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步伐大大加快. 建设中原经济区,优势在于人口、潜力在于人口.如何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将人口大省逐步转化为人才强省和经济强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提供动力,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关键.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河南省人口年龄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当前河南省人口年龄结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为解决人口、区域经济发展和教育布局规划等问题提供了依据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7月3日,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主题的中国人口学会年会(2010)在南京召开。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继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后,应提出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使原本就紧密联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成一个统一的“三型社会建设”目标。这是人口学界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三型”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3.
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河南省在新时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因而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的今天,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不能再只是单纯的经济建设,而要以全局的思维把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作为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点核心来建设。这其间传统文化的弘扬无疑又应是中原经济区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重要一脉,它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社会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就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而言,弘扬传统文化不但要高校的学术研究和民间传承、传播以及与现代的网络传播相结合,还要将弘扬传统文化和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获取巨大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省情速递     
《领导决策信息》2011,(3):15-15
1月5日.河南省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开发性金融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合作备忘录。“十二五”期间,开发银行将主动融入并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提供贷款、债券、租赁、证券等全方位金融服务。并努力促进引入央企投资。  相似文献   

5.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进程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在省委和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一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逐渐拉开了帷幕,同时也引发了对这一问题的理论关注。笔者试图从价值取向、管理主体、  相似文献   

6.
《领导决策信息》2013,(22):22-23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对外开放"政策,将推进与央企合作作为全省对外开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11年成立了与央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及办公室。在与国务院签署中原经济区国家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共同确定了"十二五"期间中央企业与河南省战略合作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领域。2010年以来,累计引进央企资金共到位1800亿元。今年6月,河南省国资委提出,年内计划与央企再签订50项重点合作协议。  相似文献   

7.
城市新区建设是中原城市群建设中绕不开的话题,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建设又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绕不开的话题。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交由全国人大代表审议,建设中原经济区,正式写进这份《纲要》之中,这标  相似文献   

8.
中原经济区共享发展的现实困境主要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不平衡、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本不均衡、经济增长与利益共享不对称、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不适应。中原经济区共享发展的践行机制包括,创新供给侧改革和公有制壮大的物质增长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区域协调的发展机制是基础,厚植人力资本就业充分的权益保护机制是根本,建构和谐享有体面生活的社会保障机制是重点,健全注重民生人民至上的干部考核机制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原经济区已经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成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和政策支持等。建设中原经济区是河南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是中原崛起、  相似文献   

10.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河南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是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举措.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上的各级干部,是组织、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骨干力量、中坚力量.因此,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事关中原经济区建设全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任务、新形势,对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理论素质、开拓创新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等,都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商丘市人口计生委以创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为契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新形势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把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以区域协作为平台,完善机制,多措并举,创新管理,优质服务,努力促进出生人口性别平衡,全面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持续、均衡、和谐发展,为构建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及经济强市、文化名市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个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新乡要加快提升产业层次,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增强工业整体竞争力,才能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拔得头筹,从而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实现《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将新乡市发展为特大城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是中国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新型工业化大省和经济大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河南省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3年河南省生产总值继续位居全国第五位。中原经济区的建立更是标志着河南省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河南省在中原经济区中更是发挥着核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中原兴则中部兴,中部兴则中华兴。"9月18日,"建设中原经济区高层研讨会"在京召开。厉以宁、王梦奎、郑新立、刘国光等国内著名专家齐聚一堂,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出谋划策。理论界高层的密切关注,使"中原经济区"话题引发了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的热议。  相似文献   

15.
去年10月国务院史持河南省加快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发布,吹响了中原崛起的新一轮发展号角在这份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指导意见中,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成为中原经济区的最新定位之一,这也是全国各功能区中唯一的以文化为内容的区域定位  相似文献   

16.
由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财政学会主办的中原经济区建设财税政策研讨会目前在京举行,来自国家综合部门、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的领导、专家、学者,分别从国家财税政策如何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发展以及河南地方财政如何灵活运用国家财税政策,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必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发展中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这里刊发部分发言摘要。  相似文献   

17.
中原经济区建设序幕的拉开,对中原旅游文化事业的具有明显的带动效应,这使得具有专业旅游管理技能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会为社会输送大量专业性人才,而如何做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前旅游经济发展的宏观形势相适应,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值得我们去探讨。介于此,文章从中原经济区建设所带来的新机遇为出发点,探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原经济区:在“十二五”腾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兴则中部兴,中部兴则中国兴;中原强则中部强,中部强则中国强。检索和梳理2010年的河南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是最耀眼和璀璨的一个。1月26日,河南省发改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在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中原经济区被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首次被写入国家文件,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带动中国中心全盘转起来,将拉动全国东西南北各枢纽带联运起来,将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支撑点,更是中部崛起的一个重要区域。中原经济区不仅情牵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更是对中部地区发展甚至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十二五将是中原经济区起好步、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在十二五期间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原经济区将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中原人民的民富追求: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这幅民生蓝图,让人心驰神往。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的出台,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意见》指出: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不能把"三化"的协调发展简单地看成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比重的协调,而应看作是三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良性循环。破解"三化"协调发展的难题不能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去处理,也不能完全由市场完成。  相似文献   

20.
近来有两件大事使川渝合作和成渝地区成为热门话题。一是《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课题在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研究招标中一举中标;二是重庆市近百人高规格党政代表团赴蓉并就《关于加强川渝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和交通、旅游、农业、公安、文化、广播电视等部门的合作签署了协议,统称为“1 5”川渝合作框架协议。这两件大事把川渝合作、共谋成渝地区发展推向近10年来的高潮。同时,也提出了成渝经济区能否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