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汉代出土遣册是对当时实际用语的真实记录.本文通过对遣册中同类名物词语的穷尽性汇释,结合传世文献相关用例,并与出土物对比,对遣册中考释尚未明确的名物词提出了新的见解.如遛犬、横戟、钦柯;分析了异名同实的名物词,如茀、费节.  相似文献   

2.
秦简牍所载农田形制与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秦墓竹简中所保存的农史资料,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战国、汉代简牍,对秦简牍所涉及的农田形制和农田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期望能为农史研究界合理利用这批资料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谢家桥一号汉墓出土了211枚简牍。该墓简牍保存完好。竹简的内容为遣策,记载了随葬物品名称、数量及质地。其中11枚竹简为分类小结,197枚竹简记录具体的随葬物品,另有3枚竹牍的内容为告地书,是比照现实社会通行公文的格式,为死者开列的前往阴间的通行证。这些简牍对于研究汉代的户籍制度、丧葬习俗、名物制度及社会生活习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墓葬特定的头向以及葬式,是古代族群特有的丧葬习俗、原始宗教信仰的具体表现,能够反映墓主的族群、祖籍以及身份。周人东迁后进入关中地区的秦人,葬俗与西周墓葬差异明显,无论身份高低其墓葬均为西头向,战国中期后才开始出现的南、北、东头向,其墓主应来自其他地区。采用直肢葬的中型秦墓墓主与大型秦墓墓主应出自同一个族群,这个族群在秦人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属于贵族阶层。秦贵族阶层的直肢葬来自周文化,而下层平民采用的屈肢葬式源自西北甘青地区古文化,两者渊源不同,族属各异。屈肢葬中型秦墓的头向具有多样性,其墓主身份、籍贯均较复杂,西头向者应是随秦人东迁进入关中的西北诸戎部族及其后裔,北、东、南头向者来自秦以外的其他地区。这些人中既有西北土著中的上层人物及其后裔,也有来自中原诸国的富裕移民,还有凭借战功由平民擢升的军功贵族。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用《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出现的十三个例字,补充了《汉语大字典》所 缺部分书证,说明出土文献对于辞书编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一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发掘出土了大量秦简。这些秦简,除《日书》两种而外,经过整理小组专家们的辛勤劳动和精心整理,于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以《睡虎地秦墓竹简》书名出版。《睡虎地秦墓竹简》一经发表,学术界立即兴起了云梦秦简研究热。一九八一年七月中华书局编辑部汇集了部分论著,出版了《云梦秦简研究》。一时盛况,可想而知。然而在已经发表的所有论著中,似乎还没有人就《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工作中的千虑  相似文献   

7.
秦代完整的法律早已佚失,过去只能从晚出的史籍中看到一些零星的记载.一九七五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简为秦律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秦简共1155支,四万余字,记载的是公元前四至三世纪(即从战国末期秦昭王元年到统一后的秦始皇三十年)秦代的法律,虽然是墓主喜生前抄录的部分律文,远远不是秦律的全部,但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主要根据秦简的法律条文和其他记载,对秦的经济立法及其特点作一简略分析,以求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8.
釋■     
长沙仰天湖出土战国楚竹簡遣策有■字,凡二見,一稱“■君之(纟足)衣”,一稱“皆■(藏)於一■之■”。此字又见(木仒)江陵望山二號墓出土战国楚竹简遣策,称“二■之■(乂丁),一■高之(乂丁)”;又可增一畫作(?),見(木仒)長  相似文献   

9.
龙首车辕是东周楚贵族墓中出土的单一性遗物,与楚车马坑中出土的类似车型比较,这部分物体或在车辕顶部、或在衡两端、或在车舆拐角、或在车盖上等处,只能称龙首车饰件;车马坑的楚辎重车为龙首车辕.两者的表现形态,都共显其车的特异性与华丽感,以及龙在楚贵族们心目中的地位与思想体现.它们的普及,表明辎重车在楚国军需、物资运输、人员乘座、丧葬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是享用者身份的象征或地位等次的标识.  相似文献   

10.
龙首车辕是东周楚贵族墓中出土的单一性遗物,与楚车马坑中出土的类似车型比较,这部分物体或在车辕顶部、或在衡两端、或在车舆拐角、或在车盖上等处,只能称龙首车饰件;车马坑的楚辎重车为龙首车辕.两者的表现形态,都共显其车的特异性与华丽感,以及龙在楚贵族们心目中的地位与思想体现.它们的普及,表明辎重车在楚国军需、物资运输、人员乘座、丧葬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是享用者身份的象征或地位等次的标识.  相似文献   

11.
周秦伦理文化的内涵、核心和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无论“周秦”,还是“周秦伦理文化”的概念,都可以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在广义上,不仅有观念形态和行为形态的伦理文化,而且有制度形态和器物形态的伦理文化。周人创造的伦理文化以道义主义为核心价值取向,秦人创造的伦理文化以功利主义为核心价值取向。研究周秦伦理文化,对认识道德价值和树立正确义利观;对治国理政和管理;对认识人性本质和构建和谐社会;对科学对待传统行政文化;对丰富现代人精神生活等,都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文献资料分析,周王室并没有通过册命礼正式封秦为诸侯,而只是以“誓”这种特殊的形式许诺秦为诸侯。秦在西周末期和春秋时期有强烈的天命思想。秦立畸祭天帝和天命思想的结合是秦的国家起源论,周王室的许诺是次要的。秦被封为诸侯的特殊性也反映了在这一时期的周秦关系中,秦占有更大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3.
陈二峰 《南都学坛》2011,31(2):17-20
汉代中原地区贵族墓葬,代表了汉代葬制的主流,它以形象的方式维系了阳世冥间两个维度,为墓主人营造出一个宁静的栖息之所,折射出丰富的文化意蕴,是生命终结的仪式,亦是信仰之下期待生命的延续。墓葬这种客观历史成为文化,不仅彰显出营建者的身份与地位,又反映了汉代的社会建构、世人的生死观念和世俗功用。  相似文献   

14.
《周礼》是宋人争议颇多的一部经典。本文主要分析宋末大儒魏了翁《周礼折衷》的经学特点:魏了翁对《周礼》抱持尊重的态度,认为此书本完整,传世本的残缺是流传过程中造成的,而《周礼》见疑于后世的主要原因在于汉儒解经的分歧与失误;对代表汉唐《周礼》学权威的郑玄《周礼注》,魏了翁既肯定其学术价值,又进行了有的放矢地批驳;对于宋代《周礼》学代表作王安石的《周官新义》,魏了翁一方面肯定其学术价值,另一方面则批评王安石阿附郑《注》,未能领会《周礼》所蕴先王政治精髓,导致变法误国。这些特点展示了魏了翁的《周礼》学观点。    相似文献   

15.
从西周至秦汉,国家对过往客商征收关税的总额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因而关税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愈益增大。考察封建国家关税收入增长的原因,不可忽视以下三个重要因素,即关税征收范围的扩大、关卡的增设以及关税税率的提高。这是自西周设关征税至秦汉,关税发展的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虢秦关系论     
西周时期,西虢坐镇于雍,讨伐戎狄,为周王室守京畿西门。秦人奔走于陕甘之间,牧马伐戎,为周王室保西陲。虢与秦无论是肩负使命,还是活动区域和内容,均有交集,其关系隐而不显。西虢终结时,秦国始立国;虢国灭国时,穆公始争霸。虢与秦看似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在春秋争霸的战略大格局中息息相关。虢国是秦晋争霸的牺牲品。晋献公灭掉虞、虢,抢占茅津、殽函,称霸中原。秦国东进受阻,转而称霸西戎。东周顿失臂膀和屏障,更加衰微。虢唯周王马首是瞻,恪守周礼,参与周政,尚武尚勇,征伐不休,日趋保守,终被晋亡。同样尚武尚勇的秦东源西成,大起大落,进取功利,勇于变革,最终一统中国。  相似文献   

17.
论老子重生思想的源流与道教思想的孕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一书中的重生思想上承容成子,而下开杨朱、秦失、南郭子綦一派.据考杨朱、秦失等本是秦人.春秋战国之时中原一带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秦地相对稳定,故一些避世之士向秦地流徙.这当中也反映出一部分知识分子和旧贵族对西周时代相对安定社会的憧憬.《汉书·地理志》中对秦地的评说,实反映了秦汉以前人的普遍看法.同见于文献记载的中原人至秦地寻求建功立业的现象比起来,为避世全生而至秦地的是一股潜流.但正是这类人的增多,养生、重生的思想在秦地滋长起来.春秋战国时的几位名医产生于秦地,也反映了这个事实.老子因周王室的种种事变使他对当时的社会失去了信心,故西入秦;而杨朱、秦失这些本生于秦地,又受过老子思想影响的人则东至宋、鲁之地,传播具有道家色彩的重生思想,以求以此救世.秦地重生、养生思想同燕齐神仙家思想的结合,孕育了道教,也形成了道家中重生、养生思想向道教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定都重庆的巴国兴于禹夏时期而毁祀于秦惠王,享国1700年.巴部族共奉白虎图腾,立国之初当是有夏属国.入周后巴国臣服姬周,周季在南楚北秦两大霸主挤压下,公元前316年走到尽头.此前,虎巴文化源头仅见于神话,让人感到扑朔迷离.运用新近出土的考古资料并兼采民间神话,整合解读相关文献,昭示巴国由鄂入渝的秘踪.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周书”屡见称引,此名不能视为对某部著作的专称,不能将其等同于《尚书·周书》或《汉书·艺文志》著录的七十一篇《周书》。从《左传》《国语》等所载春秋贵族引用,到战国诸子书引用,都可以说是指称一类文献,一般来说指的是周王朝官方训诰誓命等。但在墨子等引用者那里,周诗也被包括进来,因为诗、书皆脱离了贵族官学原有的礼乐情境,官学中学习方式、实践场合的差异不复存在,仅被作为记录前人事、言的文本学习、使用,而文本形式又不足以将两者严格地区分开来。战国晚期,见于《逸周书》中一些篇章的语句较多地被在“周书”名义下称引,应可说明这些文献在受到关注。从公元前四世纪中段到前三世纪中段的这一期间,相当部分在此之前尚未流传于世的一些王室档案文书,因为周的分裂、动乱和最终破灭,流出并得到邻近地区士人的首先关注,在秦国以及后来的秦朝被整理编次,很可能就是《汉志》著录七十一篇《周书》的原型。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西安地区各朝代古都文化之主要内涵与基本特点,结合大量史料,对西周、秦、西汉、隋与唐王朝都城之规制、建设、平面布局、主要建筑之思想理念进行剖析。分析认为:西周都城文化充分反映了周代礼乐文化;秦都城文化体现了大一统的精神;汉长安城文化以尊儒思想为主体,整合了前朝相关理论,并有所创新;隋唐长安城文化表征了多元文化的开放气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