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化方言被动标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化方言属于湘语娄邵片,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上都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别。新化方言的被动标记主要有三个:“被”、“得”、“给”。“被”语法化为被动标记的语义基础来源于其“遭受”义;“得”语法化为被动标记的语义基础来源于其“得到”义;而“要”语法化为被动标记的语义基础来源于其“叫、让”义。兼语句为它们语法化提供了合适的句法环境。  相似文献   

2.
大量的文献和方言资料表明,“着”字被动句来源于动词“着”的遭受义。“着”的语法化是句法位置、使用频率、认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着”字被动句的语法化途径是:“S+着动词+NP宾语”→“S+着动词+NP宾语+V动词”→“S+着介词+NP施事+V谓语动词”。研究表明,在语法化研究中,把历史资料与方言资料、句法研究与虚词研究结合起来,重视源词的语义、句法特点对其衍生词的句法功能的影响,对于准确考察虚词的来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从句法层面对湖南武冈方言被动句式的格式和各句法成分的隐现情况进行描写,并将这些句法格式跟近代汉语、现代汉语中被动句的句法格式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武冈方言被动句中各句法成分的隐现与被动标记的虚化程度、被动句的语义焦点、使用被动句的语体及人们的认知选择有关。  相似文献   

4.
汉语被动句有直接和间接之分,也有长短之别,如何处理汉语被动句历来是计算语言学家需要攻克的难题。汉语直接被动句的显著特征是主谓语的受事指向主句主语,传统分析方法使用移位、删除等句法操作分析汉语被动句,否定了被动句的原生成性,也出现了许多难以解释的现象。多模态组合范畴语法 MMCCG 抛弃了移位和删除等句法操作,以表层组合的方式生成各种被动句的句法-语义推演树,避免了传统方法分析被动句时出现的所有问题,并从计算语言学视角证明了被动句的原生成性。  相似文献   

5.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充分借鉴了现代语义学理论,把很多语义理论引入语法分析,这大大丰富了语法分析的方法和理论。针对现代汉语中受事主语句进行研究,并从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视角分析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6.
对于被动语态及其相关结构,传统上仅从语法论元的提升或抑制角度来解释.本文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语态变化功能的另一面:状态化.英汉特殊被动句的句法和语义有某些相通之处:句法上,均可以违背被动化所特有的句法条件,而语义均倾向于表述主语的某种特征或持久性状态.特征读取取决于一种抽象的运作机制——事件论元抑制.事件抑制把舞台层面事件转变为个体层面状态,这种意义转变需要通过建立话题一述题这一述谓关系来解释.英汉特殊被动句在这种述谓关系的建立机制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甲文没有被动句式,西周金文中已出现被动句式,汉语被动句式究竟是如何形成发展的,素无定论。本文首次对今文《尚书》被动句进行穷尽性的全面考察和分析研究,不仅填补了今文《尚书》专书语法研究的空白,而且还系统论述了汉语被动句的形成机制和发展动因,对汉语语法史研究的一些传统结论也提出新的见解。诸如:汉语真正的被动句式不是“春秋以后的事”。最先产生的汉语被动句是语义被动句,然后才出现语法被动句,后来语义被动句和语法被动句并行,语义被动句不断衰减,语法被动句的形态也经过简单—繁化—再简化的发展过程。“于”字句表示被动是汉语语法被动句的最早形式。汉语被动句产生的直接动因可能是基于修辞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英语、朝鲜语和汉语被动句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在被动句的构成方式上,英语、朝鲜语和汉语被动句都通过句法和词法手段,不同的是英语和朝鲜语被动句谓语动词是经过形态变化而形成的,而汉语被动句谓语动词没有经过形态变化;在被动表达方面,三种语言都具有标记和无标记被动表达方式;在被动句语义内涵的特征方面,三种语言都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主观性的视角、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分别对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四个标识被动义的词语进行了分析,在“被”字句中,说话人的主观性是最高的,“叫”、“让”被动句次之,“给”字被动句的主观性是最低的,这是由这四个词语语法化为被动标记的语义基础来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从语法研究的一个平面来看 ,语义角色是名词性成分在句模结构中担当的角色 ,它主要由动词规定。语义角色是一个层次分明的体系 ,可逐层分级分类。根据它是否必须在句法结构中出现 ,分为强制性语义角色。其中强制性语义角色为十四个 ,非强制性语义成分为十一个 ,每种语义角色都有自己的句法、语义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被动语态的表达以及英语被动语态的汉译特点。文中选择英语被动语态中的“be+p.p.(pastparticiple)”模式与汉语表达方式作对比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结合《苔丝》及其两种中译本,通过分析其相似与不同之处来阐明英语与汉语各自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对《水浒传》中表示被动的"被"和"吃"的用法作穷尽式的描写和分析,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突现这种被动式的消长情况、结构特点和细微差别.  相似文献   

13.
英语的被动语态是表示被动意义的最主要方法 ,但并非唯一的方法。除了被动语态外 ,主动语态、形容词、介词短语和名词也能用来表示被动意义。与被动语态相比 ,他们强调的是主语的状态或特征 ,而不是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无标记被动是相对于标记被动而言的。英语中的无标记被动可以通过动词的主动形式或其他方式来表现;在汉语中,无标记被动可以通过词序的变换和词汇方式来表现。  相似文献   

15.
日语被动句按句子结构可以分为直接被动句和间接被动句。翻译时应首先弄清这些被动句的类型、意义、修辞色彩和语法作用。一个被动句往往有几种翻译方法 ,因此不能抱泥于一种固定的死板译法 ,应灵活翻译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大学生英汉笔译语料库,从对比语料库语言学视角出发,考察英语被动式对应的汉语译文中存在的典型学习者①特点。研究表明,学习者译文中存在大量"被"字句、译文类型单调、过于"忠实"原文等特征。这些特征与英汉语言差异、"源语透过效应"、学习者自身语言能力的局限有关。研究结果对深入了解学习者习得英语被动式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共青团干部消极腐败现象增多。究其根源,既有社会对共青团部门的认识问题、团干部个人素质的问题、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有对团干部选拔不当、教育管理缺失等方面的原因。共青团如何在党风廉政建设这项系统工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应该引起党政部门和共青团组织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8.
对克服消极腐败问题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服消极腐败具有战略意义。一个光明正大的党必须高度重视对消极腐败问题的克服。中国共产党完全能够求是、辩证地看待和履行克服消极腐败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19.
从顺应论角度看英语被动句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言语交际中英语被动句并非主动句的简单语法替换形式 ,而是有着特定的语篇、语用及修辞用途。我们在交际中使用句子的时候 ,除了注意句子的结构正确外 ,还要注意所选择的句子在特定上下文或语境中的适合性。文章根据顺应理论从语言的顺应性出发 ,从三个方面解释对被动句的选择 ,即对被动句的选择要顺应语境因素、语义因素和语言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全局可镇定问题。采用状态反馈变换,保证了非线性系统是反馈严格无源的。寻找反馈控制律,利用无源性原理和极限集理论,给出了非线性控制系统全局可镇定的充分条件。实例结果表明:非线性控制系统是全局可镇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