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庐山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学价值和优美的生态环境闻名于世,先后被评为中国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观”、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和“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是一座文化名山、生态名山、科学名山。科学有效地保护和管理庐山的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于进一步打造庐山生态旅游品牌,扩大庐山的国际知名度,特别是促进庐山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芝琛 《社区》2008,(20):41-42
《大公报》首任总编辑张季鸾上庐山不只是三次。下面记叙他三上庐山,因为事涉中国近代史三次重大事件。 一上庐山,说服蒋介石结束“七君子”案 人称“热思维”的“七君子”之首沈钧儒。和人称“冷思维”的张季鸾是故交挚友。早在1919年,张季鸾在上海《中华时报》任总编辑时,沈钧儒也是这家报纸的主笔,  相似文献   

3.
庐山不仅是一座地理概念的大山,它也高在典籍中,高在中国历史上。历史的庐山,政治的庐山,宗教的庐山,文学的庐山,建筑的庐山,名人的庐山,在岁月的沧桑里依然光彩照人。那曾经烛照过几千年时光隧道的庐山也依然在湿润朦胧的云雾中若隐若现。当年的苏轼,曾经为“不识庐山真面目”作出颇具哲学意味的思考。今天,一个从小居住在庐山脚下、一如庐山的婉约  相似文献   

4.
庐山游记     
早闻庐山风景秀丽,今日一见,名不虚传。庐山,地处九江市南鄱阳湖畔。千百年来,庐山以其苍劲挺拔的雄姿和神奇的魅力闻名中外,素有千古名山的美誉。庐山,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大汉阳峰高达1474米。宋代文豪苏东坡早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正是庐山地貌的显著特征。奇特的地貌再加上丰沛的雨量,促成了庐山云雾缭绕、气候宜人的特征,使庐山有了凉岛、避暑胜地的美誉。“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庐山的灵气吸引了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在此建院,数不清的文化遗迹使庐山成了集政治、文化、宗教、旅游为一体的千古名…  相似文献   

5.
庐山是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庐山的名牌效应得到进一步延伸。庐山将以怎样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呢?本文认为,保护好旅游资源应是庐山今后工作的首位课题。  相似文献   

6.
谢灵运与慧远交游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灵运是晋宋之际的名士兼佛学家,慧远乃庐山高僧。谢灵运“志学之年”便崇拜慧远,发愿“希门人之末”,而且也曾游庐山,见慧远,为檀越,凿池筑台植白莲,应邀撰《佛影铭》。其庐山情结不为不笃挚,但“诚愿弗遂”,最终没有成为慧远的弟子。他与慧远的交往情形比较复杂和特别,若即若离的深层原因乃在于谢灵运诸端“心杂”的个性与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7.
最早题咏庐山的诗是哪首诗,其作者又是谁?这是一个有异议的问题。《豫章诗话》中说,“庐山古石刻,有远公庐山诗”,“此诗为庐山有题咏之始。”这里所说的“远公庐山诗”,即名僧释慧远的《游庐山》一诗(一作《东林杂诗》:崇岩吐清气,幽峋栖神迹。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有客独冥游,运然忘所适。挥手抚云门,灵光安足辟?流心叩百扁,感至理弗隔。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翻。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这首诗写诗人游庐山,主要写庐山的崇岩幽帕,气清声和,怀灵抱异;独自神游其间,随着山环水转信步而行,“运然忘所适”,完全被山…  相似文献   

8.
李凤高虽为湖北人,但其一生事业主要发生在江西境内,特别是与庐山有着不解之缘。他不仅担任庐山董事会董事,致力于庐山自治事业,而且着力发掘庐山的历史底蕴,参与编修《庐山志》,开辟人文胜境“花径”等等。本文试对李凤高之生平事迹进行梳理和考证。  相似文献   

9.
写庐山感到不好下笔,这多少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味,毕竟和庐山太熟。  相似文献   

10.
“庐山”之最早见于典籍,是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1]这是庐山文化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徐效钢著《庐山典籍史》第一章和第二章两次引用《史记》此节。徐先生文中说:“司马迁特意指出他是从南面登山的。这说明庐山当时已有了比较方便和固定的登山道路。”[2]这种理解恐怕有误。《史记》原文是这样的:“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氵内、太邳,迎河,行淮、氵四、济、漯河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3]显然,司马迁这段话是总括他考察的过程,说他考…  相似文献   

11.
大多数人对庐山的第一印象都源自苏轼的一首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美誉的庐山不仅是一道神奇秀美的风景线,同时也承载了历史与文明的厚重。金秋9月.当梅赛德斯一奔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携手发起的“自然之道.奔驰之道”自然保护项目迈入第三年之际.记者随奔驰公司走进了其最新确立的受捐地庐山.见证了奔驰的“自然之道”。  相似文献   

12.
由汪国权等人编著的《庐山古今诗词选》是九十年代以来 ,宏扬庐山文化、整理庐山文献的一本引人注目的选本 ,纳入了“庐山风景名胜区旅游丛书”。比较前后两版发现 ,前版中的瑕疵在第二版中并没有得到修正 ,而新增补的篇目在注释等环节上又产生了新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庐山生态旅游当前存在着景观单一、一山多治、资源破坏及“三化”现象等问题。应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不足,提出整合资源、建立“大庐山”生态旅游系统,理顺体制、均衡景观资源颁,协调资源开发与保护,合理调整、严控“三化”趋势等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央红军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李卓然创作了话剧《庐山雪》。话剧主要内容是红军打进南昌,杀上庐山,俘虏了蒋介石夫妇。其寓意是国民党反动统治就像庐山上的春雪.很快就会消融,化作流水而一去不复返。  相似文献   

15.
中国首次“犹太文学”研讨会在庐山举行 由我校“犹太文学研究中心”筹办的、我国首次“犹太文学”研讨会,于7月10日至19日,在庐山举行。 来自上海师大、华中师大、四川大学、中山大学、河南大学和《外国文学研究》等单位的20多位教授、专家、编辑、出席了这次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16.
庐山毛泽东诗碑园建造竣工已数年了。她已成为庐山“世界文化景观”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均参观、瞻仰过她的丰采,留下了很高的评价。江泽民同志参观之后,还亲笔书写了毛主席《登庐山》一诗,题赠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庐山人民难以忘怀:197O年9月9日这一天,毛泽东在枯岭接见庐山群众时的情景。斯人已去,风范永存。这正是精神不朽的象征。为此,我们萌发了在庐山建造一座毛泽东诗词碑亭,以资永久纪念这位伟人的想法。199O年三月6日,庐山管理局党委首次以文件形式正式提出,在庐山“新建小天池…  相似文献   

17.
1997年7月30日——31日,在陶渊明的故乡、在秀美的庐山,由中国九江师范专科学校和日本国六朝学术学会共同举办的“97庐山中日学者首届陶渊明学术研讨会”,经过与会  相似文献   

18.
卷首絮语     
1996年9月1日,一条新的承接中国南北的铁路大动脉“大京九”全线开通运营了!它给九江的腾飞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正在冲出中国、走向世界的“庐山牌”就更加引人瞩目。本刊再次发表论述庐山的两篇文章,以表达我们愿为推进庐山文化的深入认识与研究做实事的热切愿望。二十一世纪日渐临近了。我们多么需要对二十世纪进行学术回顾和对二十一世纪进行学术展望!为此,我刊从本期开始,独家推出魏正申先生“论二十世纪陶渊明研究”四次“大开拓”的系列论文,欢迎讨论。卷首絮语  相似文献   

19.
《社区》2006,(9)
位于长江以南、鄱阳湖之滨的庐山,被誉为世界文化景观和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而在风景秀丽、如诗如画的庐山之颠,有着一座云中山城牯岭镇。这个镇的社区工作,在庐山管理局党委、管理局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组织民政主抓、有关部门配合、群众广泛参与”的新格局,成为庐山和谐社会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20.
春到匡庐     
吴敏朝 《今日南国》2009,(10):44-45
1996年的春天。在一个“乍雨乍晴云出没”的日子里。我到了庐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