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是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富带后富的指导思想、先沿海后内陆的战略布置以及“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这一发展战略的主要内涵。它是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 ,依据中国国情而设计的 ,该发展战略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前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邓小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在长期实践中提出共同富裕论中的先富理论、特区理论和"两个大局"构想以回答这一问题.这正是他非均衡发展的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而这种非均衡发展是以达到均衡状态为目的的.深入研究邓小平同志这种非均衡发展的经济思想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现在的西部大开发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的区域经济思想,是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战略手段与目标、“两个大局”为战略布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为实践模式、系列政策为具体的措施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非均衡协调发展,其中,非均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推进方式,也是区域发展的近期目标,协调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也是一种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变迁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三个阶段,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发展的。区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战略,分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区域战略及其效应,提出现阶段采取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三沿"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重点从"向沿海倾斜"实行大门户开放的区域增长极突破,实现我国区域经济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协调发展的转型,从改革开放试验区增长核突破,走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从"增加对外开放城市"突破,走有序梯次开放开发之路."沿江开发"与"承东启西"是邓小平推进区域经济腹地开发、实施主轴发展战略的大举措.沿边后发协同战略是邓小平对区域经济梯度推进理论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要素流动与区域非均衡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充分发挥生产要素效率和调动生产要素积极性已成为难点问题。要素流动是区域经济这个中观经济问题的一个微观基础,与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关系。从一国之内的区域合作与竞争角度研究要素流动,实现要素的区域优化配置,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化非均衡的发展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众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实例可以证明文化根源的巨大影响。文化引导经济,经济培育文化,文化与经济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如何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文化创新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与时俱进: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嬗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基本上经历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发展战略三个阶段.区域发展战略的嬗变,既体现了作为发展战略必须具有的继承关系,反映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决策层不断总结区域发展的经验教训,对区域发展内在规律认识的逐渐深入,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9.
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是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富带后富”的指导思想、“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以及“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这一发展战略的主要内涵。这一发展战略的实质是非均衡协调发展,既包含着对非均衡发展的战略选择,也强调未来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第二代领导集体确定了以沿海为发展重心的区域发展的战略,并于1988年提出的“两个大局”的发展思想。本文拟从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对邓小平的区域发展思想及其影响作一个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11.
科学有效的战略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邓小平在总结中国二十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主张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教为先导、以法制为保障,全面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措施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一贯十分重视我国西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他在成功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入蓬勃发展轨道的同时,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其他成员一起,领导西藏经济建设走上了一个历史上少有的持续、快速发展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通过对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在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状况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总思路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邓小平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以国情为依据,强调了"切合实际";落脚于为民、富民,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经济社会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突出了"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小平的发展战略思想,是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重新开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它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包含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起点、发展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发展的战略布局、发展的主体等基本观点,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它是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设计,是站在世界高度对中国发展的战略思考和理性选择,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析邓小平的社会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是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总结和对世界发展潮流的深入思考而逐步形成的,它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丰富内涵社会发展应是全面的、协调的、持续的、综合平衡的、人民本位的发展。这标志着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认真研究和学习这一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处理社会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全面发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和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从当代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现实国情及肩负的历史使命出发,对"发展"的多方面内容、各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全面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巨大的实践意义,是新世纪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思想指南.  相似文献   

17.
"政治发展"这一政治学术语是20世纪50年代由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首先提出并阐述的,其含义是政治关系和政治结构的调整与变革。邓小平政治发展思想是由政治发展的目标、动力、途径和保障组成的严密科学体系,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观的集大成之作,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时代和个人条件。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既注重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内涵,又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的时代本质,既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又着眼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是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实践理性的凝聚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科学的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章主要阐述了邓小平科学的发展观的四个重要特征——坚持在解决“实质问题”中求发展;坚持在“全面联系”中求发展;坚持在“辩证否定”中求发展;坚持在“开拓、创新”中求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