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经营者激励机制与企业技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经营者激励机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以中国2004—2007年372家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探讨经营者激励机制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由于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程度较高,技术创新代理行为的影响要甚于民营企业,因此经营者持股极少,较高的技术创新动力只能来自于边际激励效应。通过采用White—Heteroskedasticity方法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结果表明:经营者拥有剩余索取权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国有企业经营者拥有剩余索取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程度要高于民营企业。  相似文献   

2.
建立和完善经营者激励机制,是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及其他公有制企业建立规范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多种经济成分的迅速崛起,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公司(以下统称国有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国内企业而言,最大的竞争对手来自财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他们通常以原有工资的数倍、且多样化的薪酬来吸引紧缺人才和核心人才。因此尽快建立和改革国有公司经营者激励机制,具有非常紧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经营者股份期权的概念 股份期权是非上市公司应用激励理论的一种模式,是指 企业出资人,同经营者商定在任期内由经营者按照既定价格 获取适当比例的本公司股份,收益延期兑现,并享有相应的 权利与义务的一种激励方式。股分期权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对管理层的激励机制,这一激励机制,所以必要是源于企业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追求的目标不一 致,以及他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经营者激励——约束 问题产生,通过股份期权使经营者拥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 并承担相应的风险,其作用机理是:授于期权——经营者努 力工作——业绩好取得期权股份——经营者股权比例上升 ——经营者受益。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为股东与经营者的共同 目标。  相似文献   

4.
5.
6.
激励是协调的一种方式。当网络合作关系发生冲突的时候,通过激励可以保持网络合作关系的顺利进行。但并不是所有的激励机制都是有效的。本文主要研究了组织关系协调活动中的激励机制。通过模型假设和分析,本文得出了激励机制有效的平衡条件,并且给出了求解协调机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尽管不同的学者对产权激励的含义和实现形式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 ,当前产权激励被认为是企业发展最有效的激励机制。然而 ,从实质上看 ,产权激励无论是其本质还是实现形式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和问题 ,很有必要进行相关的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01-2003年沪深两地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其经营者的报酬情况.本文发现,经营者的年度报酬和企业绩效、企业规模之间存在着统计上的弱相关关系.同时公司的行业性和地区性对于经营者薪酬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报酬与公司绩效等指标的统计分析发现,经营者现金报酬与上市公司绩效、规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经营者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规模虽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并不显著;公司所在行业和地区因素影响经营者报酬水平。  相似文献   

10.
浅谈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集团要在外部竞争中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做到稳定的可持续发展,集团母公司必须根据总体规划要求对集团范围内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由于企业集团内母子公司关系是以资本为主要连接纽带的,集团子公司独立的法人地位以及集团内多层委托代理关系决定了只有从财务角度实施管理与控制,才能使企业集团真正成为一个经济利益上的整体,进而利用企业集团组织优势,通过集团资源综合配置效益的最大化,实现集团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因此,对于企业集团而言,构建一个合理的内部财务控制系统,以切实改进和加强内部财务控制与监督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1.
企业家作为社会阶层一特殊群体,必须取得与其业绩相对应的报酬。文章试图从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能力本位制理论等视角分析提高企业家物质激励现有水平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新疆农户家庭微观调研数据,构建四元Probit联立方程模型,并运用GHK模拟估计法对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供需影响因素进行了有效识别,估计出影响因素对两类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的影响效应,发现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组织存在显著的互补关系,并对估计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模型估计结果稳健。研究发现:(1)对农村正规金融需求而言,户主受教育水平、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总值等的影响为负,户主是否汉族、是否拥有技能等的影响为正;(2)对农村正规金融供给而言,居住地距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距离的影响为负,非农收入比重、家庭纯收入等的影响为正;(3)对农村非正规金融需求而言,家中劳动力人数和生产经营投资的影响为负,户主是否汉族、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等的影响为正;(4)对农村非正规金融供给而言,是否处于南疆的影响为负,家庭纯收入、家庭获取礼金和获赠所得总额等的影响为正。  相似文献   

13.
后股权分置改革上市公司经理层股权激励的决定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股权分置改革后2005—2008年713家上市公司连续4年的数据,采用面板数据二值响应模型,实证考察了上市公司推行经理层股权激励安排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程度越高的企业,实行经理层股权激励的可能性越大;国有企业比之民营企业更有可能实行经理层股权激励;独立董事占比较高的企业实行经理层股权激励的可能性越大;公司规模越大,越有可能实行经理层股权激励;成长性越高的企业,实行经理层股权激励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4.
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中国产业金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投入产出技术分析中国产业金融进行的技术基础与影响基础:一方面,构建中间投入比例系数与中间使用分配系数、加权影响力系数与加权感应度系数分析中国产业金融能否进行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构建增长态归因矩阵,判断金融与产业发展过程中彼此的影响方向,分析产业金融能否达到良好互动状态的必要条件,进而分析中国产业金融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金融组织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投入产出效率模型,对农村金融组织的经营效率进行评价,并通过构造和建立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效率的面板数据模型,对包括产权在内等因素对农村金融组织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一系列改革后,新的农村金融组织模式更加适合农村经济的特点,产权形式对于农村金融组织的市场绩效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农村金融组织的效率与该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2007-2016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在结合传统收敛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的基础上,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收敛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呈现出逐渐增长的态势,但仍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性。在全时段内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绝对β收敛以及条件β收敛现象,且β系数的绝对值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的引入显著增加了β系数的绝对值,大大提升了普惠金融发展的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17.
金融体系脆弱性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体系脆弱性问题被确立为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受到了各国政府和学者的关注,研究的内容主要有金融脆弱性的形成机理和度量方法。关于金融脆弱性的形成机理,经济基本面恶化观从宏观经济周期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太阳黑子”观从微观角度即市场参与主体角度进行了分析;综合改进观实际上是前两种观点的糅和,其它观点则从信息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以及制度与政策层面等角度进行了分析。金融脆弱性的度量方法有两类,即零散指标度量法和指标体系综合度量法。  相似文献   

18.
构建普惠性农村金融体系是实现中国农村经济包容增长及建立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鲜有文献分析中国农村金融排除的空间差异及其收敛性的因素。鉴此,采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三种分析方法,使用来自中国2006—2009年1 728个县(市)的数据,以金融排除指数(IFE)为衡量指标,对中国农村金融排除收敛性进行分析,并对影响农村金融排除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条件β收敛的检验。研究表明:中国各个县(市)金融排除总体存在σ收敛并表现出明显的β绝对收敛特征;在控制了地理位置、人均GDP、城镇化比例、受教育水平、城乡收入差距、信息技术、就业率和商业环境后,中国农村地区金融排除表现出条件β收敛;东、中、西三大地区不存在俱乐部收敛,东、西部地区呈现出发散,中部地区表现出收敛。以上结论对中国农村普惠性金融体系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构造相关经济指标分析金融周期影响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冲击-传导"机制。主要结论包括:首先,在影响方向上,金融周期冲击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内部失衡指数和中长期资本流动会呈现顺金融周期的波动,而经常账户和短期资本流动会呈现逆金融周期的波动。其次,在影响程度上,金融周期对结构失衡指数的变动起到了"金融加速器"的作用,体现在放大了经济内部失衡指数和经常账户的中长期波动,同时加剧了资本的短期流动。再次,在影响的数量方面,金融周期冲击分别能够解释内部和外部失衡指数近30%和20%的波动。最后,对这些结论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