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扩展Hotelling模型的企业竞争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将纵向差异引入到二次函数运输成本下的Hotelling模型中,研究具有不同质量、网络外部性、兼容性和转移成本的2个垄断厂商的竞争策略.首先,进行选址;然后,进行价格竞争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得到产品具有横向差异和纵向差异的2个垄断厂商市场竞争的均衡策略,推广了Hotelling模型的结论;最后,在选择横向差异最大化的情况下,分析了一般市场竞争策略,在无纵向差异条件下分别讨论了不同网络效用系数、兼容性和转移成本对市场竞争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运输成本内生化的三阶段Hotelling模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分析了运输成本可由厂商内生决定的一个三阶段双头垄断的Hotelling模型,在[0,1]线性城市模型中,两个寡头垄断厂商在第一阶段进行选址决策,第二阶段改变线性运输成本,第三阶段进行价格竞争.并得到了与外生运输成本的二阶段模型不同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结果.  相似文献   

3.
一类存在网络外部性的水平差异模型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分析了存在网络外部性下的一个两阶段水平差异模型. 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一方面提高了 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厂商间的竞争. 同二次运输成本的Ho telling 模型相比, 当网络外部性不太强时, 厂商采用最大差异化原则, 但社会净福利水平得到提高; 当网络外部 性较强时, 双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不能维持, 此时垄断结构下较高的社会净福利水平是由垄断厂 商的高利润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企业定价策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胥莉  陈宏民 《管理科学》2006,9(6):23-3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经济中普遍采用的单一定价策略采用者正在逐渐减少,尤其在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产业中,更多地采用歧视定价策略.针对具有网络外部性的产业中双寡头垄断厂商的定价策略选择行为,将传统Hotelling模型中外生的定价策略作为内生变量,分析了厂商对单一定价和歧视定价的战略选择.模型的子博弈精炼Nash均衡表明:当网络效应不存在时,厂商或者同时采用单一定价,或者同时采用歧视定价;当网络效应存在时,由于网络效应的影响,厂商选择歧视定价的均衡条件放宽,导致厂商采用歧视定价比单一定价更具有成本优势,从而增强了厂商选择歧视定价的趋向.另一方面,若消费者对产品特征的敏感程度加强,也促使厂商选择歧视定价.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网络外部性同顾客选择与产品差异化理论结合,通过构建扩展的豪泰林模型研究了网络外部性对市场绩效与企业竞争策略的影响。研究主要表明:当某种网络产品成为主流化产品时,将比非主流化产表现出更强的网络外部性,并且价格和厂商利润均高于非主流化产品。最后,本文对网络企业如何实施主流化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网络经济下企业兼容性选择与用户锁定策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通过两阶段的Hotelling双头竞争模型,本文将网络外部性与产品兼容性视为导致用户锁定的主要因素,研究了网络外部性以及兼容性所产生的转移成本对消费者的锁定效应,以及网络外部性与兼容性对企业竞争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存在网络外部性下的两阶段圆周模型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本文分析了存在网络外部性下的两阶段圆周模型。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使厂商有动机降低产品价格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模型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表明消费者剩余和社会净福利水平得到改进,同时行业内产品的差异程度偏少。特别地,在强网络外部性下,垄断结构能使社会净福利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组内网络外部性对双边市场定价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组内网络效应引入双边市场定价模型中,研究组内网络效应和组间网络效应共同作用下的双边市场定价策略问题,突出分析组内网络效应对双边平台企业定价策略的影响;建立两阶段的定价博弈模型,得到组内网络效应和组间网络效应共同作用下的双边市场竞争价格均衡。研究结果表明,组内网络外部性强度对消费者价格和厂商价格的影响取决于双边用户接入平台后的市场结构,即在双边用户单平台接入市场结构和厂商多平台接入的竞争性瓶颈结构下,组内网络外部性对双边市场定价的影响是不相同的;在这两种市场结构下,双边平台竞争获得的利润水平与组内网络外部性成正比,与组间网络外部性成反比。同时,双边用户的价格在单平台接入和多平台接入的市场结构下的大小关系取决于厂商组内网络外部性的强度。  相似文献   

9.
杨慧芳 《决策与信息》2009,(12):124-124
网络外部性是影响网络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人们依据自身偏好选择网络产品,而选择过程又影响到产品的网络外部性大小,所以网络外部性与消费者选择之间辱在正向的反馈机制。本文通过将消费者选择理论与网络外部性及后端锁定等相结合来分析消费者行为。  相似文献   

10.
网络外部性与企业纵向兼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运用垂直产品差异化模型,研究了产品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时,企业是否有实行纵向兼并的动机。研究表明,在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产业市场中,企业更有动机去实施纵向兼并一体化战略,并指出在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产品市场中,无论对厂商和消费者,纵向兼并后的市场结构的均衡效率都要优于非一体化的寡头市场结构的均衡效率。  相似文献   

11.
基于网络外部性的规模收益与产品差异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通过构造一个纵向产品差异化的两阶段模型(先决定产品质量再决定产量) ,研究了当产 品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时,其规模收益特征对企业的产品质量差异度、利润、产品价格和需求 等因素的影响. 然后对产品的规模收益递增和递减两种情况作了比较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研究表明,当不考虑网络外部性时递减规模收益假设下产品的质量(不论是高质量还是低质 量) 都要低于递增规模收益情形;而考虑网络外部性时递减规模收益假设下的高质量要远大于 递增规模收益假设下的质量;递减规模收益假设下的市场需求都要低于递增规模收益假设下 的市场需求,这与产品是否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无关.  相似文献   

12.
从供应链角度研究产能约束往往忽视了企业间的横向竞合关系,本文构建了Stackelberg博弈模型,通过对下游企业采取的两种不同策略的比较,分析了具有产能约束的网络型寡头垄断产业链中企业的决策问题,并分析了网络外部性及价格歧视对企业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网络外部性对产业链内所有企业的产量决策产生多种影响,但其最终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无论下游企业采取竞争策略还是合谋策略,下游企业的均衡产量均相等且采取竞争策略时获得较大产量,而上游企业在中间产品市场采取价格歧视策略将获得更多的收益.  相似文献   

13.
基于网络外部性的商品税与产品差异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纵向产品差异模型,研究了在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双寡头市场结构的产业中,产品税收和网络外部性对产品纵向差异化的影响.考虑政府对所有产品实行统一税率的情形,政府首先制定税率;然后,企业选择其产品质量;最后,企业进行价格竞争.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外部性和税收将使企业产品质量差异偏离社会最优质量差异,小量税收将提高社会福利,并随网络外部性的增强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设置公交专用道是实现"公交优先"的重要手段,然而,专用道设置将改变不同交通方式的道路通行能力,进而影响交通网络的整体性能。本文试图提出一种基于系统最优思想的公交专用道网络设计方法,既保证出行者的利益,又能满足交通系统总费用最优的目标。首先,本文分析了公交专用道设置对公交车辆和社会车辆这两种交通方式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基于经典的BPR函数,构造了考虑专用道设置的不同方式的路段阻抗函数。其次,分析了出行者在多方式交通网络中的模式选择和路径选择问题,采用用户平衡理论分析了城市多方式交通平衡配流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变分不等式模型。更进一步,采用双层规划方法构造了基于系统最优的城市公交专用道网络设计模型,该模型以交通网络总费用最小为优化目标,并考虑了不同交通方式的平衡流量约束,采用分支定界算法对该双层规划模型进行求解。最后,通过一个简单算例对模型及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和验证。  相似文献   

15.
网络外部性与产品垄断定价策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产品存在网络外部性时,垄断厂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如何分阶段提供产品并制定一个合理的价格以获得最大的利润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网络外部性可能会对消费者的预期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影响垄断厂商的定价策略和利润.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本文通过构造一个两阶段的动态模型,分垄断厂商可以在不同的阶段提供同质产品和差异产品两种情形来分析了存在网络外部性条件下垄断厂商的动态价策略.研究表明,若垄断厂商在不同阶段提供同质产品,则第一时段的价格要高于第二时段价格的贴现值;若垄断厂商在第二阶段提供差异产品,则产品的价格会比没有网络外部性的情况下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6.
在高新科技领域,制造商往往需要面对技术优势与需求优势的选择问题,技术策略(开放/封闭)逐渐成为选择的关键。在产品需求理论的框架内,研究了制造商的技术策略问题,通过构建制造商技术策略模型,分析产品的网络外部性、规模经济效应以及新制造商对于制造商不同技术策略下最优利润的影响,进而得出制造商的技术策略、新制造商的市场进入策略及相应的市场结果。最后,文章进行了拓展,分别研究了存在多个新制造商和市场进入成本两种情况下各方策略及市场结果的变化。研究发现:(1)制造商数量对于潜在市场总需求的影响系数越大,制造商越倾向于选择技术开放策略;(2)适中的网络外部性强度和规模经济效应强度有利于制造商选择技术开放策略;(3)当新制造商数量增加时,制造商技术策略的变化方向由其初始技术策略所决定;(4)市场进入成本不会影响制造商的技术策略,却会改变技术开放策略下新制造商的市场进入策略,进而使得市场结果发生分化;(5)专利授权费会激励制造商选择技术开放策略。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article, we study the competitive interactions between a firm producing standard products and a firm producing custom products. Consumers with heterogeneous preferences choose between n standard products, which may not meet their preferences exactly but are available immediately, and a custom product, available only after a certain lead time l. Standard products incur a variety cost that increases with n and custom products incur a lead time cost that is decreasing in the lead time l. We consider a two‐stage game wherein at stage 1, the standard product firm chooses the variety and the custom firm chooses the lead time and then both firms set prices simultaneously. We characterize the subgame‐perfect Nash equilibrium of the game. We find that both firms can coexist in equilibrium, either sharing the market as local monopolists or in a price‐competitive mode. The standard product firm may offer significant or minimal variety depending on the equilibrium outcome. We provide several interesting insights on the variety, lead time, and prices of the products offered and on the impact of problem parameters on the equilibrium outcomes. For instance, we show that the profit margin and price of the custom product are likely to be higher than that of standard products in equilibrium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Also, custom firms are more likely to survive and succeed in product markets with larger potential market sizes. Another interesting insight is that increased consumer sensitivity to product fit may result in lower lead time for the custom product.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研究了公司间交叉持股的利益分配问题,导出了n个公司间交叉持股的利润分配公式。以此为基础,导出了Bertrand寡占市场公司间交叉持股时价格反应函数和均衡价格的一般表达式。通过构建一个两阶段动态博弈,着重研究了Bertrand双寡头市场两厂商交叉持股时的均衡策略问题,给出了厂商间均衡定价与最优持股,分析了均衡策略对厂商经济行为及市场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可替代品市场的两厂商间交叉持股具有反竞争、促合作的效应。较之非交叉持股,均衡交叉持股提高了均衡价格水平,降低了两厂商各自的产量水平,使各自在较低产量水平下获得较高的利润,从而实现了两厂商间双赢的局面。然而,交叉持股将导致消费者剩余减少,社会经济福利降低。  相似文献   

19.
在产业集群背景下,跨国企业携技术领先优势进入集群,经历从竞争嵌入(斯坦伯格博弈)到融合均衡(古诺博弈)两阶段。基于此,本文研究集群原有供应链在跨国企业嵌入后,形成原供应链与新供应链之间相互竞争,以及最终达到集群整体网络动态均衡的变化过程,通过利用变分不等式和动态博弈方法,建立起考虑汇率下的链与链动态竞争网络模型,并给出相应的算法。通过实例发现,在第一阶段原有集群供应链能保持较高的消费者满意度,且市场占有率高于跨国企业供应链;在第二阶段,跨国企业供应链的市场占有率则反超。更重要的是,在第二阶段集群市场整体销量和整体利润总和均高于第一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