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麦克斯·施蒂纳是著名的青年黑格尔派成员,但他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却晦而不明.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到处展现着施蒂纳运用辩证法的痕迹.但他并非简单地重复黑格尔,他的“唯一者”的形象乃是现象学中精神运动达到最后阶段的自我意识的现实化身.就此而言,他促成了黑格尔哲学逻辑的完成,成为名副其实的“最后的黑格尔主义者”.  相似文献   

2.
李文睿  周书俊 《东岳论丛》2022,(11):128-133+192
施蒂纳为了论证历史理性发展,抛出了所谓的“八个历史的反思”,试图通过运用黑格尔绝对精神来阐明历史活动的规律性,以此构建自己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唯一者即是所有者”历史范式。针对施蒂纳唯心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给予了坚决的批判和回击,指出施蒂纳对历史的见解无非就是自我意识的臆造,这种“唯一者”不过是黑格尔绝对精神在施蒂纳那里完成了诸精神实体的存在而已——把精神作为基础,然后指出历史是精神本身活动的过程。施蒂纳不仅没有超越黑格尔,而且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神圣化并且庸俗化了。  相似文献   

3.
对施蒂纳哲学的形而上学本质的批判是马克思进行思想革命的重要一环,因此,梳理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对于揭示马克思思想变革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施蒂纳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以唯一者、利己主义者为出发点发展出唯一者哲学,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运用大量篇幅对施蒂纳进行批判,阐发了唯物史观.立足于马克思对施蒂纳利己主义的三重批判,即对利己主义者二重化的前提批判、对个人利益和普遍利益对立的基础批判、对利己主义者作为主体的现实批判,揭露施蒂纳利己主义的本质,阐明个人利益和普遍利益的现实关系,明确现实的人作为唯物史观出发点的重要意涵,揭示施蒂纳和马克思研究路径和最终归属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李淑梅 《社会科学》2008,3(2):134-140
马克思把施蒂纳哲学作为黑格尔之后德国哲学的标本来批判,这对于马克思实现哲学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作为施蒂纳哲学"出发点和返回点"的现实的、有形体的个人,实为"理想的"、利己主义的人.马克思理解的现实的个人是从事现实的感性物质劳动的人,是同自然和他人处于现实联系中的人,是受到现实的异己的经验条件制约的人.马克思从这样的个人出发,创立了唯物史观这门历史的科学,成为真正批判的世界观.施蒂纳构想的利己主义者的联合体把人与人的关系归结为功功关系,马克思通过考察功利论演化的历史,说明在不同的国家、在资产阶级发展的不同时期,功利论的表现方式和社会作用不尽相同.施蒂纳抽掉了功利论中的经济关系和公益内容,是"冲淡了的功利论",是小资产者的幻想.  相似文献   

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所罗门的雅歌或唯一者》一节中,马克思通过对施蒂纳"唯一者"概念的虚妄性的细致批判和对"现实的个人"概念内涵及其解放途径的详细阐释,确立了从现实的生活实践出发来取代形而上的思辨作为考察世界的研究方式,并反映出他在哲学境界上实现了对施蒂纳等整个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革命性变更和超越。厘清马克思对施蒂纳"唯一者"思想的批判逻辑,对于我们准确理解马克思的新哲学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理论界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历史解读大多局限于第一章,而对几乎占了全书三分之二的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却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应当看到,作为青年黑格尔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施蒂纳,像费尔巴哈一样也是思辨哲学的坚定批判者,他不仅批判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还把批判矛头进一步指向作为思辨哲学批判者的费尔巴哈,而且施蒂纳对思辨哲学的批判理路和指向与马克思曾经展开的对思辨哲学的批判、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为什么费尔巴哈曾经得到马克思的高度评价和重视,并且马克思一直没有对费尔巴哈展开系统的批判,而对施蒂纳却不惜笔墨,在作为马克思创立哲学新世界观标志性文献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施蒂纳展开了无情的、甚至是苛刻的批判?这是一个在思辨哲学的语境中永远无法说清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马克思已经由对哲学的形而上学本质的单纯指认和形式上的批判与指责,决定性地转入对哲学形而上学之根基、来历的思考,并已经在此基础上准备制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框架;作为一个在思想上"生不逢时"的人物,在费尔巴哈之后的施蒂纳的所有批判却依然是从思辨哲学出发批判思辨哲学,在思辨哲学内部批判思辨哲学,甚至于这种批判不仅没有达到、而且在许多方面低于思辨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水平;既然那个曾经对马克思思想境域的转换发生了重要影响并因而得到马克思高度评价的费尔巴哈都已经被马克思抛在了身后,这个甚至还低于费尔巴哈水平的施蒂纳又岂能寄希望于从马克思那儿得到些什么积极的肯定呢!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实际上意味着一个新的哲学语境的开启.认真对待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为我们所开启的哲学革命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以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等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所鼓吹的历史观时写到;“当这些理论家们亲自从事编篡历史的时候,他们会匆匆忙忙地越过过去的一切,一下子从‘蒙古人时代’转到真正‘内容丰富的’历史,即‘哈雷年鉴’和‘德国年鉴’的历史,转到黑格尔学派蜕化为普遍争吵的历史”。①这里所说的“蒙古人时代”出自麦克斯·施蒂纳的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在该著作中,施蒂纳极力宣扬对精神力量的崇尚,使用了“蒙古精神”,“蒙古人时代”等术语,认为任何历史都是“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8.
写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青年黑格尔派作家麦克斯·施蒂纳,因其言辞激烈且观点乖张,在思想史上争议极大.他既被看作追逐自由的勇士,又被认为是伤风败俗的蛮人,他的思想几度兴盛,对马克思主义、尼采哲学、存在主义和现代无政府主义等思想流派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回顾施蒂纳的荣辱兴衰,有助于纠正和弥补对施蒂纳的遗忘,从而重新发现这位“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延续了黑格尔的方法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哲学科学百科全书>、<宗教哲学>等著作为马克思提供了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视野与方法,或者说黑格尔是马克思主义的先驱.黑格尔首要关注的是哲学在时代变迁中的发展,但他同样重视人类进化的物质条件.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但他肯定物质因素有助于决定哲学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对马克思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延续了黑格尔的方法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哲学科学百科全书>、<宗教哲学>等著作为马克思提供了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视野与方法,或者说黑格尔是马克思主义的先驱.黑格尔首要关注的是哲学在时代变迁中的发展,但他同样重视人类进化的物质条件.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但他肯定物质因素有助于决定哲学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对马克思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施蒂纳批判了费尔巴哈作为“类存在物”的人,他指出,要使人成为现实的,自由的,就要使“我高于一切”,使人成为利己主义的.在施蒂纳看来,这个“高于一切”的现实的个人(Individuum)就是“唯一者”.施蒂纳给了马克思很大的冲击,使马克思开始反思费尔巴哈理论的局限性,开始重视个体(Individuum)的地位和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重新定义“现实的个人”(das wirkliches Individuum)的内涵,马克思认为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自由的共同体不是资产阶级国家这种虚幻的共同体,也不是施蒂纳所谓的“利己主义者的联盟”,而是共产主义这一“真实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自己谈过,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是从1843年开始的。在这之前,马克思是怎样成为黑格尔哲学的服膺者,他是怎样与黑格尔哲学产生联系的?不了解这些问题。就不可能历史地、完整地、全面地把握马克思的思想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施蒂纳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铺展了一种思辨三段式的唯心史观叙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他用思辨观念史偷换现实历史的意识形态做了揭秘。施蒂纳的唯心史观叙事蕴含着对利己主义价值观的追求,他在此叙事下提出了通向“唯一者”的利己主义三境界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将这种理论定性为利己主义者的现象学,并揭秘其实质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现代市民社会本质的幻想。揭秘利己主义的唯心史观叙事,对理解施蒂纳在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转变中的真实作用不无裨益,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抵御利己主义思潮和功利论话术侵袭、正确认识新时代条件下的现实利益格局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是一位唯心辩证法的理论大师。他的辩证历史观和方法论得到了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极高评价,其中的“合理内核”也为历史唯物主义所批判地吸收。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历史学才真正成为科学。这一点,在我国史学界和哲学界似乎并无异议。但是,在对具体的历史问题的研究中如何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却决非易事。因此,重温历史唯物主义的直接理论前提——黑格尔历史哲学,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一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属于他的后期著作,那时,他对辩证法学说已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纵观“历史之父”希罗多德以来二千多年的史学,黑格尔指出其中贯串着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两种观点的斗争。他总括以往的历史著作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从各个方面对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的历史哲学进行否定和批判,但他们似乎都忽视了这样一个方面:黑格尔毕竟是在思考历史本身,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毕竟是把历史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性的问题来把握的,比之认识论层面和语言学视角的现、当代的各种历史哲学,黑格尔毕竟没有跑题儿。更重要的是,这个如此复杂、如此困难的问题本身就体现了哲学思考的非凡勇气和巨大魄力。我们看到,在黑格尔之后,除了马克思,似乎鲜有出其右者。思辨的历史哲学留下的问题——用何兆武先生的说法——客观意义上的历史规律性问题,在现、当代的历史哲学当中,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搁置和放弃了。  相似文献   

16.
吕翔 《兰州学刊》2003,(6):51-54
认为黑格尔历史哲学中忽略了物质和人的因素 ,这是人们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通常攻击之所在。本文试图通过对黑格尔历史进步观的分析 ,指明他不仅没有忽略物质和人 ,相反 ,它们还构成了其历史哲学不可或缺的维度。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是近代历史哲学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明确把自己的历史观称之为哲学的历史,本文则立足于理性与自由两个重要维度,对黑格尔的历史观进行深入阐述,意在揭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的深层内涵:即阐明历史是合乎理性的历史,而且我们可以通过理性思维把握到历史的内在本质,但在黑格尔这里理性是思辨的理性,历史是在各种本质的规定的联系中的有机统一体,他在这里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区别于知性的把握历史的方式;另一方面,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目的论思想,赋予了历史的理性以内在的目的,即自由。历史在黑格尔这里是历史理性的自我实现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的自由的实现史。自由是历史理性的内在目的,而理性是作为自由实现的必然性过程展示。理性与自由在黑格尔的历史观中实现了内在统一,二者构成理解黑格尔历史观的两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最后一章里,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上具有重要意义。 1831年黑格尔逝世后,他的哲学在德国仍然有着巨大影响并占统治地位,这种情况继续了十多年。1835年,施特劳斯的《耶稣传》出版,进一步加深了黑格尔哲学的解体,推进了青年黑格尔运动。恩格斯称赞《耶稣传》是第一部超出了正统黑格尔学说的著作。但是,青年黑格尔派无力批判克服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虽然高人一筹,甚至还受到青年马克思的过份称赞,说他从根本上推翻了黑格尔辩证法,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人们对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理性的狡计""逻辑与历史统一"等命题耳熟能详,但对其内涵及更深层次的理论根源缺少挖掘,这源于学界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核心"目的论思想"重视不够.分析黑格尔历史哲学和他的哲学史中关于目的论思想的重要论述,梳理出他的目的论思想梗概,阐明其历史哲学目的论思想中的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普遍目的与特殊目的的关系"和"普遍目的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中的进展",以期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目的论思想有个总体性地把握.  相似文献   

20.
刘森林  龚庆 《学术研究》2008,4(4):25-30
从马克思与施蒂纳相互批判的视角来看,马克思使用的"现实的人"的概念,可以解释为经验主体.对它的解释离不开与之相对的纯粹主体概念.马克思与施蒂纳都致力于精神、幽灵的内身化,但思路迥然不一:施蒂纳试图彻底消解精神,马克思却执著于某些本质性精神的真正普遍化实现.所以,完全取消了超验维度支撑的经验主体不是马克思主张的主体,倒像是施蒂纳赞赏的"唯一者".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彻底拒斥了近代形而上学或本质主义,显然是给了他过多荣誉的误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