倡导下,控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个人的权利,用权利制约权力是平衡控辩双方地位,实现人权保障的重要途径。而将普通的被追诉人权利上升为宪法性权利,运用宪法来保障刑事被追诉人之人权,则为当今法治较为发达的国家所普遍践行。然而“无救济则无权利”,在提升权利之位阶的同时,建立和完善宪法救济机制才能真正实现权利之宪法保障。  相似文献   

4.
建设政治文明最重要的是要理顺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 ,使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协调实现 ,为此必须认真推行好代表制度和选举制度 ,使公民有效地参与国家权力。处理国家结构问题 ,应突出地贯彻自下而上组织国家权力、分层次行政、尊重历史所决定的现行行政区域、所有地区平等、地方自治、中央与地方权限公平分配等民主理念。宪政的最大特点之一 ,就是把宪法的实现寄托于宪法自身设计的规范政府的结构和运作方式 ,限定政府不得侵犯公民的权利 ,使政府对人民负责、对国家权力进行划分并有效制衡的法制上。我们应该从时代精神、现实的政治秩序建立、宪法的政治历史作用和不同的法律法制视角来全面理解宪法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妥协的产物,那么宪政便是各种政治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状态。所谓宪政秩序,不外就是国家与社会之间、国家机关相互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和谐状态。一旦这种和谐状态被打破,就意味着宪政秩序遭受破坏,也就意味着发生了宪事纠纷,甚或出现了宪法危机。纠纷必须解决,危机必须清除,否则宪政秩序就无法维持。而宪法诉讼正是解决宪事纠纷,消除宪法危机的专门机制。在这个意义上说,宪法诉讼是宪法自身的免疫系统,是宪政之守护神,具有独到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政治文明、宪政与违宪审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政治文明意味着现代政治的文明化 ,这种文明的政治是政治的人文关怀与宪法和法律理性秩序的统一。现代政治文明首先是宪法文明 ,更是宪政文明。宪政文明的本质特征是宪法治理下的政治秩序。要实现从宪法文明到宪政文明的历史进步 ,关键是宪法的权威 ,而宪法审查机制的建立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即人权保障原则、权力制衡原则和宪法审查权独立原则  相似文献   

7.
所谓现代政治的法制化 ,其实质就是反对政治生活中的“人治” ,让社会政治体系围绕少数的或个人的权力意志旋转 ;实现法制 ,即让社会政治生活按明确的法律规则而有序地运行、发展 ,并使社会的一切政治活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一、政治权力主体的法制化国家政治权力的首要因素就是政治权力主体 ,即权力行使者。因为任何权力都要靠人来掌握、实施。政治权力主体的法制化 ,就是要建立起符合民主和法制要求的产生、更迭和制约权力主体的法律制度体系。第一 ,现代政治权力主体的法制化首先集中表现在对权力行使者的选拔使用 (即产生 )方…  相似文献   

8.
民生问题从宪法文本分析,实际上就是人权的实现与保障问题。而民生需求总是与国家义务相对应,以宪法为视角探求实践中民生纾困的原因、权力的越位与缺位无疑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因此,民生命题下的宪法实施,一方面要有效地规范政府权力,防止其异化,另一方面要通过立法、行政、司法的"三位一体",切实保障公民宪法民生权利落到实处,实现宪法保障人权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9.
在确立现代国家的宪制原则时,国体论重视国家的阶级属性,强调国家由谁执政的决定作用.政体论无视国家的阶级属性,重视国家对所有国民、公民的权利保护,因此更看重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后者伸张的各种政体理论支持种种宪政民主的治国方略,而国体论是不是完全可以排遣政体论的这类主张,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实际上,国体论主张的阶级专政,由于确立了人民民主的前置准则,它也无法完全脱离开宪法需要、宪制规则和宪政秩序.只要一个政治体寻求政治稳定和统治有效,它就必须凸显一种兜底的宪政秩序.否则,它就会丧失国家权力的掌控权,陷入无法自我维持的政治动荡.  相似文献   

10.
宪法的基本原则是宪法的基础,宪法是基本原则的载体.近现代宪法大都是以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分权制衡原则与法治原则为基础来设计国家制度,构建国家权力格局,在政治的稳定运行中保障人权.实现自由.只有建立在四大基本原则基础之上的宪法才能获得理性与实效性.此外,或者更为重要的是,宪法四大基本原则彼此之间的关系处理也直接决定着宪法的有效实施.四大基本原则就像人体一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在研究宪法基本原则的时候,我们应深入挖掘它们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1.
政治能力是民族国家在宪政框架下解决政治冲突的能力。如何增长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实现政治发展与政治可持续发展,是包括第三世界国家在内的民族国家面临的现实课题。宪政制度的建立,是增长政治能力的普遍途径。宪政制度的建立又体现在宪法由低到高发展的三种形态,即政治宪法、法律宪法和社会/公民宪法的形态。然而由于时间与任务的冲突,第三世界国家在制度设计与建设上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在利用与整合现有宪法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对这三种发展形态的宪法进行整合而成的复合宪法模式,正是第三世界国家增加政治能力、实现政治发展与政治可持续发展的可行的、现实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李娟  王卓君 《学术界》2012,(12):75-86,274,276
网络文化作为现实社会在网络空间中的影射,终究无法超越现实的制约。网络文化乱象折射出现实社会传统诉求渠道狭窄不畅等问题,其根源在于现实中社会生存危机和社会冲突加剧,即社会秩序运行尚未处在一个温和而良性互动的发展轨道之上。因此,研究和分析社会秩序的实现状态和应然结构将成为该研究的基础,欲实现社会秩序的良性发展就必须达到实际秩序与规范性秩序互助前行的社会治理状态。就我国目前的网络文化现状而言,将管理秩序与公民自由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是网络监管应该坚持的基本理念;其次,规范政府、网络中间商和网民在网络中的政治参与行为,使之建立在彼此理性互谅的基础之上;还有,网络媒体应竭其所能为网民提供客观而全面的舆论信息,正确引领网络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3.
黄楠  李俊霖 《天府新论》2005,(Z1):160-161
宪政秩序是一种社会秩序,是宪法对宪法主体进行规范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状况.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宪法秩序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宪政社会的维持和发展离不开民主、法治的政治和社会秩序,离不开宪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人称民国“宪政之父”张君劢毕生致力于民国的宪政事业,在其一生中对中西方宪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其对宪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入全面客观的过程,先后出现不同的转变.对西方宪法的理解介绍从早年的出于立宪强国目的转变为着眼于“民主”的目的;对宪法的实质与目的理解,从保障人权转变到集中国家权力,后又回归到限制国家权力、保障自由人权;在宪法的实践上,张君劢既注重文化层面对国民素质的改造,也注重实际政治层面的宪政制度建设,但中间有过以民智不足为由而淡漠宪法实践.这些转变必将有助于正走向宪政的令人对宪政、宪法的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廉洁政治是新生人民政权的基本表征。共同纲领与五四宪法不仅确立了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们着眼于国家权力的合理分工,建立起了国家机关之间的制约监督机制,并通过人民(公民)的监督权及其他基本权利的行使,有效地规范和约束了国家权力,从而为新中国反腐倡廉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当前反腐倡廉建设应珍视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尤其是制度遗产,实现宪法文本规范与政治现实的同步和一致。  相似文献   

16.
腐败是造成执政党垮台的重要原因,中国国民党丧失大陆政权和苏联共产党的垮台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有人认为集体主义是造成执政党腐败的根源之一,甚至有人说出更刻薄的话,称当今最腐败的国家无一不是在全社会推行集体主义的国家.文章认为,由于我们党自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来在全社会所推行的集体主义并非真实的集体主义,本身存在着无法避免党内腐败的政治基础,所以要根治党内腐败,必须构建真实集体主义政治,赋予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权、民主监督权,以社会制约权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宪法蕴含的七个理论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验实证的角度上看,宪法是政治运行的真实规则;反过来说,只有政治运行的真实规则才是真实的宪法规则.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这些真实的政治规则.着眼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实践,真正有生命力、活生生的中国宪法体系,实际上蕴含着以下七个理论模式:一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事务的绝对领导模式;二是弱议会、强政府的议行关系模式;三是咨议性质的政治协商模式;四是兼顾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司法模式;五是自上而下的权力监督模式;六是多元化的央地关系模式;七是公民的权利义务并重模式.这七种理论模式,既是中国政治的基本规则,也构成了真实的中国宪法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准则.只有深刻地理解、把握了这几种理论模式,才可能真正地理解当代中国的宪法.  相似文献   

18.
公民社会视角下的基层政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是独立于政治国家之外的,并且依靠从内部建立起必要的秩序运转、调控的自主性机构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社会价值与原则的总和。以公民社会为分析工具,审视基层政权建设,便会发现基层政权问题日益突出,这种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分野模糊造成的,是政治国家权力构成、公民社会发展与成熟以及权力监督及制约制度的问题。加强基层政权建设,首先必须以农村社会资源整合和政治国家活动领域的界分为首要任务,换言之,就是要确立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结构。这一结构的确立,对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具有如下重要意义:一是肯定农民及其自治组织的自主性,基层民主制度才可以保证;二是农村市场才能健康发展,从而为基层政权良性运作奠定经济基础;三是以权利制约权力才能实现;四是形成法治的基础和界限。  相似文献   

19.
公民基本权利脱胎于近代自然权利,它是以防范政府权力为其根本功能的.以自然权利为内容的基本权利谱系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增添了新的权利内容,即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随着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社会中出现了拥有巨大社会性权力的法人组织,而它们虽从属于私法主体,但却有别于一般个人私法主体,它们所具有的社会性权力实际上类似于国家权力,它们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私人政府",能够支配和影响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对于这些能够影响公民基本权利实现的私主体,仅仅运用私法手段进行调整显然无能为力,所以公民基本权利效力即达及这些"私人政府"组织,但不能延及一般私法个人.所以公民基本权利作为抵抗与防御政府的基本功能没有改变;因而,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还主要依仗宪法.通过建立宪法诉讼与宪法救济机制得以实现;其次私法法人主体侵害了基本权利的案件,对这类案件单靠私法自身体系是无法得到解决的,因为它超越了私法领域而进入了公法领域,所以这类案件还主要通过宪法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论征地补偿的政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征地补偿的实质是政治行为,所以应将市场价值手段嵌入政治价值之中,即在效率与平等的动态均衡中达成社会公正。征地补偿的政治价值之实现,需要以政治行为制度化,即权力(利)结构化为前提保障。离开国家权力之间,以及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社会权力之间的良性互动,难以形成权力(利)的支持、制约与监督系统,也难以避免行政征收权滥用市场价值手段而导致征地补偿的非公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