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俄语地名命名体现了丰富的俄罗斯民族文化。文化语义作为语义学的分支,同样具有语义的对立统一性质,即稳固性和变异性。俄语地名命名的稳固性是俄罗斯地理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神话传说的反映;俄语地名命名的变异性是俄罗斯社会巨变和政治变革的写照。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妇女的命名有其特殊的发展过程。姓名中的女性气质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文化赋予的,女性气质名字的从无到有反映了社会性别文化的深刻影响和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过程。先秦时期的社会性别文化尚未建立,妇女称谓与命名主要是标明她们的生理性别及附属于男性的社会身份,并不具备女性气质;两汉时代,随着以儒家纲常为核心内容的性别文化的建立,女性气质的名字开始凸显出来;在魏晋六朝时代,社会性别文化已经确立,女性气质的名字成为妇女命名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地名是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但历史悠久、数量庞大,而且与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壮语地名是用壮族人的思维方式命名、体现壮族文化内涵的地名。从壮语地名命名的分类上,可以窥见壮族地名命名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揭示出壮族文化的原生性。  相似文献   

4.
中文文学作品中人物命名的文化内涵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物命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任何一个人的名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韵味。由于汉语和汉字的特殊指代性,这一点在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更为明显。本文就从这一点出发,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命名来透视中华民族命名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写作界、出版界、批评界对“女性写作”的命名“热潮”主要表现为对女性写作出版物的命名、对女性写作群体的命名及对女性写作意义的命名。从近三十年来女性写作的“被命名”现象可以看出:在当代中国性别文化的建构过程中,男性依然把持着文化权力,女性写作遭遇被商品化的命运;但是另一方面,女性也正以自己的声音参与着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女性写作的繁荣需要更加健康的文化批评环境。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该地村民命名的格式、命名格式的沿革、命名所含的社会文化信息,以期研讨社会变革对该村村民命名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凉山彝语地名大致按居民姓氏、历史缘由、神话传说、地形地貌等因素命名,其命名方式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历史条件和风土人情息息相关,并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辽河文明”的释义出发,从自然生态资源、多元经济形态、人类文明起源、区域民族文化和社会人文艺术等五个主要方面,阐述了“辽河文明”的独特地域文化内涵.认为“辽河文明”的命名,是基于历史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其本质特征是“文化特质”和“文脉基础”.而“辽海文化”的命名,则是基于地域文化学、人文地理学和方志学,其本质特征是“文化符号”和“文化表征”.二者的关系,不应当是如有些学者认为存在“非此即彼”的排他性,而是以辽河为“圆心”,互为表里的姊妹文化关系.辽河文明与辽海文化,就如同“黄河文明”与“齐鲁文化”的关系一样.由此提出“辽河文明”是“辽海文化”文脉基础的论见.  相似文献   

9.
摘要:汉语绰号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命名规律和使用特点,有其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作为社会现象,绰号是个 人形象的标识,是社会历史变迁的镜子,能创造商业价值和经济利益。作为精神文化,不断取材或融合各种文化元素的绰号是 人们品评表情的手段,折射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也是语言魅力的艺术展现,为文学作品增色添彩,传达人们的审美 情趣  相似文献   

10.
宋代文人喜好戴高而方正的巾饰,身穿宽博的衣衫,以为高雅。分析这社会现象和文人所戴的巾子造型及命名含义,显现中国文化传统以及给予世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国家社会文化和汉语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英语语言本身,也要传授给学生英语语言中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使学生学到真正地道的英语,从而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巨大差异,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大障碍。对于英语教学中缺乏文化影响的普遍现象,应该在外语教学中通过比较、综合、差异分析和阅读或者收集等教学方式进行文化导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英语是讲英语国家的文化的载体,所以英语教学不能没有英语文化的渗透和传递.教师在课上应以多种途径把英语文化的传授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  相似文献   

14.
采用自行设计的英语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问卷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学习者(包括教师、学生)进行了调查测试,用SPSS17.0和Excel对数据进行相关度分析,从英语国家背景知识、言语交际行为、非言语交际行为和文化观念等方面测试其英语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状况,结果表明:受试者由于受汉语和中国文化负迁移的影响,习惯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出发,虽然外语学习者英语语言基本功扎实,但是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的掌握明显不足,文化交际能力有所欠缺,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新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是必要而且迫切的。在进行英语国家文化导入的同时,不可忽视对汉语文化的英文介绍及对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以使学生在未来能够顺利与以英语文化为生活背景的人交流,并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推介出去。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教师在外语教学中除了完成必要的语言知识讲解外 ,还应该有意识地导入文化 ,使学生了解到外语国家独特的社会风貌 ,领悟到与之相关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文化导入应从词语丰富的文化内涵、真实情景、深入了解各种理论、传媒实施等不同方法 ,重点对文化制度层面及心理层面介绍。  相似文献   

17.
文化差异阻碍着人们的相互理解与沟通 ,在英语教学中可从词汇、句型和语篇等方面入手加强异文化背景的导入 ,引导学生了解和适应英语国家的文化 ,提高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8.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英语使用能力,是能否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前提。因此,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从交际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在英语教学中认识英汉两种文化交际差异的重要性。通过实例分析形成跨文化交流障碍的文化因素,阐明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引入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姓名制度是整个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该文试从中、英姓氏的来源、起名和姓名结构形式的对比方面探讨二者的文化差异,以便加强对二者差异的理解,从而对其所代表的文化有进一步的学习和了解。  相似文献   

20.
语言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一种具体的民族语言,总是跟该民族的文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称谓是言语交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语言表述,反映了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英汉称呼语的差异体现了中英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