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美学:理论背景与哲学观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科学的生态化趋势,促使生态学与美学结合,催生了生态美学。所谓生态美学就是生态学与美学的一种有机结合,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美学,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对于生态美学,目前有狭义与广义两种认识。狭义的生态美学着眼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审美关系,提出特殊的生态美范畴。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包括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美学观。显然,广义的生态美学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生态哲学为指导与观照,从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出发,涉及人与社会以及人自…  相似文献   

2.
艺术生态批评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空间,它从整体关联的审美视角发现和揭示生态美,批评非生态、非审美的存在状态.艺术生态批评以生态和谐美为审美理想,以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存在状态为最高目的.艺术生态批评还借鉴生态美学的研究成果,与生态艺术创作合力,重塑社会的审美观,培养受众的新的审美意识,塑造生态人格.艺术生态批评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审美理想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空间,构成对传统美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西方生态型美学由三个领域组成:环境美学、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三者在西方审美的生态转型中,以解构和建构的方式,共同促成审美世界观和审美感知的变革.在这一变革中特别强调理性干预的作用.由于对生态系统的两种不同的理解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态美学.西方生态美学与非西方美学(比如中国美学)的汇通,有利于提升正在困境中的理论清晰性,将会有益于一个新的世界美学框架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从环境美学到城市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最宽泛的意义上,环境美学关注的是:人类作为整个环境复合体的一部分,审美地参与到环境中;在环境中,感官的内在体验和直接意义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环境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环境体验,即研究环境认知维度中所包含的直接而内在的价值.环境体验是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综合体验活动,它是由"审美融合"这一术语描述得最佳、最清楚、而又最容易理解的经验之一.在体验环境时,审美融合普遍发生,并且出现于艺术语境之外,这一事实必然促使我们将美学理论扩展到艺术领域之外,从而扩展到广泛的环境情境;审美融合也由此对传统的"审美无利害性"、"审美静观"等构成了重新修正和反思.从理论上说,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与人建环境,城市环境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人建环境,城市环境的审美价值要远远大于通常说的"城市美".更进一步说,城市美学也必须考虑消极或负面的审美价值,"消极审美价值"可以启发我们创造一种新的美学观念--"否定美学",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反思今天的城市美学.同时,在研究城市美学问题时应将生态学与"融合理论"结合起来,在一个富有人性且功能正常的审美生态系统中,城市景观并非外在环境,在城市规划中认真考虑审美融合,将是城市景观人性化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5.
自然美在西方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先后经历了古希腊源始本体论的自然审美观、中世纪神学本体论的自然审美观、近代理性主义的自然审美观与现代生态论的自然审美观四大发展阶段。西方自然美观念的每一次转型都意味着西方美学思想的变革,它对西方美学的发展起了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西审美学思想的差异主要源于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特点。两种审美学思想在对审美主客体关系认识、对审美心理结构理解、对审美观照性质解释等各方面均有明显差别。西方审美学思想多强调审美经验中主客体的对立和主体的决定作用,强调审美心理中情感因素而忽视理性因素,视审美观照为一种特殊注意方式;中国传统审美学思想则多强调审美经验中主客体的统一和二者的相互作用,强调审美心理中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的有机融合,视审美观照为一种超越性人生境界。"情景交融"说和"情理交至"说共同形成中国传统审美学思想体系的两大支柱,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为世界美学作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7.
程相占 《学术研究》2013,(1):122-131,160
综观过去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可以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关系论归纳为五种立场:一、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具有不同的开端,二者并行不悖、没有任何关系;二、在环境美学框架内发展生态美学;三、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四、吸收环境美学的理论资源来发展生态美学;五、参照环境美学,通过充分吸收生态学观念、彻底改造传统美学而发展生态美学。笔者坚持第五种立场,认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差异非常明显,将二者混为一谈不利于各自的健康发展。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于"艺术审美"的"环境审美",它是对自黑格尔以来以艺术品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哲学"的批判超越,其核心问题是环境审美与艺术审美的联系与区别;而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生态审美",其对立面不是"艺术审美",而是传统的"非生态审美"或"没有生态意识的审美"。环境美学是就"审美对象"这个角度立论的,探讨审美对象是艺术品还是环境;生态美学是就"审美方式"这个角度立论的,其立论根基是人的生态生存和生态思维,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生态意识引领下进行审美活动,亦即在人类的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中,如何使生态意识发挥引领作用而形成一种"生态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8.
当代环境美学不仅重申了自然作为审美对象的必要性,还把以环境为对象的环境艺术,以及由人类所设计、创造出来的一切环绕之物,包括艺术创造在内,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这是对仅仅专注于艺术审美问题研究的现代美学的极大拓展和扩充.环境美学将当代生态思想引入美学研究,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处于同一个生命共同体之中,环境状态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对环境的审美不可能与价值取向、利害关联毫无关系,从根本上颠覆了审美无利害这一支撑现代美学的主导审美观念,从而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维度上达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审美价值与伦理价值以及美学与伦理学的内在沟通.环境美学对传统美学建立在心物二元、主客分离基础上的审美静观模式普遍持否定态度,倡导一种人类与自然统一、主体与客体合一的审美介入模式,不仅强调人处于环境之中,对环境的审美需要人的多种感知能力的共同参与,还特别强调环境审美经验的社会性及其与日常经验的相通性,从而打破了传统美学对审美活动的超越性乃至超验性价值的迷恋,使审美活动重新回归其与人类日常生活本来具有的密切联系,重新恢复了审美活动的生活属性.  相似文献   

9.
当今生态美学研究存在的根本问题,在于无法对纯粹艺术品与处在空间环境中的自然美之间的差异做出有效而明确的区分.本文认为,生态审美哲学的逻辑起点源于身体与自然空间环境的审美关系.在自然生态环境中,身体是以此时此地的整体性来参与审美的,生态审美哲学就自然应该把"环境",或者更准确地说应该把"空间"引入知识体系,把处在"环境"与"空间"中的人的身体感觉作为基本对象.而且,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彼此之间是一种"共戏"、"同戏"的关系,在一种时间性的"同时性"中,形成对于生态空闻的审美意向性.  相似文献   

10.
德里达解构论与道家生态审美观之间存在四个方面的相似性:一是中心概念的相似:异延与道;二是思维方式的相似:反对二元对立;三是语言风格的相似:模糊语言;四是美学效果的相似:诗化倾向。正因为上述四点,解构主义与道家关于生态审美的见解存在许多相似性,对生态美学建构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宋薇 《晋阳学刊》2011,(4):53-56
生态美学、环境美学和自然美学的勃兴,是美学对全球性自然环境危机的积极回应。生态美学以生态伦理学为哲学基础,试图从生态审美的角度解决自然、社会的生态问题和人类精神世界的荒芜。环境美学把人放在环境中,从审美的角度重估了环境的价值。自然美学以现代自然观为基础,力图解决自然美的难题,还自然美现实存在的本真性。  相似文献   

12.
从现代学科的意义上说,美学是"援西入中"的产物。西方经典美学的认识论方法、思辨性特征、科学化形态对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与学科建构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对西方美学盲目崇信、简单照搬、生硬套用的现象也长期存在,使得中国美学严重缺失自身的原创和面向现实生活的活力与热度。事实上,中国美学有着自己深厚的人生论传统,它扎根于中国哲学的人生情怀和中华文化的诗性情韵,自老孔庄等先哲发绪,经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学之理论自觉,初步建构起以审美艺术人生动态统一的大审美观、真善美张力贯通的美情观、物我有无出入诗性交融的审美境界观等为主要标志的中国式美学话语和审美精神,突出了审美活动的美育功能和人文向度,并在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中有所承化。人生论美学的民族传统,有别于西方经典美学的学理特质,是中国美学最具特色和价值的部分之一。对于这一宝贵资源,今天我们应在中西古今融汇的广阔视野中予以发掘传承、弘扬推进,推动当下中国美学的理论原创与学派建设,形成与西方美学的深度对话,引领当代审美与艺术实践的发展,引领国人生活实践和生命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刘华军 《兰州学刊》2005,42(5):84-85
生态美学的研究涉及到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多重审美关系,旨在实现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生存状态.庄子基于"道"的整体美特点,主张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审美的,追求人与自然自由统一的审美生存状态.这一思想具有极高的生态美学价值,在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的今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美学得以存在的合法性在于其研究对象——与生态相关的审美生活,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完整的,这是生态美学的首要问题;它体现为审美主体在生态环境中的具体生活体验,在其基本的构成上包括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及其时间性三个要素,具体而言,是审美主体的体验奠基于生态环境诸物的质料之上,在时间性上的整体特征是审美主体“始终”指向生态环境;具体而言,这种时间性又有两种基本的可能性,其一是描述生态审美生活的内时间意识的静态构成,其二是从“意义”与“价值”角度,阐述此内时间意识得以形成的动力及其机制,并与艺术美学、设计美学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5.
人类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本性,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使得人类发现了自己的生态审美本性,这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有关论著中已经有所涉及。而中国古代《周易》的"生生为易"、"上下交而万物通"以及"正位居体为至美"等等论述以及其它古代典籍的论述都反映了这一生态审美本性,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而西方维柯的"诗性思维"的论述、车尔尼雪夫斯基有关"美即生活,生活即生命"、杜威有关"活的生物"的论述以及梅洛-庞蒂有关"身体空间"与舒斯特曼有关"身体美学"的论述对于建设当代生态的生命的美学也都有其价值。新世纪新的生态审美观的建设应该在人的生态审美本性理论与生态人文主义的指导下从文化与审美的多个角度入手,并很好地吸收中国古代生态审美智慧。  相似文献   

16.
西方近代启蒙美学家的"美善统一分殊"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代西方哲学认识论的转向,美学研究重点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审美研究与人性研究、美学与伦理学进一步结合.在启蒙美学家的思想中,对美与善、审美感与道德感、艺术与道德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被提升到新的重要地位,各种新观点、新学说层出不穷,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形成完整、系统的"美善统一分殊"理论,并成为推动美学发展的一种强有力的传统,对后世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赵奎英 《学术研究》2022,(3):158-167+178
艺术参与是当代参与艺术的最重要功能,但它并不局限于特定意义上的参与艺术。参与艺术的参与主要是社会参与,但广义的艺术参与不仅可以参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生活,而且可以参与人的精神心理,参与自然环境,也可以从整体关系上参与赞助天地万物的生成化育,促进一种“宇宙生态共同体”的建立。如果艺术参与有助于宇宙生态共同体的建立,有助于人们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生态共同体中的一员,从而更加自觉地具有生态人文精神,奉行生态伦理原则,主张并践行与其他人类和非人类存在者的和谐共生,艺术参与也就发挥了塑造生态公民的作用。后/疫情时代的艺术需要发挥这样的参与功能。艺术参与和生态公民都是非常复杂的概念,我们应当立足当下现实问题,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赋予它们一些新的哲学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在景观研究领域,景观设计师基于专业知识进行评估,社会科学家以公众偏好作为研究的基础,二者已经形成了一种庞大的知识基础,并且为评估与管理景观的视觉特性提供了依据。在这种情况下,主导的风景美学立场限制并忽略了自然美这一观念;对诸如生态系统健康与生物多样性等景观的生态价值而言,风景美学甚至可能是有害的。这一审美—生态冲突的状态迫使景观感知与评估方面的工作开始寻求另外的途径——即建构生态美学,以更好地理解与管理景观的审美价值。这种生态美学旨在探讨景观研究中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相结合的问题,它融合了自然科学、自然审美哲学、生态艺术与设计以及景观感知整体性研究实践中的诸多观点,倡导一种全新的景观审美感知模式,为推动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原则与指南。从生态美学角度来解释景观感知与评估已经引发了一场精彩讨论,内容涉及人类审美反应的本质、在人类头脑中灌输生态审美的能力,以及与此灌输活动相关的伦理学问题等。  相似文献   

19.
曾繁仁先生潜心研究美学35年,在西方美学、审美教育、文艺美学、生态美学四个领域都有所突破和建树。西方美学是曾先生整个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持和智慧来源之一,审美教育研究则是将美学理论与教育结合的典范,具有沟通理性与感性、德育与智育、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不可替代"的"综合中介"作用;文艺美学研究是曾先生学术研究的起点和重要突破领域;生态美学研究则是曾先生对新世纪中国美学的最重要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20.
亚里斯多德与孔子分别是西方与中国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他们在谈论文艺问题时往往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出发,将文艺与政治、道德等联系起来进行论述、立论,形成了他们的审美接受思想.本文将通过分析两人在审美接受快感和审美接受功用方面的论述,探讨其异同以及原因,从而在原点上分析中西方美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